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教學隨筆

  圓的周長要如何教,才能讓學生及時弄懂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一次我在刊物上看到了《圓的周長》一節課,這節課的教學思路主要貫穿於這一條主線:以舊引新激疑-----層層遞進探疑-------小組合作明理-----分層練習鞏固-------體驗探究應用價值。

  這節課為了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先創設情境: “猜一猜:如果和老虎同時出發,以相同的速度跑步,小狗沿著正方形路線跑一圈,老虎沿著圓形路線跑一圈,哪隻先到呢?”從而達到以舊有知識正方形的周長知識為鋪墊引出圓周長知識,並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圍成圓的一週的曲線的長度,再動口說一說,培養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瞭解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前者是線段求和,後者是曲線求長,作好先導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在學生對圓周長有了較強的感性認識後,體驗及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然後讓學生說說圓的周長,概括出圓的周長的定義。

  新課程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著眼,提出了“參與”、“探究”、“蒐集和分析”、“交流與合作”等一系列關鍵詞。這些在本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中,“參與”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而只有當“參與”成了學生主動的行為時,“參與”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因此要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吸引”他們參與進來就成了基礎的基礎。這裡,老師能善於打破學生思維的平衡狀態,使他們產生新的不平衡,從而不斷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該如何測量?”的問題使學生思維產生最初的不平衡,當學生通過化曲為直的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從而打破學生剛剛建立的平衡,進一步吸引學生探究更加簡便的求圓周長的方法。

  接著,在引導學生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時,創設了三個情景,層層遞進,外延條件不斷增加,實測方法不斷減少,目標逐漸集中到需要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情景中來,體現公式計算的必要性。這一過程與生活緊密結合,學生很快進入情景,思維活躍,教具看似信手拈來,***比如師讓學生甩動手中的哨子轉成圓,讓學生說說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實著用心良苦,考慮周全,隱變化於無形,巧妙地創設了認知矛盾,把學生引入了主動探索的軌道,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

  學生從猜測、分組測量計算到根據新獲取的資料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了知識新成的道。在小組活動前,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活動中教師參與其間,關注學生合作的情況。實驗後的廣泛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來得到的結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學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無疑能鼓舞學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

  練習題的分層練習,由難而易,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爭鳴:

  1、學生說時,教師的耐心還不夠,比如圓周率的獲取,老師為了完成本課內容只匆匆的提取了3.14 ,對學生獲取的資料沒有更好的利用。

  2、老師低估了學生,比如在探討測量方法時,學生的辦法可能很多,而老師卻不敢放手。只說了兩種方法,就讓學生去量了,沒有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篇二

  “圓的周長”這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圓的周長的定義;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圓周率的意義和圓的周長公式。根據已有學生知識的經驗,他們對於平面幾何圖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於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自然的聯絡到他們。但是不同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由直線段圍成的,而圓形的周長是曲線段圍成的。這需要教師要有一個適度的點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難理解。對於合作探究,因為已經是高年級學生,應該掌握一定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猜測、測量、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圓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圓周率的意義。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周長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3、通過對圓周率有關數學史料的介紹,結合學生對其中數字的感知,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家對真理的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中國古代科技的興盛。4、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體驗到實驗對猜測的驗證作用以及對問題的探索過程,並掌握學習方法,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

  本課教學以“通過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總結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為教學重點;以“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為教學難點。圍繞著教學目標,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力爭在本節課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新課程標準》很注重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於是,我設計了“慄老師就在公園附近居住,每天早上都要到公園的圓形花壇跑步10圈,你能算出慄老師每天跑了多少米嗎?”這一情景,利用這一數學問題匯入新課。從而喚起學生對學習圓的周長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緊接著,概括出什麼是圓的周長?猜想圓的周長與圓的哪部分有關係?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猜想意識,更為後面學習和深入探究埋下伏筆,很自然的進入探究環節。探究環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環節,為了突出重點,我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先共同找到測量圓周長的方法,再通過測量、觀察、分析、計算、找規律、驗證等操作活動,獲取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使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真正讓孩子們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大家的努力,共同找到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從而推匯出圓周長的公式。相信同學們在獲取圓周長公式的一剎那,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的。

  這一環節既有重點,又有難點。因為對於“圓周率”這一名詞學生很陌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也就成為了學生接受知識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測量圓周長和圓的直徑,然後計算出倍數關係,實際上就是對圓周率意義的體驗過程。教師只要在學生得到圓周率的時候,再去追問:圓周率是怎麼來的?學生自然會想到:“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商”。這樣,教師就順理成章的向學生講解“圓周率”的有關知識。難點也就在此一點一點的突破了。

  整個教學設計我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為科學探究的過程。這樣做既教會了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學習方法,同時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學了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新課標》一直倡導的。於是我引導學生利用公式解決了在匯入環節中提出的數學問題,這樣做不僅體現了學以致用,更使學生感悟到了學習的價值。

  《圓的周長》一課,看似簡單,其實探究過程很容易出錯。特別是對圓周率意義的理解,學生不知道探究了半天得到的到底是什麼?圓的周長公式到底在哪兒?

  由於本人教學水平有限,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還不是很透徹、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希望各位領導和教師留下您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篇三

  “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這是當前全面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為實施素質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學,更應該堅守“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思想,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勇於提問、勇於探索、勇於爭論與相互討論、相互學習、相互鼓勵的良好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樹立起“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的求真、求是精神,讓課堂煥發真正的生命活力,蘊涵著人文交融的和諧氛圍。

  王老師在執教“圓的周長”這課時,能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加強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絡,有效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帶入解決問題的積極思維狀態之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同時,通過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眼看、口說、腦想,多種感知覺協同作用,促進學生動作、語言、思維協調同步發展,達到啟迪思維、內化和應用新知的目的,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愉快。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一、釋放自由,體驗學習經歷。

  自由是創新的靈魂。“活動、體驗、建構”是一次次再創造的學習過程。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讓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主活動、自由表達、體驗過程、主動建構。本節課的課前談話時進行情境故事,接著讓學生複習正方形的周長知識,再引導學生動手摸一摸、找一找身邊圓形物體的周長後揭示圓的周長概念,引導學生髮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在這基礎上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麼關係呢?***教師沒有發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務,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各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通過計算髮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讓學生總結出測量圓的周長方法時,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繩測法、滾動法、軟皮測法、歸分法和化曲為直等。交流之後,使學生髮現這些方法並不能適用任何圓的周長測量,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明白只有通過實踐操作,親身體驗,才能找出更簡便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自由的,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體驗學習過程,而教師只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

  二、帶著問題,利於主動探索。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運用“問題解決”思想,以問題導學,引導學生不斷尋求策略,不斷解決問題,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有幾種方法?柏老師打破了教材有什麼教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自由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用“繞”、“滾”、“截”等多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這一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怎樣做,然後讓學生按要求做的被動測量方法,而是採用先給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當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時,柏老師又引出了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這些方法測量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用“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不但麻煩,不精確,有的根本無法測量。就在學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由聯想到猜想,並再次觀察甩小球遊戲,最終使學生悟出: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為什麼圓的周長僅與其半徑或直徑有關。這個問題教材未呈現有關內容,許多教師教學時都不做解釋,學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柏老師則深挖教材內涵,採用“誘生深入,步步緊逼”的方法,通過聯想、猜想、觀察甩小球遊戲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如何生成“結論”,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訓練與培養,突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三、人文交融,感染學習過程。

  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給予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課堂教學應走出“唯科 學”的迷途,實現“學科知識教學”與”人文素養薰陶”的完美結合。就數學學科而言,“人文素養薰陶”不是孤立於課堂教學中的,它是伴隨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血逐步滲透的。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升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課堂教學中如:“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呢?”“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本節課的開始老師在創設情境時,讓學生比較圓的周長與正方形周長的大小,發現圓的周長現在不會求,無法解決問題,再匯入新課。在學習完圓的周長公式後,我馬上讓學生回過頭解決“龜兔賽跑”中圓周長的計算,使學生髮現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重要性,並學會解決生活問題。又比如:學生在測量圓的周長時,發現一些方法***滾動法、繩測法等***時,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所有圓的周長都可以這樣測量呢?教師出示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這些方法測量嗎?從而引導學生必須找到一種簡便、適合的方法,於是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當學生理解了圓的周長公式後,教師又馬上回過頭讓學生用所學的簡便方法解決“小球”轉動所形成的圓的周長,這樣凸顯知識應用的重要性。

  總之,我認為柏老師的這節課能精心創設教學情境,精心設定各種教學活動,鑽研教材,鑽研學生,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