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體育課

  體育課是當代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如何評價一節體育課是不是好課?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無論體育教學怎樣進行改革,無論是平常課還是公開課比武課,評價仍不外乎從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效果這三個層面進行。

  一、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其實就是備課,它是教師“事先”對教學活動的預測和設想,是體育課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應該說教學設計愈充分愈好,教學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雖然現在不提倡進行詳細教案的書寫,但並不等於教者腦中不認真思考***。教學設計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評價:

  1、教學活動的目標性。 課堂教學只有在明確、具體、適度的目標指導下,教學活動才會有條不紊,不失方向,學生的學練和發展才能有所收穫。教學活動的目標性體現在:從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突出重點;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用上講,可以看出是否有利於突破難點;從教學內容的綜合利用及體育教學的多功能性上講,可以看出是否有機地滲透德育和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另外,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是否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體育基礎、學力情況和發展需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是否有所區別。目標過高或過低,任務過大或過小,或是對所有的學生均採用同一目標要求,都是不切實際的,也不利於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更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2、教學過程的完整性。 體育實踐課的教學從發生到發展,教學過程無論如何變化稱謂,筆者認為準備—基本—結束這三個階段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不象以前那樣明顯地呈現出而已。筆者認為評價教學過程的完整性,主要仍看這三個過程是否符合邏輯地存在。

  準備部分即教者根據學習內容,將學生的思想、精神,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以及相關的基礎知識、技術***如武術套路教學時,用武術操做準備活動等***和學習經驗等等充分動員起來,使學生進入體育課知識、技術的學習準備狀態。所以,從準備部分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明任務、展目標、提興趣、激思維,組織的練習是否與教學內容有相關性或遷移性;從準備部分的效果上,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願望是否強烈,學習新內容的必要基礎和經驗以及身體活動能力是否被動員出來。

  基本部分即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教學活動。它是完成當堂體育實踐課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實質階段。在這個階段,一看教師理解和處理教材內容的能力***包括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重組能力***,以及教師指導學生學練、解決學練問題的具體教學思路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二看根據水平目標,所選教學內容是否與學生的實際相符,所設計的練習方法與手段是否符合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及人體生理和心理活動起伏變化規律,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練能力的培養,並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

  結束部分即當堂體育課教學內容進行完之後的收尾工作。它包含了放鬆、評講、佈置課外作業、收還體育器材等。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放鬆方法手段的運用是否達到了平心情***心理***、調身體***生理***的效果;是否結合當堂的體育教學實際及需要作出合理的評價,特別是是否達到了鞏固體育知識或啟迪後續學習的效果;是否注意到體育運動後衛生習慣的養成。

  3、場地器材分佈的合理性。場地器材的設計是上好體育課的物質保證。場地器材分佈的合理性,主要看設計者是否充分了解本校或授課校場地大小布局、器材多少,掌握本次課同時上課的班級,及可供本班教學使用的場地器材;是否做到充分利用;是否注意了學生對器材佈置的設想,並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才能,保證佈置合理、方便教學、保證安全、美觀衛生。

  二、教學組織的評價

  教學組織是在教學設計指導下,根據現有的條件臨堂組織教與學的活動。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主體性是評價教學組織成功的兩個要素。

  1、教師的教。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學練活動的發生是由教師有目的地“引起”的,學練活動的定向發展又是由教師“調整和控制”的。教師的教是否能有效地引起、調整和控制學生的學,這一方面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思想的優劣,另一方面取決於教師教學機智、教學技能的高低。評價教師的教應體現在:教師是否帶有飽滿而穩定的激情,是否運用了教態激發、內容激發、語言激發、示範激發、媒體激發、反饋激發、目標動機激發、課堂機智激發等教學策略,並有效地作用於學生,引起全體學生儘快進入學習過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練,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有效地駕馭整個教學過程,控制好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教師不是急於讓學生“學會”什麼,而是重視學法的指導,力求使學生“會學”,將功夫用在“導向與導法”上,從而使課堂教學順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2、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體育教學不同於一般的體育鍛煉,它是在教師嚴密的組織和指導下的學練。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是為了學,並通過學而取得教學效果。那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表現在哪裡呢?籠統地講,主要表現在學生整體的被“激發狀態”,活動頻率和活動質量上。具體地說表現在:學生的能動性,即體育課上學生主體的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選擇性;學生的創造性,即學生在學練過程中能根據課堂教學的目的任務,對本課的內容、練習方法進行適當的變化,以適應自身的狀況等;學生的自主性,即學生能利用教學內容並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靠自己的思維自主地進行學習,學習動機明確,參加鍛鍊的興趣高,有愉快的心理體驗。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或小組成員之間體現相互觀察、相互啟迪誘導、相互糾正評議、相互激勵等集體的學習與交流氛圍。

  三、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教學設計、教學組織都是為教學效果服務的,教學效果才是體育課教學的根本。由於教學過程的多樣性和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的複雜性,評判教學效果的標準也宜粗不宜細,甚至越細越失之偏差。因此,我們只需從體育教學的主要功能上進行評判。

  1、從獲得知識的角度看學生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身體鍛鍊。體育課和其它文化課不同,有許多體育知識、概念,特別技術是需要學生在不斷重複的身體練習體驗後才能理解掌握的,因此,在體育課的教學中就自然會出現運動負荷,且必須有一定的運動負荷,但不應去追求。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學會體育鍛煉的方法,獲得有效的鍛鍊。但我們要避免傳統體育課追求大負荷現象,運動負荷的設計要順應運動專案的自然效果,符合所教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相應的承受能力。要體現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2、從學習方法,技術掌握的角度看是否增長了學生的能力 。學生對體育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過程本身就包涵了能力***如體育運動能力等***的增長,但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更加註重教學過程中的能力培養,以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運用等。所以在評價時應看教師是否根據體育學科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有意識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判斷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的一個或幾個方面,最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練的能力 ,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

  3、從寓德於教的角度看學生情意的發展。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體育教材內容本身就或多或少地包涵著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凝聚著各種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教師本身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信念及價值觀等,也會很自然地在教學活動中表露出來,連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與知識、技術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揉合在一起,影響和作用著學生。一堂好的體育課的德育效果在於有意有機的滲透德育,做到潤物細無聲。

  4、從心理體驗的角度看是否娛樂學生的身心。在體育教學的整體設計中應體現出心理素質教育的構思,並在每節課中認真去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產生 “我真棒”“你真棒”“我們真棒”的成功體驗。在情感教育方面,要評價教師是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情緒、情感的感染功能,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樂觀的情緒、飽滿的學練熱情等。當然,體育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使學生娛樂,但決不能枯燥無味。如果學生的體育學習只是一種艱苦的身體的鍛鍊而苦無樂趣***無成功後愉快的心理體驗***,那麼,學生就會漸漸喪失對體育課的興趣,失去不斷進取的動機和勇氣。所以,評價時要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給學生增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是否使學生獲得激勵和滿足,並不斷產生新的心理需求或學習動機。讓學生在體育課的學練過程中,充分享受到身體和心理的快樂,使學生身體和心理都得到盡情的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