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中微信公眾號的問題以及作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微信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微信公眾號也成為教育工作者經常運用到的教學平臺。從高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在教學設計中搭建微信公眾平臺以及搭建平臺的優點等幾個方面闡述了通過新媒體豐富教學資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高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社會資訊十分發達,然而對於大學生而言,資訊的過於發達也為他們對知識的過濾、篩選增加了難度。這在筆者給學生上美術鑑賞課和實踐課時感受尤為明顯。對於藝術系的學生而言,大學美術是一門可以自由創作的學科,在課堂上,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創作出各種風格的藝術作品,有的學生擅長古典風格,有的學生走現代路線,每個學生都渴望在繪畫風格方面脫穎而出,創造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然而,根據筆者的瞭解,大部分大一的學生在剛接觸大學美術課程時都有一種無目的感,或者說是很難找到合適自己的繪畫風格和發展道路,以至於不少學生在大二大三時面對不同的畫種和畫風時無所適從,每一種都渴望嘗試,但要經過很多次嘗試才能夠找到自己的道路。筆者總結這種情況是:高中時期,他們都是向著高考美術的風格練習繪畫,上大學後,沒有主動意識到要多去接觸名人名作,或是被社會上一些亂七八糟的繪畫風格影響,心思比較浮躁,導致沒有踏踏實實坐下來磨鍊功底。

  解決方法只有一種,就是讓他們多瞭解美術,學會欣賞美、品鑑美,讓美的思想在他們腦海裡紮根,使他們走上正確的美的道路。大學美術學院一般都在大一時設有美術概論課程,大二設有美術史課程。但這些以傳統媒體為主的課程的缺點是不能實時傳遞最先進、最潮流的藝術資訊,很難讓學到的知識和現實藝術接軌。另外,他們也缺少一個可以實時與教師互動的隱私性也較好的平臺,讓他們隨時有問題都能在平臺上請問教師,同時也能在平臺上獲取新知識。因此,筆者開始尋找一個合適的渠道作為美術課程的輔助教學平臺。經過多次嘗試和測驗,筆者發現微信平臺***Wechat***非常合適。

  微信平臺運用於美術教學的優點

  微信平臺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庫和教育平臺,與傳統媒體教育方式相比,更加依賴於手機媒體,屬於遠端教育中的一種。依據託尼•貝茨***TonyBates***在《技術、開放學習和遠端教育》中提到的ACTIONS模型和蓋瑞•坡爾***GaryPore***在《大學中利用技術實現有效教學》中提出的SECTIONS模型,微信平臺運用於美術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可獲得性

  可獲得性是在進行微信平臺建設中筆者最先考慮到的問題。如果一個媒體是學生得不到的,那如何搭建微信平臺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筆者在2016級城鄉規劃1班的學生中間進行了調查。筆者發現,班級中所有學生都擁有手機,並且都是智慧手機,95%的學生會運用微信***獲取資訊、傳播資訊。且手機微信平臺具有靈活性,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更輕鬆。微信平臺的可獲得性和靈活性是判斷是否能夠進行美術課程資源庫與遠端教育搭建的最大因素。

  成本

  分析成本是搭建微信公眾號時教師本人要考慮到的因素。微信公眾號搭建的成本包括製作成本、裝置成本和傳送成本。製作成本事實上是教師在課外製作公眾號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這是教師教育學生需要的;微信公眾號的裝置成本就是一部手機,一臺電腦,甚至在教師有能力的情況下,一部手機就足夠了;傳送成本,微信訂閱文章的傳送其實和普通傳送微信內容時使用的資源是差不多的,區別在於微信訂閱文章群發每天只能進行一次。還有,微信公眾號屬於雙向傳播媒體,學生人數的多少並不影響媒體成本的差別。

  在課程教學中搭建微信公眾平臺的問題

  在課程教學方面搭建微信公眾平臺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擴充套件問題

  微信平臺的搭建只靠一個教師,也只在一兩個班級的學生中實踐是不夠的。假如能夠將這種移動輔助資源庫和交流平臺擴充套件到整個一年級的新生中去,將會極大地節省教學資源。這需要教研室各個教師共同努力,合作搭建微信平臺。

  微信平臺推送的內容設計

  由於微信公眾號中傳遞的文章和資料其實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因此單憑一個教師的編輯是遠遠不夠的。一個教師的知識量有限,時間也有限,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為學生傳遞知識,甚至有時候會有錯漏的情況出現。但由於微信***不可回收,傳送出去就不能撤回,因此對資料知識的準確率要求很高。

  最好能有幾個教師和學生組成小組,共同商議內容,經由稽核再發送出去。但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公眾平臺也是剛開始出現的新技術,並未大規模應用於美術課堂教學中。這種新技術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的存在是一種新的挑戰,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可能也會產生一些影響。這些是教師在搭建平臺時應及時關注的。教師作為***的編輯設計者,更應該多關注最新的藝術資訊和畫展資訊,做好篩選,爭取把最準確的資訊反饋給學生。科技在進步,學習方式也日新月異。這對教師來說挑戰不小,要求其在上好課的同時做好課外與學生間的溝通,完善學習平臺,爭取以多種形式豐富平臺資源庫,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