鯨語文課教學反思

  《鯨》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一是用比較法。課文首先拿鯨和人們熟悉的象作比較,使我們形象地瞭解到,鯨比象還要“大得多”。接著,用翔實的數字來說明鯨的體重,以此來說明鯨“大”。然後,又以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為例,再次列舉具體數字,具體生動地說明鯨的確很大。在教學時,為了體現這樣的寫法的妙處,我讓學生進行課文原句和不使用這樣的說明方法的句子的比較,從而體會這樣的說明方法使讀著更加容易理解,生動地感受到作者要描寫的事物。

  二是用畫圖法。作者在介紹鯨的呼吸時,用“花園裡的噴泉”來比喻鯨呼吸時噴出來的氣形成的水柱,這種打比方的方法,使說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於讀者理解。為了讓學生感悟,請他們畫出鯨呼吸的樣子,然後加以辨別是須鯨還是齒鯨,還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描述,也體會到這樣說明方法的好處。

  三是想象法。作者在課文中多出運用了列數字這種說明方法,通過這樣的數字,可以讓學生很形象、明確地知道了鯨的大小。我就讓他們想象:大象見到了鯨會說些什麼?有學生說:我以為象很大了,可是與鯨相比,卻天差地別。

  但是,在教學說明文中,我還是沒有將說明方法有效地讓學生加以運用,而這也是單元目標中提出的。同時,在自主感悟時,學生的自我感悟也不是很到位,有些孩子的惰性很大,依賴別人將學習成果告訴自己,也沒有新的發現,或者新的體會。

  在“鯨的自述”中,由於時間的緊促,展開的也不是很到位。因為學生課外資料查詢的不夠,老師也沒有準備太多的課外關於鯨的知識來補充,顯得自述很侷限,不能透過課文,結合課外。

  篇2

  《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常識性說明文.這篇精讀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課文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列數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鯨的特點加以說明,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在教學時,考慮到鯨對於學生來講是種不常見的東西,所以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不僅從書上,更從視覺上深深體會到了鯨的各種特點和生活習性.首先,我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抓住要點,引導他們讀通讀熟課文,弄清課文講了關於鯨的哪些內容,接著,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特點.組織他們自讀課文,認真體會鯨的特點.之後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並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以第一自然段為例,研究作者是怎樣說明鯨的"大"的.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並分析說明鯨大的方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最後,我根據課後作業題的要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分別畫出鯨睡覺,呼吸,進食的樣子,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又讓他們進行了生動有趣的"鯨的自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通過作業訓練,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從而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篇3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較之其他型別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通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可以畫出來,可以表演,可以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鯨》這篇課文,最重要一點是要讓學生感知說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書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內容,故意將數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長"等模糊的概念,讓學生下課後與原文對比,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舉例子,作比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關於寫作技巧這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文中說明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貼標籤,硬灌輸.

  在理解鬚鯨與齒鯨特點不同時,我採用表格形式,讓學生從"牙齒""吃食""呼吸時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對比,一目瞭然.並在理解"呼吸""睡覺"時採用簡筆畫,學生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做到了語文與美術,語文與數學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