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寶寶積食的小祕方

  小兒飲食不能自我節制,常常吃多了而造成飲食停滯,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食積。預防小朋友食積其實也是有很好的方法。下面小編分享了民間偏方治孩子食積,一起來了解吧。

  民間偏方治孩子食積

  食積多由於飲食、內傷乳食、餵養不當、停積胃腸、脾運失司所引起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症。臨床以不思乳食、腹脹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祕為特徵。

  食積還常在感冒、洩瀉、疳證中合併出現。食積的預後一般較好,也有少數患兒食積日久,遷延失治,脾胃功能嚴重受損,導致營養和生長髮育障礙,形體日漸羸瘦,可轉化成疳證,也就是西醫所稱的營養不良。

  對於食積的治療,首先是控制飲食,特別是伴有嘔吐、腹瀉的患兒,可以暫時禁食8~12小時,待嘔吐停止後,給予清淡的流質口服,如藕粉、蔬菜湯等。輕症食積患兒經過控制飲食,很快可以痊癒,重症食積的患兒須去醫院治療。

  中醫對食積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中醫一般將食積分為虛實兩大類辨證施治。凡病程比較短,腹脹且拒絕撫按,或者伴有低熱、哭鬧不安,多屬實證,而病程較長,雖然腹脹,但喜歡撫按,精神疲憊,形體消瘦,多屬虛中夾實證。

  虛中夾實證治以健脾消食,消補兼施。健脾丸加減。

  常用藥:枳實、黨蔘、山楂、麥芽、白朮、神曲、陳皮。如果孩子舌苔膩、不想吃飯,可加藿香、砂仁;舌質淡、腹脹、大便不成形,可加炮姜、厚朴、蒼朮。

  食積的實證治以消食導滯為主,可選消乳丸或保和丸加減。

  常用山楂、神曲、萊菔子、麥芽、陳皮、香附、砂仁、茯苓、半夏、連翹等中藥。伴有腹脹疼痛者加厚朴、枳實;大便祕結者加木香、檳榔消積導滯,重者暫加大黃通腑;嘔吐甚者,加姜、竹茹清胃降逆止嘔;如果孩子有低熱、舌紅、苔膩微黃,可加胡黃連消積清熱。

  許多中成藥對食積的治療也有很好的療效,如可給孩子服王氏保赤丸,每次1/3~1支,1天2~3次。還可以服化積口服液,每次5~10毫升,1天2~3次。

  如果孩子食積較重,而且伴低熱,大便祕結,可以用枳實導滯丸,每次服2~3克,1天2~3次。

  孩子食積時間已經很長,腹脹喜按,面色萎黃,精神不振,選用小兒香橘丹則比較合適,每次服2~3克,1天2~3次。這些中成藥藥店裡都有出售。

  民間流傳的一些單方驗方,不妨試一試,如:

  將雞內金30克烤黃,研細末。每次1克,每天2~3次,開水沖服。

  或者用小青藤香6g,煎水服,1日2次。此方用於消化不良、腹痛腹瀉。

  也可用炒黑白醜、炙雞內金各等份,共研細末。每日1劑,分2次服。對於食肉過多而致食積則很有效果。

  除了內服藥外,下面藥物外治的幾個法子,家長自己就可以治療:

  酒糟100克,入鍋內炒熱,分2次裝袋,交替置於腹部熱熨,每天1次,每次2~3小時。用於虛中夾實證。

  芒硝20克,炒大黃30克,研粗末。混和裝入布袋,外敷患兒臍腹部。用於食積腹脹、腹痛、便祕者。

  胡椒粉0.5克,玄明粉3克,共研細末。填入臍中,外蓋油布或油紙,覆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用於食積較重之實證。

  治小兒食積偏方

  1、治小兒食積的飲食偏方

  應對輕度的食積,家長宜讓寶寶減少飲食,輔以調理脾胃,消食理氣的粥品。

  1.1、淮山小米粥

  做法:準備幹淮山100g,小米100g,適量白糖。將小米淘洗乾淨,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

  功效:淮山有補脾的作用,而小米則能夠養胃。淮山小米粥能夠調補脾胃,滋陰養液。運用於小兒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

  1.2、糖炒山楂

  做法:準備紅糖適量,去核山楂100g。將紅糖入鍋,加少量水用小火炒化然後加入去核的山楂適量,再炒5-6分鐘,聞到酸甜味即可。每頓飯後讓孩子吃一點。

  功效:山楂可以開胃,本方可以用於小兒消化不良、胃口不佳。

  1.3、白蘿蔔粥

  做法:準備一根白蘿蔔,大米50g,適量白糖或鹽。把白蘿蔔、大米分別洗淨。蘿蔔切片,先煮30分鐘,再加米同煮***不吃蘿蔔者可撈出蘿蔔後再加米***。煮至米爛湯稠,加白糖或鹽適量,煮沸即可。

  功效:白蘿蔔能夠理氣健胃,適用於小兒腹脹型消化不良。

  2、治小兒食積的外用藥

  除了食療方外,下面這些外敷的辦法,副作用輕,家長就可以自行適量應用。

  2.1、準備玄明粉3克,胡椒粉少量,一同研磨成粉末。填入臍中,外蓋油布或油紙,覆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用於食積較重之實證。

  2.2、準備大黃30g、芒硝20g,一同研磨成粗末。混和裝入布袋,外敷患兒臍腹部。用於食積腹脹、腹痛、便祕者。

  2.3、準備酒糟80g,放入鍋中炒熱。然後分成兩份,交替置於腹部熱熨,每天1次,每次2~3小時。用於虛中夾實證。

  3、治小兒食積的按摩方法

  3.1、給寶寶捏脊:媽媽讓寶寶趴在床上,露出背部,沿寶寶脊椎兩旁二指處,用兩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從尾骶骨開始,將面板輕輕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頸部大椎穴,由下而上連續捏幾次即可。

  3.2、給寶寶按摩腹部:媽媽可先搓熱手掌,然後順時針給寶寶慢慢按摩腹部數十下,最好早晚各做一次。

  預防食積的具體方法

  一、預防

  1.提倡母乳餵養,乳食宜定時定量,不應過飢過飽。食品宜新鮮清潔,不應過食生冷、肥膩之物。

  2.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新增相適應的輔助食品,不應偏食、雜食,合理餵養。

  3.平時應保持大便通暢,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二、護理

  1.飲食、起居有時,不吃零食,糾正偏食,少吃甜食,更不要亂服滋補品。

  2.嘔吐者可暫禁食3-6小時,或給予生薑汁數滴,加少許糖水飲服。腹脹者揉摩腹部。可用粟米飯焦鍋巴,研細粉。每次5—log,每日2次,用糖開水衝調服,有助運消食之功。

  大人胃食積的解決方法

  第一,多吃菜,少吃高蛋白的食物。

  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才能保證營養均衡,腸道通順。

  肉類等高蛋白食品吃多了不消化。長期飲食營養不均衡就容易導致胃食積。

  第二,吃紅薯。

  吃紅薯可以通便排毒,對胃食積有很好的幫助。

  紅薯含大量膳食纖維,能增強腸道蠕動,幫助消化。

  第三,喝白蘿蔔湯。

  喝白蘿蔔煮的湯能夠通腸胃,胃食積後飲用可以清出腸道中多餘的東西。

  第四,喝果汁。

  果汁裡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能夠潤滑腸道,幫助消化。

  第五,做運動。

  做適當的運動,比如散步等比較舒緩的有氧運動。

  胃食積後做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消化食物。

  食積的其他治療方法

  一、中成藥劑

  1.王氏保赤丸每服1/3-1支,1日2-3次。用於乳食內積證。

  2.枳實導滯丸每服2-3g,1日2-3次。用於食積重且化熱便祕者。

  3.小兒香橘丹每服2-3g,1日2-3次。用於脾虛夾積證。

  4.小兒健脾丸每服2-3g,1日2—3次。用於脾虛夾積證。

  5. 食積顆粒 每服2g, 1日2次。 用於食積停滯所致偏食,厭食。

  二、單方驗方

  1.炙雞內金30g,研細末。每次1g,每日2-3次,開水沖服。用於乳食內積證。

  2.炒黑白醜、炙雞內金各等份,共研細末。每次0.5—1s,每日2次,開水沖服。用於乳食內積便祕者。

  三、藥物外治

  1.玄明粉3g,胡椒粉0.5g,共研細末。填人臍中,外蓋油布或油紙,覆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於食積較重之實證。

  2.炒大黃30g,芒硝20g,研粗末。混和裝入布袋,外敷患兒臍腹部。用於食積腹脹腹痛便祕者。

  3.酒糟100g,入鍋內炒熱,分2次裝袋,交替放腹部熱熨,每日1次,每次2—3小時。用於脾虛夾積者。

  四、飲食療法

  1.白蘿蔔500g,切成細絲擠出汁,燉熱後內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於食肉過多而致的食積。

  2.檳榔l0g,金橘3只。二味打碎入鍋,水煎20分鐘,取汁加白糖適量調味。每日數次,代茶飲。用於小兒食積兼有氣滯者。

  五、推拿療法

  推揉板門100次,清大腸100次,揉按中脘100次,分推腹陰陽50次,摩腹2分鐘,揉按足三裡100次,推七節骨100次,推脊10次,捏脊3—5次。乳食內積者,加掐四縫10次,拿肚角3-5次,或配合刺四縫。脾虛夾積者,加補脾土100次,運水入土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