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溶液的形成教學設計

  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裡,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溶液的形成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2.知道物質在溶解過程中通常伴隨著熱量的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創新的科學品質

  二、教學重點

  探究物質在溶解過程中常伴隨著吸熱和放熱現象,感知固態NaCl、NH4NO3、NaOH溶解時的熱效應。

  三、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理解溶解過程

  四、教學準備

  教學裝置***投影儀、計算機*** 植物油、洗滌劑、水、試管、燒杯、玻璃棒、溫度計、廣口瓶、橡膠塞、玻璃管、橡膠管、U形管、氣球、蠟燭、小木塊等儀器和固態NaCl、NH4NO3、NaOH等藥品

  五、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引入
3分鐘
 
上節課我們通過實驗知道就能可以溶於水,植物油能溶於水嗎?我這有兩塊沾有油汙的手帕,你能幫我洗乾淨嗎?
 
學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見解。
 
 
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新課講授25分鐘 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你的猜想。
探究活動1如何去油汙
藥品:植物油、洗滌劑、水。
儀器:試管。
[提問]:實驗中你看到了什麼現象?是否和上節課配製得到的溶液一樣?它們有什麼不同?這樣的液體穩定嗎?
[小結]:這種液體叫做乳濁液。
[提問]:沾有油汙的手帕該怎麼清洗呢?現在實驗桌上有洗滌劑、肥皂水、汽油、純鹼溶液等,用你所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把手帕上的油汙洗乾淨。
[提問]:汽油和洗滌劑去油汙的道理一樣嗎?
[提問]:乳化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現象,並填寫以下表格:
試管內加
入的物質
振盪現象 倒掉液體
後的試是
否乾淨。
靜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油
和洗滌劑
       
>小組討論。形成共識
 
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比較哪一種方法使油汙手帕洗得更乾淨。
 
學生傾聽講解
 
各抒己見,介紹自己生活中見過的乳化現象。
親手實驗,學生積累了一些感性知識,討論比較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一步的理解溶解和乳化的區別,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知識的運用能力。
[提問]:用洗衣粉洗衣服時有時會感到燒手,那是怎麼回事?
[提問]: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物質溶於水時是放熱還是吸熱呢?並畫出所設計的實驗簡圖。
探究活動2
溶解時的吸熱、放熱現象
藥品:固態NaCl、NH4NO3、NaOH等
儀器:試管、燒杯、玻璃棒、溫度計等
[提問]:為什麼在溶解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現象呢?
[講解]:在溶解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的微觀過程。
[思考]:如果沒有溫度計,如何設計實驗方案來探究溶解時的吸熱、放熱現象,你能設計出幾種方案。
可供選擇的用品有:燒杯、玻璃棒、廣口瓶、單孔塞、玻璃導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NH4NO3NaOH
學生思考討論,可能是洗衣粉溶解過程放熱。
根據提供的儀器藥品,各小組設計實驗方案並畫出的簡圖,組與組之間進行充分地交流並討論,一致通過後再進行實驗。
分組實驗,把實驗現象記錄在課本29頁表格中。
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可能是……
 
 
理解擴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離子***的微觀過程。
 
小組討論,然後組與組之間對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點評,老師及時地作出適當的補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七、八種,在老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還會想到更多實驗方案。
再次讓學生體會探究實驗的過程:提出問題—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設計這個拓展實驗的目的在於拓展學生的思維;加強與物理學科的聯絡;與中考題型接軌。
課外作業;
1.家庭小實驗
將家中的日用品溶於水,繼續探究物質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
2.調查研究
圍繞洗滌用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調查研究
 
在家裡開展小實驗
學生選擇感興趣的題目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討論的形式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將撰寫的小論文貼在班上展示,還可以到人教網教育論壇上交流。
 
拉近化學與生活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課堂小結2分鐘
一、乳化現象
1.乳濁液:小液滴分散到液體裡形成不均一的、不穩定的混合物叫乳濁液。
2.乳化現象:使植物油分散成無數細小的液滴,而不聚整合大的油珠,這些細小的液滴能隨著水流走,這個現象叫乳化現象。
二、溶解時的放熱和吸熱現象
溶解時發生了兩種變化: 1.放熱;2.吸熱。
小結:吸收的熱量小於放出的熱量時就表現為溫度降低;放出的熱量大於吸收的熱量時就表現為溫度升高。

  九年級化學溶液的形成教學反思

  通過這麼多年的教學,我感覺到第九單元課題1《溶液的形成》的教學一直存在問題:

  一、課題的引入。我一般是從常見的溶液,例如稀鹽酸、硫酸銅溶液等等例項介紹引入,希望藉此讓學生對溶液有一個感性認識。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我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做教材上的實驗---食鹽溶於水中,讓學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通過分析,再逐漸建立溶質和溶劑的概念。

  三、困惑:這個課題的教學,當堂課學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問題是在後面的涉及溶液的計算時卻經常分不清楚溶質和溶劑,導致溶液的計算失誤太多。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這個課題的教學有問題呢?為什麼學生分不清楚溶質和溶劑呢?

  看來,溶液的形成這個課題的教學還要加強,還要強化學生分辨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