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長教育孩子的指導方法有哪些

  自孩子呱呱墜地起,就開始了對孩子漫長的教育歷程。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受到父母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的就應該責無旁貸地當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對家長教育孩子的指導方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對家長教育孩子的指導方法

  培養行為習慣。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這句話道出了習慣在人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如影隨行。特別是對於孩子而言,習慣的培養尤為顯得重要,一旦培養好了,便能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為孩子未來事業和成就奠定基礎。孩子的資質是天生的,但是習慣則是後天培養的,作為孩子的父母,必定要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同時,做好孩子的榜樣,改掉自身的不良習性,以免讓孩子耳濡目染。那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呢?比如:按時起居,吃飯不挑食,儀表端莊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待客禮貌,不任性發脾氣,自己做自己的事,不依賴別人,能夠適應社會,敢於迎接挑戰等等!

  注重性格塑造。由於國情的決定,我們國家獨生子女愈來愈多,父母、祖父母都特別溺愛孩子,導致孩子性格孤僻,抗挫能力低下,自由散漫,自理能力差等。80後、90後的父母們,未來國家的棟樑由你們來鍛造,未來國家的希望由你們來掌握,所以我們必須幫助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對於孩子而言,良好的性格包括:有理想,有紀律,謙虛,懂禮貌,懂得感恩,集體榮譽感強,做事踏實認真,樂於助人,為人正直樸實,能夠獨立生活和思考,與人和諧相處,觀察敏銳,富於想象等等!

  建立交流渠道。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父母與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孩子內心的訴說,遇到與孩子有不同見解時,允許孩子申辯,不要過多的去強求孩子,而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也許這些都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所以有必要建立正常的交流方式,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與父母處於平等地位,也能讓孩子建立足夠的自信。

  重視衣食著裝。孩子需要健康飲食,父母就需要學習飲食方面的知識,做好營養均衡搭配,避免孩子挑食,杜絕垃圾食品,和孩子一些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著裝而言,需要做到衣著整潔,大方即可,不與人攀比。在校期間,教育孩子穿好校服,帶好紅領巾,保持衣物整潔乾淨,常洗手,做一個文明的孩子。

  教育孩子感恩。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一切都以孩子為中心,所以孩子認為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都只因為他們從來都是“滿足”,從來就沒有體會到“缺失”感,所以要想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要讓孩子體驗“缺失”,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得到並非天經地義。體驗了“缺失”後的“滿足”,自然就知道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教育孩子尊重別人,對別人的給予要心存感激,對別人的奉獻要懂得圖報。讓我教會孩子從說聲謝謝開始吧!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一、“嚴”字當頭,抓住小學關鍵期

  大學者胡適曾經這樣說:“一個人小的時候,最是要緊,將來成就大聖大賢大英豪大豪傑,或者是成就一個大奸大盜小竊偷兒,都在這家庭教育四個字上分別出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請他人管教孩子的現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嚴格教育,對孩子“錯愛”、“寵愛”、把孩子慣得不像樣,如對人沒禮貌,本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爺爺奶奶代辦,一邊做作業一邊講話,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業,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認識的大學生、高中生中均出現過要父母給盛飯事件。我們絕對不要認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稱之為“事件”,是認為這種孩子“嬌生慣養”、“自私”、“以我為中心”。沒有同情心,沒有自理能力,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樹大並沒自然直,反倒長成歪脖樹。

  所以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為一個正心、誠意的人。一切時,一切事正確引導,養成孩子明理重德的習慣,培養孩子要多為公著想,儘量斷除自私自利的念頭。要求孩子要有愛心,要愛國家,愛父母,愛社會,必須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努力學習,不可懈怠。爭取成為德智體皆優的學生。

  二、培養獨立意識,使孩子不產生依賴思想。

  孩子一天天長大,但無論怎樣長他們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處處都需要我們的幫助。其實孩子的能力經常是出乎我們想象的,關鍵是我們會不會放手讓他們去做。大概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好像一夜之間孩子就會做些我們從沒特意叫過他的事情,我們會驚訝:他怎麼學會的?這就是孩子,只要我們肯放手讓他邁出第一步,他們會給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可能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讓他們做還不如自己做來得輕鬆,但孩子一次做不好會有兩次、三次,總有一天會做好!如果不讓他去做,恐怕將永遠做不好。我們在家儘量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給大人盛飯、倒茶水、掃地等,現代社會交際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視培養。我們一是鼓勵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關注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溝通,當好慈祥父母親,及時解疑答難,正確引導孩子。

  家庭和睦、幸福,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不和睦,對孩子的傷害往往大於大人,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責任感和愛心,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時,我家非常重視德育,會做人才會做事。德育我們主要從要求兒子不說謊、不要別人的東西、不亂丟垃圾這樣的小事做起,德育內容也是隨孩子的成長而變化。當然,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們首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還有,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家長不能居高臨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另外孩子教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一般每天都抽出一點兒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作業完成得如何,學習順利嗎?有什麼新鮮事,心裡有沒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錯誤時,及時與孩子溝通,予以正確引導,調整好孩子的心態。同時,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人和事說起,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孩子從小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從而激起心靈深處無窮的動力。同時,愛玩是小孩的天性,我們從不用過多的課外培訓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

  四、經常與老師聯絡,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和表現。

  家庭和學校之間要經常保持聯絡,保持一致,家長應當主動到學校去拜訪老師,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和思想態度,詢問孩子在校的學習態度,聽課是否認真、發言是否積極等情況,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後就能夠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這方面我們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事情幸虧老師及時與我們聯絡,才避免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彎路及孩子一些不好習慣的養成。

  家庭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家對孩子的教育還做得很不夠,而且一些方法還在不斷地摸索,我們將不斷地努力,汲取別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經驗,與老師、家長們共同探討,使孩子們能夠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將來能為祖國效力,為人民大眾服務,做一個有智慧、有德行、有覺悟的人,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無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個人的奮鬥目標。所以我們家庭是經常督促孩子要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確方向,努力學習。精進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應句瑗;父母命,行勿懶。”在學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師,聽從老師的教誨。”上課時要做到認真聽課,要按時完成老師所佈置的一切作業,團結同學,要做到取長補短;在學校要爭取多做對大眾有益的事情。嚴格遵守校規,教育孩子力爭做到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將來能為祖國效力,為人民大眾服務,做一個有智慧、有德行、有覺悟的人,這就是我們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