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寫散文的意境

  散文貴在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觀情感。這種情感,必須要有所依託,或是借景抒情,或是託物言志,或是因事明理。以下是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淺談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貴在意境。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觀情感。這種情感,必須要有所依託,或是借景抒情,或是託物言志,或是因事明理。這些可寄託作者情思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則是這二者交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單純的景物描寫談不上意境,意境應該是外在景物與作者心境的高度統一,是外物與內情的自然融合,是給讀者以美感的藝術畫面。

  散文給讀者以美感,而意境美則深刻體現了散文的這種美感,意境美又有三種表現形式,分別是:詩情、畫意和哲理。

  散文的意境美形式一:詩情,即籠罩文章的特殊氛圍和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含蓄情感。《克拉克河谷懷舊》***歐內斯特.海明威著,曉風譯***中瀰漫著揮之不去的懷舊之情。文章的開頭,已然讓我們沉浸在克拉克河谷的回憶之中,“夏末,大鱒魚告別了上游的水坑,游到了溪河中央,正要順流而下,到大峽谷的深水裡過冬。因此,九月的頭兩週,正是垂釣的好時節。此地的鱒魚肥壯、滑嫩、亮光光的。幾乎所有的鱒魚都跳著咬鉤。你要是放兩隻魚鉤,多半能同時叼著兩尾鱒魚。要在湍急的溪流中擺弄好上了鉤的魚,那技巧就不能是一般的嫻熟。”濃厚的鄉村河谷風情,釣魚和捕魚,讓讀者也不禁沉浸在鄉村的回憶中,這就是散文意境的詩情美。

  散文的意境美形式二:畫意

,即散文中傾注了作者情感的、色彩鮮明的藝術畫面,以及畫面所帶給讀者的想象。它不是自然的再現,而是“畫”與“意”的有機結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迷失白楊河》***西陲時報2005年5月23日***中,“在胡楊林中,我們吃完哈薩克族牧民給的饢,上了車。那個哈薩克族小夥子將手指放進嘴裡,在那銀色的月光下,吹出一聲響亮的口哨,旋即跨上摩托車,只留下一股塵煙便衝進了樹林,我們驅車緊緊跟隨。”銀色的月光、驚天的口哨、瀟灑的煙塵,把一個灑脫粗獷的哈薩克族小夥定格於月色下,定格在我們眼前。這便是散文意境的畫意美。

  散文的意境美形式三:哲理,即散文中作者所揭示的人生真諦,引發讀者心靈共鳴,給人以啟發。在《火焰與碎銀》***筱敏***中,“這株白樺是一道傷口,在雪野上斜斜劃過,以一種青春的鮮活凝固著,盡是尖銳的稜角。比生命更悠長的傷口,像星星,像玫瑰,生長出詩。”表面上在描寫白樺,實則在寫被流放的女詩人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即便是生活於一片裸露的、脆弱的、任由生活的暴風雪一遍一遍劫掠的孤島,女詩人的心靈仍是充盈的,她的人格仍然是高貴的。這便是散文意境的哲理美。

  讀《荷塘月色》,感嘆作者筆下美景,那“淡淡”的月色,那“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樣的荷葉,那“明珠”“星星”一般的荷花,那“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那“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似的光和影……一切的一切都“像籠著輕紗的夢”。作者之所以要創造一種朦朧的環境,是因為這環境正象徵著他此刻的心境。因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儘管景色“今晚卻很好”,儘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但我仍然“什麼也沒有”。在此,作者欣賞到了“無邊的荷塘月色”,心中湧起了幾絲淡淡的喜悅,但眼前的美景僅使他暫得偷閒,那暫時排遣卻又不能完全排遣的幾縷淡淡的憂愁始終纏繞胸中。懷著喜也朦朧憂也朦朧的心境,不正和月下荷塘朦朦朧朧的環境絲絲相扣嗎?這就是環境與心境的統一,景和情的統一,意和境的統一。

  意境是的散文靈魂,情感是意境的靈魂,要創造出深厚的意境,需要用真摯的情感來營構能動人心魄的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沒有意境的散文,如同沒有生命的文字堆砌品,有了意境,散文才會充滿活力,才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因此,我們在閱讀鑑賞散文時可以從景、事、物入手探求散文的意境美,從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作品的內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