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現象的論文

  在社會活動中,現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徵和外部聯絡,是事物的本質在各方面的表現。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現象的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社會現象的論文篇1

  淺析中國社會地域歧視現象

  【摘 要】地域歧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歧視”就是“區別對待”,地域歧視就是基於地域差異而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人類心理活動等因素引發的一種刻板、片面的觀念和錯誤傾向。

  【關鍵詞】地域;歧視;文化差異;中國社會

  1.現象簡介

  地域歧視是歧視的一種。由於人類的活動範圍大多在同一個地域,對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會產生偏見甚至妖魔化,如中國人對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東京人和關西人之間的偏見,以及臺灣人對東南亞各國人民的醜化。當外地人來到這一對他不熟悉的地域時,當地人便會依社會上的偏見來解釋其性格,因此而可能產生偏見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較多人移動到另一地域時,偏見和妖魔化的問題便會開始明顯,並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國鋌而走險,導致國民對新疆人,特別是新疆少數民族體貌的人士有恐懼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網路上多表現為地域貼,地域笑話等。當偏見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為和企業行為,或者汙辱性言詞等個人行為出現,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譽的時候,可以認為這些行為屬於歧視行為,稱為地域歧視。地域歧視不同於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視對被歧視人的利益和名譽造成實質性損害,因此不再是個人印象或者開玩笑那麼簡單,地域歧視一般需要訴諸法律程式解決。

  自然造成地域性歧視其背後也是有著它的根源性的,那麼是什麼造成中國人這樣一種地域性歧視現象的呢?其實,如果你只要仔細的分析思考,你會發現,這種地域性歧視不單是因地域而分,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範圍或者表現形式不一而已。

  我們先把地域性擴大,把省份上升到國家,那麼你就會發現,從國家的角度出發,像什麼河南人、上海人、東北人的地域性區別是被抹煞的了。取而代之的是罵美國人,罵日本人,罵韓國人。我們再把眼光的地域性進一步放大,從國家上升到東西方,於是你又可以發現,這個時候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之間的區別又是被抹煞了的,角度開始換到東西方文化優劣的比較上來,自然東方文化又是要被我們盛讚自誇一通,而西方文化自然也是要被貶低下的。這是地域性歧視擴大方面的一個現象。

  反過來,我們再把地域性縮小,從省份的地域性降到縣城,我們也同樣會發現同一個省份,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也會因為縣城這個原因呈現出地域性歧視的特點。到鎮到村也是如此,就是到了家,同一個村子裡人家與人家之間也是會一樣的,我們家比他們家如何如何,他們家又怎麼樣怎麼樣。總之也還是免除不了有色眼鏡的存在的。

  地域性歧視不單存在於省份,只要有地域的區別,那麼這種歧視是存在於各個角落的。那麼沒有地域性區別,是不是就沒有這種歧視的存在呢?也不是。比方說,我們時常見著很多大學生嘴裡動不動就是:“我們清華怎麼樣怎麼樣。”“我們北大怎麼樣怎麼樣。”“他們那個學校怎麼樣怎麼樣。”又或者某些公司的員工也會這麼說:“我們公司如何如何。”競爭對手的“公司又如何如何”。

  也就是說,於中國人來說,只要有分類屬性的存在,就必然有一種與分類屬性相配的範圍類的歧視存在。從這個結論角度出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各類這樣的現象了。諸如過去文學界的“海派”和“京派”之爭,今日的“80年代後”作家和“80年代前”作家之爭,又如歷史上的各種黨派學派之戰,無非都是中國人骨子裡的這種特性。

  2.社會危害

  地域歧視的社會危害顯而易見。以河南為例,地域歧視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一部分河南人的生存權,形成了社會不公,而且還容易使一些素質較低的河南人破罐破摔,從而對社會構成新的危害。流言飛語,重於利劍。如果一個十五億人口的大國,有一億人口被不公平對待,這些人被激怒之後所產生的“爆發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對於地域歧視,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高度重視。

  地域歧視與現代社會倡導的公平、平等、正義的理念是相悖的,它不利於人權的保護。任何一個社會,不要說發展,就穩定來講也是起碼的基礎。一個公平的社會起碼有三個層次的公平:一是起點的公平,二是過程的公平,三是結果的公平。如果一個人處於被歧視的境地,會給個人造成消極的心理影響,甚至會使個人採取一些極端的報復社會的行為。我們現在要構建和諧社會,而地域歧視會孕育一些潛在社會矛盾,很容易給和諧社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第一,地域歧視不利於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地域歧視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對被歧視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正義的。公交車上的對方言的蔑視,一些商店打出不賣某地貨的牌子,招工單位聲稱不要某地人,去年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的大橫幅等地域歧視現象,都是同公平、正義相違背的。

  第二,地域歧視不利於建設誠信友愛的和諧社會。誠信要求社會成員自覺遵守社會規則、規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友愛強調的則是要在全社會倡導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地相處。地域歧視則使人們彼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絕,甚至相互敵視,嚴重者更可能會發展到引發紛爭,造成衝突。

  第三,地域歧視不利於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局面。地域歧視會使社會處於一種難以整合的狀態,矛盾激化後,極易導致社會出現撕裂狀態,也就是社會學家所講的“斷裂社會”。“斷裂社會”絕不可能是和諧社會。

  3.原因初探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存在方式是很矛盾的。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提倡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由小而大的方式過程。如果從哲學角度來說,這很符合量變到質變的規律。但是,這過程裡卻隱含著一種很矛盾的東西。

  這種矛盾體現在道德的個體性和思想的群體性上,儒家思想很著重個體的道德修養,就是說你要成為一個符合儒家思想標準的完人,你就必須從自身做起,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你的存在最為體現的是道德上的個體性,而不是隨波逐流,那麼什麼才不算隨波逐流呢?自然,社會上的一切現象,你得思考辨別它們的存在是不是符合儒家標準。作為個體性修養來說,儒家思想要求你學會思考學會辨別。但是從大的層面,群體性即國家天下的角度來說,儒家思想又是抹殺了個體的思考的,只有儒家思想才是一統天下的思想,任何其他的思想都是異端邪說,這時又必須是抹殺了個體思考的。   這樣的一種矛盾性造就了中國人的另外一種特性,傳統文化思想個體的修身過程決定了中國人個體性的自我特徵,而傳統文化一統的思想對思考的抹殺又造就了中國人自卑的特徵。自我和自卑這兩個矛盾的特性就在中國人身上融合在了一起。

  於是,因為自我的特性,對一切外在的,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待,也就不足為怪了。幾千年的文化優越感和閉關守國其實都是這一自我特性的表現,歷史上,無論中國的文化對外來的文化融合或者拒絕,不都是建立在我們文化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這一心態的基礎上嗎?自卑的特性自然也就使中國幾千來只有那麼三兩個的思想家哲學家,因為群體性思考的喪失的環境下又怎麼能有新的思想出現呢?

  自然,由此而及的地域性歧視也就很自然了,地域性的歧視其實就是自我的特性,一切只有自己的優秀,那麼別人的自然就差了。同時,因為思想的自卑性,所以這些地域性歧視的人群在地域性歧視的時候都絕對不會是以個體的方式個體的思想存在的。所以,王朔在罵80年後的時候,自然是要拉上50、60、70年代的作家的,這是骨子裡思想自卑的自然反應,同樣80年後迴應也是要以80年後這個群體作為思想的支撐的。所以,罵河南人或者上海或者山東人的人,同樣也是要拉上一個自己省份的人的。所以學派之間的論戰拉上同樣級別的學派也就正常了,自然當男人說女人怎麼樣的時候會加上句:“我們男人”,女人反駁也是會帶上“我們女人”這樣的話語的。至於那些動不動就“我代表多少什麼人”都無非是思想自卑的一個反襯。

  也就是說,這種地域性歧視的真正根源並不在地域性,而在於這個自我的範圍,以地域性自我為範圍屬性那麼就有地域性歧視,以年代自我為範圍屬性就有年代屬性,以學術觀點自我為範圍屬性那麼就有學術性歧視。

  歸根結底,這是中國人自我和自卑的體現而已,而這自我和自卑都是獨立思考的喪失。這真是中國人最大的悲哀。

  參考文獻:

  [1][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中央翻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頁.

  [2]劉易斯.科賽等.《社會學導論》楊心恆等譯,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頁.

  [3]沙蓮香:《社會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頁.

  [4]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頁.

  社會現象的論文篇2

  社會學視域中的仇富現象

  摘 要 仇富現象是當今社會中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在社會公平的呼聲不斷高漲之時,對於仇富現象的探討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點話題。本文將根據社會各界對仇富這一現象的理解,簡要探討何為仇富現象,並從社會學的視角,即從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社會互動關係出發,對仇富現象的社會背景和原因進行全面而深層次地分析。最後,本文創新地看待仇富這一社會現象,並探討仇富現象將會對今後的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仇富現象 社會制度 社會結構 社會互動 一、仇富現象含義與分類

  如今,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仇富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學術界對於仇富的本質有不同見解。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認為:“中國當前所謂的仇富其實並非真的仇富,而是仇不公。窮雖也有不公,但窮人往往是不公的犧牲品,是被動的,不得已而窮之。但富人,則是不公的受益者,是主動的,是得已而富之。”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認為,仇富是一種怪現象,仇富現象可概括為:員工仇恨老闆、學生仇恨老師、病人仇恨醫生、接受社會幫助的人仇恨做慈善的人。 謝靜教授角度新穎,將仇富現象與媒體中的富人與窮人的不同形象聯絡起來,認為媒介形象中的窮人通常是正面的形象,而富人以負面形象居多,這本質上也是一種仇富現象。 以上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其實仇富的本質是仇社會資源的不公平分配,仇財富的不合法積累。 這一說法抓住了問題的本質,也是對上述觀點的概括總結。根據近年來的一些社會熱點,仇富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型別:

  一恐怖行動

  這是最為極端的一種仇富現象,是由內心的焦慮與憤怒的長時間積累造成的。北京機場爆炸案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引爆炸彈的男子叫冀中星,家中經濟條件困難,曾在廣東打工生活,因覺得受到不公正對待上訪十多年,他通過投訴、網路部落格等各種方式進行控訴都沒有結果,於是只好採取極端行為報復社會,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另外還有“仇富男”殺死“寶馬男”等類似案例,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由於內心積累了太多的不公平感,憤恨無法及時排解,對法律也失去了信任。

  二擾亂社會治安

  還有許多人通過擾亂社會治安來表達仇富心理。比如在富人居住小區將停車場裡的賓士、奧迪等高檔車輛砸壞或刮花;專門偷盜、搶劫富人的財富;聚眾毆打有錢人;惡意散播關於富人的謠言等。這些行為的最大特點就是組織性。他們通常是由三五個甚至更多人組成的團伙,並且按照計劃行事。個人的仇富心理再加上群體的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會讓他們更加膽大妄為。

  三網路輿論

  通過網路來表達仇富心理是最為普遍的仇富現象,尤其體現在微博、部落格、微信等新興網路交流平臺,發表幾句仇富的評論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而有些人則專門通過發表一些仇富的文章,曝光一些富人的負面行為而博取大眾的關注,從而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公平感,同時也起到了帶動作用,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共鳴。

  二、仇富現象產生的社會原因

  一社會制度層面

  首先,中共十四大後,我國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市場對資源發揮基礎性配置作用。市場經濟一方面優化了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如果任其自然發展,就會引起社會發展的不平衡。 在單位體制下,每個人都歸屬於一個單位,資源配置上幾乎遵循平均主義,貧富差距不大。然而市場經濟不同於計劃經濟時代,它以創造財富為導向,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利用投資、股票等方式賺取鉅額財富,從而造成這些人的財富與他們付出的勞動不對等的狀況。在轉型過程中,我們很大程度上採取的是促進市場發育,過分強調經濟發展的方針。這樣,行政與市場的力量結合在了一起,都成為產生社會不平等的因素。

  第二,國家有許多制度無形中強化或保護了富人的利益。

  仇富背後的制度原因就是有一個權力不受制衡、資本不被駕馭的制度。 例如,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家更加重視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優先發展;在三大產業中,國家大力扶植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的初衷是為了縮小收入差距,然而較低的起徵點以及缺乏必要的“限高”政策,已經違背了初衷。 教育制度中也包含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我國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很多法規指向不夠明確,許多人可以利用這些法律漏洞、投機取巧地攫取鉅額利潤。

  二社會結構層面

  第一,仇富現象與社會階層流動不暢有很大的關係。

  楊繼繩認為:“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先賦性因素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後致性因素的作用有減弱之勢。先賦性因素加強、後致性因素減弱,社會階層出現了固化現象。” 我國近年來出現了精英整合的趨勢,權錢開始統一,這會更加強化社會資源流向精英。在今天的中國,即使拿到碩士、博士學位的人,也很難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更多地是成為 “蟻族”,而那些出生在權貴家庭中的人,即使不用付出努力,就能輕而易舉地成為社會中的上層人物。李友梅等人認為:“中國社會結構在嚴重分化的同時,形成的是一種具有龐大底層社會的‘尖塔式’社會結構。” 然而每個人都希望能向上流動,當向上流動的途徑暢通時,有利於化解階層矛盾。但是,當今社會缺乏這樣暢通的渠道,努力得不到收穫,這種狀況必然會造成底層人們對上層人的仇視和憤恨。

  第二,我國貧富差距過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收入差距持續擴大,這是財富分配不公和利益關係調整不平衡的重要表徵,也是社會弱勢群體產生仇富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我國基尼係數直線上升,2006年就已經達到0.46,這表明,我國經濟多年來高速增長的成果未能被社會各階層所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數人手裡,這顯然違背了社會公平。 收入較低的人群或地區為自己所處的劣勢地位感到不公,於是就會對高收入群體產生仇恨心理。然而貧富差距並不等於社會公平的喪失,而是我國當代社會還沒有找到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均衡點。 所以許多弱勢群體對現有的收入分配製度、地區收入差異懷有不滿情緒。

  三社會互動關係層面

  首先,富人與窮人之間不對等的互動是仇富現象形成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現代的地位不一致的消費行為上。我們平時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就是當一名顧客走進一家高檔品牌服飾店,店裡的服務員首先就會對顧客的穿著打扮從頭到腳打量一番,再根據顧客現有的打扮來決定有沒有必要認真為他服務。在公共場所中,富人通常會比窮人受到更多的尊重和關注。這些現象就很能說明在社會互動中,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富人與窮人區別對待。

  第二,富人階層的失範行為嚴重。

  大到轟動全國的郭美美事件和近期曝光的官員貪汙腐敗、驕奢淫逸事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富人的炫富行為。我國已進入一個以炫耀性消費為代表的畸形消費機制當中。 近年來新聞頻繁報道關於有錢人舉辦的超奢華婚禮,對大眾來說確實是一種震撼。富人階層失範行為還表現在為富不仁。例如“我爸是李剛”事件,利用自己父親的地位在公共場所為所欲為。然而,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有多少錢擁有多少套別墅,而是他能否利用自己的財富為社會作貢獻,可如今能像李嘉誠這樣將自己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都捐獻給社會的富豪屈指可數。

  三、如何看待仇富現象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富人真的可恨嗎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為了過上富足的日子而奮鬥。我們不能否認有許多富人是由於自身的不懈努力而發財致富的,他們背後付出的勤勞和艱苦奮鬥已經被財富的光輝所掩蓋,而發財致富後想要過上比別人優越的日子也是正常心理。所以我們在看到富人風光的一面的同時,應該回想一下他們的致富手段是什麼,有什麼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和倡導的。雖然有的富人確實做了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可還是有許多富人時刻謹記著做人基本的道德原則。當然,具有仇富心理的人並不都仇恨所有的有錢人,例如袁隆平、李嘉誠等人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富人反而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尊敬與支援,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仇“富”,而是仇社會的不公正。

  二窮人真的可憐嗎

  仇富現象大部分原因歸結在富人身上,但並不是所有原因都在富人。新聞媒介總是喜歡將窮人塑造成為貧苦善良、受壓迫的形象。許多窮人懷才不遇,一直無法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近年來關於窮人的負面訊息也屢屢讓大眾心寒,例如偏遠地區的孩子得到人們捐贈的衣物時,並沒有感謝,反而埋怨這些衣服太劣質。可見在仇富之前應該先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不能成為富人階層呢,我相信還是有許多人是由於自身還不夠勤奮。所以真正理智的人不是一味地去怨天尤人,而是分析和學習致富的方式。

  三仇富現象不一定會造成巨大的社會

  仇富現象雖然蘊含著社會矛盾與衝突的因素,但是,我國社會總體而言還是會保持著基本穩定的狀態,短期內不會爆發巨大的社會。這是由於大眾雖然有仇富心理,但是仍然在單方面地接受社會不公正的事實。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在不斷地改善社會治理方式,頒佈了多項法律都是用來緩解社會矛盾,平息社會衝突的,政府的及時調控使社會不公平感降低,所以不會使社會落入一個混亂不堪的境地。再加上我國經濟一直以來保持著快速增長的狀態,總體來說大家都是能從經濟發展中受益的。並且,仇富心理也不一定是壞事,會仇富的人是對提高自己的地位充滿嚮往的人,還會激勵這些人不斷奮進,從而實現社會的良性迴圈。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將仇富問題看得過於嚴重,應該相信政府的處理能力和社會本身的平衡力。

  四、結論

  可見,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將仇富現象歸結為富人的為富不仁,應該辯證地看待富人與窮人之間的關係,客觀地分析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狀況,從全域性著眼,站在社會大背景中來看待仇富現象。仇富心理雖不會引起巨大的社會,但也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總之,要想徹底地消除這一現象是不可能的,在注重效率的同時,還是要重視社會公平的實現途徑是否暢通,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要想達到這種狀態就需要政府部門、人民群眾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並且需要大眾對社會保持應有的信任與支援。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社會現象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