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期中試題及答案

  高二語文期中考試複習的難度就是知識面複雜,大家可以通過語文語文期中試題的練習複習語文的知識。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高二語文期中試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二語文期中試題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歷史上,國人曾有謠讖之信。何謂謠讖?謠,是歌謠;讖,為預言。簡單地說,謠讖就是以謠為讖,用歌謠的形式演繹對未來的預言。內容主要包括占驗個人命運和歷史事件兩種。前者如以燕子為題,影射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人生經歷。而歷史事件最著者莫過於王朝更迭。這類謠讖有的是一語成讖式的簡單判斷,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對完整過程的敘述。一首普通的歌謠何以有著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認為,“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徒歌謂之謠”。也就是說,謠是沒有音樂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實上,最有可能成為讖謠的不是成人謠而是童謠。古人認為:“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謠能成為讖謠,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籟之音”外,還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認為五星中的熒惑星***火星***降臨大地化為兒童,歌謠嬉戲,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預兆。

  ③《國語•鄭語》記有周宣王時的一首童謠:“懨弧箕服,實亡周國。”***那賣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滅亡的人啊!***歷史應驗了童謠之語,賣桑弓、箭袋的夫婦收養的棄嬰,正是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其成書年代,或雲春秋末期,或雲戰國初期。以最晚而論,應該說在戰國初期人們已經有了謠讖的信仰。

  ④既為信仰之物,謠之所以成讖,源於兩種基本的思維。一是相信語言的神祕力量。如古時候“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的農事咒語。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祕聯絡。人們總是試圖破譯這種神祕聯絡,先民龜筮占卜就是這種文化嘗試的結果。相信謠讖的預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驗應該說基於同樣的思維,只不過是所憑藉的手段不同罷了。

  ⑤上述信仰被戰國鄒衍和西漢董仲舒所利用,並進一步系統化。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根據西周以來解釋自然現象的陰陽、五行,創立“陰陽訊息”與“五德終始”學說,用天事解釋人世治亂,以之恐嚇當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將儒家與陰陽家兩種學說融為一體的是西漢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應”說,認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間的代理,皇帝的作為可以與天感通,上天通過“祥瑞”與“災異”表達對皇帝的嘉許與懲戒。鄒衍、董仲舒的理論因此也成為了中國讖緯之學的淵藪。“緯”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編輯起來附會儒家經典的各種著作。讖緯之學也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

  ⑥今人看來,謠讖乃誑人之舉,其人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為作謠,以圖成讖。如秦末篝火狐鳴中“大楚興,陳勝王”的起義謠讖,元末韓山童、劉福通“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造勢謠讖等等,皆屬“當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無非是借謠讖以實現其政治企圖。或穿鑿附會,事後釋讖。秦末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謠讖,關於這首謠讖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關鍵點是對句中“三戶”一詞的理解上。歷史最終給人們留下了足夠的附會空間,大澤鄉起義的陳勝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項羽是楚人,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

  ⑦時至今日,謠仍在,人們仍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讖已無,以謠為讖的行為已難覓蹤影。但如果就此說,相信占驗、相信預言的謠讖式思維已從現代人的大腦中剔除乾淨卻顯武斷。有人在觀好萊塢驚悚片《2012》後,就把現實中的諸多災害與片中瑪雅人的預言相互聯絡。我們不敢確定這種疑慮是人們真實意圖的流露抑或是茶餘飯後的戲言,但我們倒是更願意相信它是後者。

  ***節 選自劉漢傑《歷史上的“謠讖”》***

  1.與“謠讖”有關的內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謠,是指歌謠;讖,是指預言。謠讖就是用歌謠的形式演繹對未來的預言。

  B.因為語言具有某種神祕的力量,所以謠最終才能成為讖。

  C.相信卜筮的占驗與相信謠讖的預言基於同樣的思維,只是憑藉的手段不同。

  D.謠讖就是以謠為讖,在我國存在的歷史十分久遠,時至今日,謠仍在,讖已無。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第①段先闡釋了謠讖的概念,然後舉例說明了謠讖的主要內容,最後指出歌謠具有巨大能量的原因在於信仰。

  B.第②③段重點分析了謠成為讖的兩點原因,並通過史料推斷出國人的謠讖信仰至晚在戰國初期就出現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確闡述了謠成為讖的兩種基本思維,並由董仲舒將這種思維繫統化,進而促成了中國讖緯之學的產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謠讖不過是人為創作,意圖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並指出了當今世上的謠讖式思維。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童謠之所以最有可能成為讖謠,是因為它多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對當時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後的自然反應,是“出自胸臆”的“天籟之音”。

  B.謠成為讖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祕聯絡,總是試圖破譯這種神祕聯絡。先民龜筮占卜就是這種文化嘗試的結果。

  C.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實質是用天事解釋人事,以之規勸、提醒當政者關注民生。讖緯之學是謠讖的發展、提高,是專門人士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

  D.鄒衍根據西周以來解釋自然現象的陰陽、五行,創立“陰陽訊息”與“五德終始”學說。後來形成的讖緯之學,理論起源就來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論。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①作吏部侍郎,侯②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 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後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③。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損汙,必懲責揩完塗改,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慄。餘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採,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几案羅列,枕蓆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喪南來。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

  己酉夏五月,至池陽,侯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燦燦射人,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

  ***選自《〈金石錄〉後序》,有刪改***

  【注】《金石錄》,宋趙明誠所撰。該書著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研究專著之一。本文節選自李清照為該書所做的序言。

  ①相:這裡指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時為吏部侍郎。②侯:侯,古時士大夫平輩之間的尊稱。此指作者的丈夫趙明誠。③槧:古代用木削成以備書寫的版本,引申為刻本。

  4.下面一段文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B.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C.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 不得/飲而起。

  D.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 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5.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說明趙氏夫婦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一組是*** ******3分***

  ①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③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④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⑤或少損汙,必懲責揩完塗改⑥遇書史百家字不闕、本不訛謬者,輒市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 ①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節選的序文部分,集中筆墨詳細敘述了李清照夫婦二人收藏金石書畫等的聚散經過,表現了他們高雅的情趣以及在時局動盪中無能為力的悲痛。

  B.趙明誠當太學生時就酷愛碑文,做官後,更是立下了即使節衣縮食,也要遊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蒐集起來的志向。

  C.夫婦二人志趣相投,或共同校勘書籍,或相對惋惜無錢購買珍品,或以飲茶先後為賭注考察記憶力。點滴小事,看似瑣屑,卻頗有情致。

  D.危急 時趙明誠要求妻子親自抱著所說的宗廟祭器,並與之共存亡,這讓李清照心裡很不好受,也讓人看到了他的愛物成痴。

  7.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5分***

  ***2***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宋詩和元曲,完成後面的題目。***10分***

  梅

  [宋]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清江引•詠梅

  [元]貫雲石

  南枝夜來先破蕊,洩漏春訊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有時節暗香來夢裡。

  【注】林和靖:北宋詩人,字和靖。他的《山園小梅》詩膾炙人口,成為千古佳唱。

  ***1*** 請簡要分析上面的宋詩和元曲寫出了梅花怎樣的共同特點。***5分***

  ***2*** 請分析說明上面的宋詩和元曲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5分***

>>>下一頁更多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