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變遷的論文

  社會變遷是社會學上對各種社會運動過程及結果的集合名詞,泛指一切社會現象的變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鄉村旅遊與農村社會變遷

  論文導讀: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的鄉村旅遊悄然興起,進入90年代中後期,我國鄉村旅遊進入了發展較為快速的階段。鄉村旅遊對農村社會的生產方式、農民生活、農村文化等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鄉村旅遊是發展鄉村旅遊地區農村社會變遷的加速器,社會變遷促進或影響鄉村旅遊的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遊,社會變遷,影響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的鄉村旅遊悄然興起,進入90年代中後期,我國鄉村旅遊進入了發展較為快速的階段。國家旅遊局1998年推出了“華夏城鄉遊”,1999年推出了“生態旅遊年”,全國各地紛紛抓住機遇,形成了一股鄉村旅遊熱。這一旅遊形式和農村以及農民生活息息相關。鄉村旅遊對農村社會的生產方式、農民生活、農村文化等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

  一、鄉村旅遊吸引力的內在機制

  鄉村旅遊吸引力的本源在於城市與鄉村文化勢差。文化在旅遊的發展過程中總是最活躍的因素。現代旅遊已然不再僅僅停留在自然景觀的表層,它更需要文化元素的充實。古老而厚重的鄉村文化積聚著中華上下5000年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歷史不斷沖刷而形成風格各異的村落民居,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資訊,傳承著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在傳統的鄉村文化面前,中國城市文化呈現著另一番文化形態。中國城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滲透了西方文化的因子,它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兒,難以儲存中國本身最為原真的文化面貌。兩者之間出現了文化勢差,這正是鄉村旅遊形成的吸引力本源。這是一種現代人追求的生存質量,更是一種生活時尚。這種文化勢差是建立在空間勢差、視覺勢差、心理勢差的基礎之上。城市的喧囂繁雜與鄉村的寧靜悠然、城市的鋼筋水泥與鄉村的磚瓦木房、城市快速的生活節奏與鄉村的慢調節奏,這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文化勢差的表層現象。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空前地渴求著遠離城市的喧囂,返璞歸真,親近泥土,將情感、智慧和理想納入一片寧靜平和之中。鄉村性是鄉村旅遊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客源地的城市性與目的地的鄉村性級差或梯度是鄉村旅遊的動力源泉。都市人在追求清新寧靜的鄉村環境,釋放心理積鬱的同時,他們更深層的是在體驗與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的鄉村文化。

  二、鄉村旅遊與農村社會變遷的關係

  鄉村旅遊是發展鄉村旅遊地區農村社會變遷的加速器,社會變遷促進或影響鄉村旅遊的發展。鄉村旅遊作為一種旅遊形式,反映出了旅遊動態的一個特徵——流動。最基本的一點是鄉村旅遊帶動了人的流動。人的流動又帶動了資訊,資金和人才的流動,把現代文明,外部資訊帶進了鄉村,促進了當地農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改變。作為鄉村旅遊接待者,他們開始注意到科學文化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們開始放棄過去頭腦中長期形成的小農經濟觀念,不斷參與就業市場競爭,他們開始以商品經營者的身份,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去生產經營。鄉村旅遊加速了鄉村人觀念的轉變,進而加速了鄉村社會的變遷。社會變遷之於鄉村旅遊有一個先被動後主動的過程,鄉村旅遊首先帶動和促進了鄉村社會變遷,隨著旅遊產業的發展,鄉村社會又會主動改變自己以適應旅遊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社會變遷促進或影響鄉村旅遊的進一步發展。

  三、鄉村旅遊對農村社會變遷的影響

  鄉村旅遊對農村社會變遷的影響牽扯到方方面,包括人口變遷、經濟變遷、社會結構變遷、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遷、風俗文化的變遷等。當然,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有很多,和大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但在發展鄉村旅遊的地區,旅遊產業的發展是影響農村社會變遷的主導因素。

  1. 人口變遷

  旅遊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鄉村旅遊需要一整套的服務設施,不僅需要導遊、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還需要住宿、飲食、商場、交通、文化等行業,能吸收利用大量勞動力就業。根據乘數效應理論估算,旅遊業每創造1個直接就業機會,將產生另外3個間接就業機會。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

  2. 經濟變遷

  鄉村旅遊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其吸引力之一就是具備一定的生態環境、一種為人類提供各種服務的特殊資源。在人類社會早期,良好的生態環境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並不具備經濟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汙染日益加劇,人們對鄉村清新的空氣、優美的自然風光產生強烈的需求,使鄉村生態環境成了稀缺資源,具有了經濟價值。鄉村旅遊能夠使生態效益轉化經濟效益,成為充分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而這種促進反映在鄉村旅遊中就是鄉村旅遊的發展勢必對鄉村旅遊地的農民和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一個帶動作用。表現在:

  ***1***鄉村旅遊的發展,使一大批老少邊貧地區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貧困地區依託本地旅遊資源開發旅遊業,是脫貧致富征途上做出的一種實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選擇。這種選擇,使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廣。據河南省有關調查,全省通過發展旅遊業而脫貧致富的農村即達到1200多個,30萬戶,近百萬人。據此推算,全國通過發展旅遊業而脫貧致富的村莊不會少於1萬個,人口不會少於300萬人。這是發展旅遊業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所做出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貢獻,同時,對促進我國旅遊業更好更快地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2***鄉村旅遊的發展,為閒散的勞動力開闢了廣闊的就業門路。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當地居民圍繞著遊客吃、住、遊、購、娛的需要,興辦了各類企業,圍繞旅遊點而發展起來的餐飲業、運輸業、旅館業等比比皆是。人們通過開展各種為旅遊者服務的活動,找到就業機會,有了生財之道。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減輕了各級政府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壓力。

  ***3***發展鄉村旅遊縮小了城鄉差別。在我國大城市的郊區縣,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區位優勢,其主要表現就是直接面對週末假期、民俗佳節、慶典活動等需求的穩定而龐大的城鎮居民市場。在大城市發達的工業文明的輻射下,都市附近的縣郊區已經進入現代化農業文明階段。發展起來的鄉村旅遊,不僅使本地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使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鄉一體化程序,城鄉落差已越變越小。

  3. 社會結構變遷

  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管理層面的全面改革,旅遊產業增加了村莊管理者的業務量,促使管理者改進管理方法,使許多管理者由原來的“兼職”管理村內事務的同時,農業生產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變為“全職”,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參與管理所得。隨著旅遊產業的發展,管理機構的主體也發生了變化。原先村委會負責村內的所有事務,現在可能很大一部分事務由村民組建的“股份公司”處理,經濟組織與政治組織呈現相分離的趨勢。社會成員地位結構也隨著旅遊經濟的發展而產生顯著的變化。旅遊業的發展增加了村民生產致富的機會,但是由於村民們資源條件的差異以及抓住機遇的能力不盡相同,總有一部分人更快發財致富,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經濟地位影響社會地位,對於不同村民來說,旅遊產業的發展在提高他們收入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社會地位體驗,這就是農民階層的分化。農民的分化是由於財產關係與職業系統的變遷,出現了多樣化的職業型別、生產資料的所有形式及經營形式的背景下產生的。也就是說,當農村在集體經濟之外引入了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雙層經營形式,在農業勞動之外引入了其他多種職業型別之後,農民相互之間的地位差別才變得明顯起來。此外,鄉村旅遊業很好的結合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村民職業由原來的“純”農民轉變為服務業從業者與農民的混合職業者,村民職業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

  4. 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遷

  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遷主要是通過人們的行為規範和思想體系表現出來。人們的社會活動都是程度不同地在價值觀念指導下發生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往往成為整個社會變遷的先聲。鄉村旅遊帶動了人的流動,而人的流動又帶動了資訊,資金和人才的流動,把現代文明,外部資訊帶進了鄉村,對鄉村傳統價值觀念產生了最強烈、最直接的衝擊,促進了當地農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改變。他們轉變了對待傳統和變革的態度,由恪守古訓,求穩怕變轉變為主動迎接新時代,接受新觀念;轉變了傳統村民知足常樂、固步自封的態度,轉而積極進取,主宰命運;他們轉變了怕冒風險和膽小守舊的處世態度,逐漸提高了風險意識和承擔風險的承載能力;他們轉變浪費時間、不講效率的勞動態度,使“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他們轉變了對待知識與科學的態度,更加重視對自身知識水平的提高和對下一代的教育投入。

  生活方式由價值觀念所主導。農民的衣食住行不斷追求品質與高效。例如中國民間飲食結構逐步由過去的主食消費向主副食相結合轉變,傳統的粗糧細吃、稀稠搭配也有了新的內涵。

  5. 鄉村文化的變遷

  這是分析社會變遷內容的一種綜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內容或結構的變化,包括因文化的積累、傳遞、傳播、融合與衝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長和舊文化的改變。發展鄉村旅遊使得社會文化的表現更加豐富多彩。

  ***1***鄉村旅遊本身存在的傳統文化對旅遊者產生的影響。旅遊者***主要是城市居民***離開居住地到鄉村地區旅遊的最大起因就是城鄉之間在自然景觀、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生活方式、文化特徵等方面具有差異性,因此決定了傳統鄉村文化在旅遊產品的生產和組合中可以作為最重要的素材和著眼點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環境,健康、樸素、簡單的生活,可以讀到歷史,可以看見的美德,正是這些傳統鄉村地區所獨有的魅力,也是鄉村與現代化城市環境,生活的差異成就了鄉村的旅遊吸引,因此可以說,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活動的最大特點。鄉村旅遊注重傳統事物和傳統價值,將旅遊活動和旅遊者融入鄉村生活之中,為旅遊者提供一個安靜、自然和原原本本的鄉村生活體驗。

  ***2***鄉村旅遊有助於保護鄉村文化和歷史遺產,增強鄉村社群的自豪感。有一種觀點認為,發展鄉村旅遊將對旅遊地造成較大的文化衝擊,破壞傳統的鄉村文化,同時遊客的大量湧入將對旅遊地的古建築等歷史遺產造成破壞。而國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在鄉村旅遊開發之前,鄉村社群的一些獨特文化和歷史傳承很少為人所知,處於逐步衰微的狀態,鄉村旅遊的開發不僅沒有破壞鄉村的獨特文化,而且在保留歷史傳承、發掘鄉村文化上起到了較好的作用。開發鄉村旅遊,通過發掘、包裝和宣傳當地的歷史傳承和獨特文化,提高了鄉村的知名度,增強和復興了鄉村社群的自豪感。事實上,鄉村旅遊的經營者和當地政府總是會逐漸認識到鄉村文化在旅遊業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護開發。某些鄉村文化和歷史遺產,其最好的保護方法是讓它成為鄉村旅遊專案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蔡碧凡等.鄉村旅遊開發與管理[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7.6

  [2] 夏林根.鄉村旅遊概論[M]. 北京: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社, 2007.6

  [3] 蒙睿等. 鄉村生態旅遊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7.6

  [4] 李慧欣.發展鄉村旅遊的經濟思考[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

  [5] 鄒統釺.鄉村旅遊的圍城效應與對策[J].旅遊學刊,2006***3***

  範文二:賈樟柯電影的人類學色彩_社會變遷

  論文摘要:賈樟柯的電影準確把握了當前社會人群的生存狀態,深刻體現了對社會變遷的思考。他運用的電影實踐方法與人類學理念有許多相似之處。從人類學角度出發,對其電影實踐及其內容進行學術分析,探討其中主要體現的的人類學理念與方法,對於影視人類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影視人類學,賈樟柯電影,社會變遷

  影像人類學以影像與影視手段表現人類學原理,記錄、展示和詮釋一個族群的文化或嘗試建立比較文化的學問。[①]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有關學者首次呼籲攝製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諸形態,反映和記錄各民族社會的歷史、現狀和文化遺產的影片。就在當時,中國知名的影視人類學專家楊光海拍攝了《苗族》、《清水江流域苗族的婚姻》等五部影片,也成為中國獨立拍攝人類學影視片第一人。隨後,中國影視人類學開始生產出大量有關民族文化的、具有人類學意義的民族影視片。而以拍紀錄片為主的賈樟柯,從1995年開始,相繼拍了《小武》,《站臺》,《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等三部紀錄片和八部劇情片。近幾年他的作品越來越受到重視,他用膠片一寸一寸地記錄了變遷中的中國,其電影被認為是“傳遞著最為真切的生命體驗,在表現新時期個體與環境的強烈衝突中,始終冷靜客觀地關注著最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②]“電影實踐以及對社會文化的思考,在諸多方面與文化人類學的理念有諸多相似之處”。[③]本文將結合人類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論,從人類學視角對賈樟柯電影進行分析,探討其中反映的人類學理念與方法,以及蘊含的人類學色彩。

  《三峽好人》拍攝於2006年,以三峽拆遷移民為背景的電影,地點是四川奉節。賈樟柯及其同事在三峽呆了一年,前後去了6次,[④]拍出了奉節週期一年的變化。這是田野工作

  式的實踐方法。田野工作一般是指經過訓練的人類學者對一個社群及其生活方式從事長期研究,一般一年以上,通過參與觀察,訪談,住居體驗等方法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人類學學科奠基人英國人馬林諾夫斯基曾說:“田野工作是人類學家的看家本領。”它不僅是人類學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獲取資料的最基本途徑和民族誌構架的源泉。而通過這樣的田野工作,賈樟柯獲得了一種對於當地文化的理解。賈樟柯在導演筆錄《賈想》裡說,“在三峽,如果我們僅僅作為一個遊客,我們仍然能看到青山綠水,不老的山和靈動的水。但是如果我們上岸,走過那些街道,走進街坊鄰居里面,進入到這些個家庭,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古老的山水裡面有這些現代的人……我們同時也在承受著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壓力。”《三峽好人》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礦工韓三明,坐船來到奉節,尋找16年前他買的妻子,後兩人見面決定復婚;一個是護士沈紅,她的丈夫到奉節工作。兩年前卻中斷了和她的聯絡,他們的感情已不能挽回,做了一個決定,離婚。這兩個故事都是講外來者到奉節尋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面對感情問題都果斷地做出了一個決定。不管複合還是離婚,用一種決定給自己一種自由和尊嚴。每一個文化都給它的成員某種確定的世界觀,某種確定的對生命的熱情。這種從不同的,為某種文化所獨有的角度體諒生命和世界,看待他者的世界觀,他者所呼吸的生命氣息和生活的現實,被稱為“他者的理解方式。”通過他者的眼光,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啟示:在複雜、快速、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要要面對自己我的生活,為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正如馬林諾夫斯基所說,“我們可以進入他們的意識裡,並通過他的眼睛觀察外面的世界,……我們最後的目的是豐富和深入我們的世界觀,認識自己。”[⑤]從田野方法到“他者的眼光”,不僅是一種以中國其研究技術與工具的手段,也是一種文化實踐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賈樟柯的電影結構,採用了多點民族誌的方法。多點民族誌,最早是郝瑞提出來的,他主要應用於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比較研究上。而後馬爾庫塞提出了“多點民族誌”,是指作為一個世界模式的論述,田野的場景轉化是必須的。《三峽好人》中,同一個地點三峽,分別講述互不相關的兩個人物的故事。在《無用》中,馬可因為反叛服裝流水線的機器生產,產生了無用的創作;在山西,遙遠礦區的裁縫店因為廣州大型服裝加工廠的存在而日漸調零。廣州的服裝流水線,巴黎的時裝釋出會,山西的小裁縫店被一部電影結構在一起,彼此參照,看到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間。不同的人際關係和地域空間,通過參照和對比,形成了新的經驗世界。這種整體主義觀把事物看成一個整體,各部分相互聯絡。任何一個層面的文化要素髮生變化都會帶動其它層面的文化要素髮生變化。多點民族誌揭示了文化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在研究某一種要素時,把它置於整體文化的結構中,通過研究它與其它要素及外界條件的聯絡,建立了一種深刻全面的認識。

  而賈樟柯把《三峽好人》分成菸酒茶糖四個部分,反映了賈樟柯對物的重視。物的概念在人類學中也很重要,法國人類學家莫斯考察交換制度,研究禮物載的人的精神;列維-施特勞斯考察婚姻交換,探討人作為物的流通。而兩千多年前,莊子提出了“齊物論”,主張人與物之間的混融。[⑥]這種混融關係反映在看人賦予物的社會意義,物也是人,從物性看對人的影響,人也是物。《三峽好人》的英文片名取名靜物,就是指被人忽略,依舊沉默的人。放在桌子上的瓶子,和黝黑的民工,是同一種的物。

  他們共同留有時間的印跡,保守著生活的祕密。而菸酒茶糖這種物的取擇在於是生活交際不可缺少的東西,它被拿來在在親戚朋友中贈送流通,滲透到普遍的人際關係中。而在電影《無用》裡,延展了人物共融的觀點。“無用”是指在活躍的經濟生活中,人們的判斷標準發生很大的變化,一切都被量化,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東西往往被視作無用。電影裡馬可的服裝採取完全的手工製作,體現的是對記憶的珍惜,對時間積累帶給人的心理感受的重視。另一個地域空間裡,在珠三角的服裝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完全是一種密集型勞動,而中小城市的成衣店多半已經消失不見,裁縫店非常凋敝,除了定製一些高階的服裝如旗袍之外,多半都是改短褲長等縫補的活。《無用》是對中國當下經濟生活的審視,呈現出了同一條經濟鏈條上完全不同的勞動方式。這部電影從服裝角度看人的生存現狀,沿著服裝提供的線索,發現了同一個經濟鏈條下不同人的現實存在。無用”本身有一種對中國快速發展,對速度本身,對以發展的理由抹殺記憶,及過度浪費自然資源的質疑和反叛。而在對記憶的追尋下,馬可把衣服埋在土裡,將時間作為另一個設計師,讓物自己留下痕跡。物不再是等待著被人啟用和被人賦予著色彩的靜態的物,它本身的生命力和記憶更新了它的社會意義。

  賈樟柯電影裡是從個人的角度書寫歷史,通過對人物不斷的累積和提煉典型,最終形成了讓更多的人、更多的作品形成新的書寫歷史的方式。電影《二十四城記》是一個關於在50年代建立的老廠的故事。工廠被夷為平地之後蓋起了摩天大樓,三代廠花——60,80年代和現代的三位女性,和其他人物典型,面對變遷回憶,講述的不同的人生和情感經歷。賈樟柯接觸了一百多個工人,拍了五十多個工人,在這些被採訪的人物裡,找了五個真實人物放在影片裡。另外四個人物是虛構的典型的個人表達。從1950年代到當代,每個人物又有一個封閉的但是屬於他自身的時間,通過這九個人的接力,來講述一個線性的歷史。這九個人個人講述的組合,形成了一個集體群像。不過從個體出發來書寫歷史在學術上存在疑義。中國藝術研究院李雲雷認為,從個人的角度難以解釋歷史,也無法解釋個人的遭遇。因為歷史的豐富性、複雜性與偶然性,個人記憶不能從整體上認識與表現我們的時代。在賈樟柯認為,個人表達排成了集體群像之後,就不再侷限於封閉的個人表達,而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不被封閉、不被個人講述侷限的歷史經驗。在這其中,個人的弱點、侷限性、甚至迷茫變成了歷史講述中珍貴的知識。換句話說,賈樟柯式的個人表達是集體下的典型表達,是對文化記憶的記錄,也使我們感受到,中國城市化程序中,城市的變遷給普通人帶來的影響。魏斌巨集認為,“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追求影像‘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⑦]這種“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就是歷史的真實感。在《二十四城記》,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對歷史真實感的追求。換句話說,賈樟柯認為歷史是一種想象的真實,而追求真實感要大於真實本身。而《二十四城記》式的個人表達,是集體式的個人表達,“集體”反映在常識性、代表性的表達上與個人表達組合形成的集體影像。

  當今世界已經步入數字化、資訊化時代,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手段改變和擴充套件了人們的視聽方式,深刻影響著當代社會和學術研究。賈樟柯的電影採用了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方法,由他者的眼光,來思考社會變遷的意義。多點民族誌的電影結構包含了不同的人際關係和地域空間,建構了相對完整地社會變遷中的狀態。對物的重視,電影裡則探討了人與物的關係,及其對社會記憶的關注。由個人表達書寫歷史,電影通過人物的接力,講述了一個線性的歷史,形成了一個集體層面的典型表達,發展出了新的書寫歷史的方式。換句話說,其電影實踐集中反映了人類學的文化理念,人類學方法與電影實踐相結合,不僅是影視人類學的一個典範,而且對於社會變遷及其多元文化理解有著重要意義。

  [①]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②]魏斌巨集,《底層的呼喊——從《世界》看賈樟柯的電影創作風格》,《大眾文藝》,2010年第21期

  [③]馬旭,《用影像記錄社會生活變遷——從人類學視角看賈樟柯電影》,《電影評介》,2009年第20期

  [④]賈樟柯,《賈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⑤]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⑥]王銘銘,《經驗與心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⑦]魏斌巨集,《底層的呼喊——從《世界》看賈樟柯的電影創作風格》,《大眾文藝》,2010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