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何治療中焦溼熱

  中焦溼熱是指溼熱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那我們應該如何治療中焦溼熱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中醫如何治療中焦溼熱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治療中焦溼熱三種中藥藥膳

  1.三仁湯

  藥物組成:杏仁 白蔻仁 薏苡仁 厚朴 半夏 通草 滑石 淡竹葉。

  主治:溼熱證,溼重於熱。脘腹痞脹,胸悶,食慾不佳,頭重痛,肢體酸重睏乏,舌淡紅,苔微黃膩或淺黃膩。

  2.甘露消毒丹

  藥物組成:白蔻仁 藿香 茵陳蒿 滑石 木通 石菖蒲 黃芩 連翹 浙貝母 射干 薄荷。有市售的甘露消毒丸。

  主治:溼熱證,溼熱並重者。舌尖紅或舌紅,苔黃膩或黃厚膩,或有身熱不揚,脘腹痞脹或脹痛,食慾不佳或食慾缺乏,大便黏膩不暢,或面板溼疹,頭身困重。

  3.半夏瀉心湯

  藥物組成:黃芩 黃連 半夏 乾薑 人蔘 甘草 大棗。

  主治:中焦溼熱,兼有脾胃虛寒。除了中焦溼熱的症狀外,還有脾胃虛寒的症狀,如舌淡嫩或淡紫,邊有齒痕,面色萎黃,或手掌黃,食寒涼或吹冷風則胃脘不適,甚則腹痛腹瀉,平素大便不成形或稀溏。

  治療中焦溼熱的原理

  ***一***香以開鬱,苦燥其溼,少佐消導,疏調氣機

  溼邪挾食滯鬱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脹滿,納呆嘔吐,大便溏洩不爽,舌苔白膩,脈象濡滑。必當香開鬱,苦燥溼,展氣消導,仿一加減正氣散。

  藿蘇梗各6***後下***、厚朴6、杏仁10、陳皮6、茯苓皮10、大腹皮10、雞內金10、焦三僊各10

  加減法:

  若仍有發熱惡寒之衛分證時,加蘇葉6,或加淡豆豉10,以宣陽化溼。

  若舌苔黃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脹滿者,加焦檳榔10、大黃粉1***衝***。

  ***二***宣通表裡以化溼鬱,疏調氣機而退滿脹

  溼邪鬱阻,內困脾胃,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外鬱肌膚經絡,周身沈重疼痛,表裡同病者,用宣通表裡,疏調氣機法。

  藿香梗10***後下***、大豆卷10、厚朴6、陳皮6、木防己10、茯苓皮10、薏苡米10、通草3、大腹皮10

  加減法:

  若溼阻經脈,遍體疼痛較重者,加秦艽10、桑枝30。

  若表氣不開,溼阻不化者,加蘇葉3、白芷3、淡豆豉10。

  若舌苔黃膩根厚,腹脹氣不宣通者,加焦三僊各10、雞內金10、花檳榔10。

  ***三***芳香以化溼鬱,甘淡滲溼利尿,分消以暢氣機

  溼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陽氣鬱遏,久則釀熱,小溲短赤,舌苔黃膩,脈象濡軟,按之不清楚。用芳化淡滲方法。

  藿蘇梗各10***後下***、厚朴6、陳皮6、杏仁10、茯苓皮10、滑石6、通草2

  ***四***清宣溼熱以透白[?/咅],淡滲利溼兼暢三焦

  中焦溼熱鬱蒸,外達肌表。發熱身痛,汗出不暢,表情淡漠,胸脘痞悶,嘔惡便溏,胸腹部發出白[?/咅],舌苔黃膩,脈濡。用清宣淡滲方法。

  淡豆豉10、炒山梔5、前胡6、薏苡米10、竹葉3、白蔻仁3、連翹10、滑石6、通草3

  加減法:

  若熱重於溼,舌紅口乾者,可於方中加黃芩10、生石膏6***先煎***,以宣清並施,使熱減[?/咅]退,病勢必輕。

  若溼邪較重者,當以辛香宣解為主,方中可加藿佩各6、杏仁10、冬瓜皮20。

  ***五***祛溼清熱,通絡熄風

  溼熱蘊蓄中焦,壅滯筋脈,筋脈失於濡養,拘急攣縮,而成動風。牙關緊急,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神識昏蒙,舌苔黃膩,脈濡。治用祛溼清熱,通絡熄風方法。

  大豆卷10、秦艽6、威靈僊10、炒地龍15、炒黃連5、海風藤10、絲瓜絡10、木瓜10、六一散10***布包***

  加減法:

  若有暑邪不清,當加用芳香清涼藥物以宣化暑溼,俟暑熱清則諸證自減。

  若肝熱重者,加鉤藤15,或羚羊角粉0.3***衝***。

  若舌苔黃膩且厚者,加焦三僊各10、雞內金10、香稻芽10。

  ***六***苦辛溫開鬱燥溼,調募原行氣破滯

  溼熱疫癘之氣侵襲人體,邪氣伏於募原。憎寒發熱,繼則但發熱而不憎寒,日晡益甚,頭身疼痛,胸悶脘痞,時作嘔惡,苔白膩而中如積粉,脈弦數。以本法治之,以開達募原。

  淡豆豉10、炒山梔6、檳榔10、厚朴3、草果仁2、知母3、赤芍6、黃芩10、焦三僊各10。

  加減法:

  若溼邪鬱阻而中有積滯,舌苔黃厚根膩者,當溫燥以開鬱,苦洩以通便。方中加枳實3、大黃粉0.5***衝***。

  若溼阻絡脈,腰痛者,加獨活3、防風6、桑枝30。

  ***七***疏化升和,瘥後調理

  中焦溼熱減而未清,脾胃功能不復。胸脘痞悶,知飢不食,食不甘味,精神倦怠,舌苔白膩,脈象濡緩。可用疏化升和,瘥後調理法。

  旋覆花6***包***、木香3、砂仁2、枳殼6、生白朮3、焦神曲6、香稻芽10、茯苓20

  加減法:

  若胸脅痛者,加佛手片10、橘葉3、片薑黃6。

  若舌淡苔白潤,脈象沈濡者,加太子蔘3~6,以觀其後,視其動靜,再議補正。

  病後調理,防其復發,是善後的主要方面。在溼熱病後,更屬重要。其調理不當而復發者,一般分三種情況:1、食復:因過食而發熱又作;2、勞復:病後過於勞累,而發熱又作;3、感冒復:病後重感新邪而發熱又作。均須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八***溫陽以化氣,利水而消腫

  溼熱病後期,由於溼遏傷陽,溫化失權,心陽衰微,火不制水,水寒之氣氾濫。症見心悸頭暈,肢冷身腫,舌胖嫩苔水滑,脈沈弱或沈遲。用溫陽利水方法,模擬武湯意。

  淡附片6***先煎***、茯苓15、白朮10、白芍10、生薑3、淡乾薑6

  加減法:

  若陽虛中氣不足者,加黨蔘10、生黃芪20、炙草10。若中氣過虛時,可加人蔘粉3***衝***。

  中焦溼熱原因

  中焦溼熱,不止是吃飽撐的,廢寢忘食的人也會得,《黃帝內經》說:“脾主肌肉,脾在志為思,思傷脾”,“思則氣結”,思慮過度,氣血會和思慮一樣擰吧,氣為血帥,要想跑的快,全憑車頭拽,氣都不走了,血更不知道往哪裡走了,好像是孫大聖使了定身法,還好,大聖下手輕,氣血沒有被全部冰封雪凍,只是執行緩慢。久而久之,肝氣行動緩慢,像個老爺爺,肝為脾之主,肝氣不行,脾的運化功能就會降低,知道蝴蝶效應吧,接著,堆在胃裡的食物開始鬧事了,胃裡扎扎糊糊,燒心反胃吐酸水,口苦咽乾不喝水,噁心嘴粘不吃飯,四肢無力身體重,大便扭泥尿色黃,這叫什麼?叫氣滯型中焦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