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鍼灸的注意事項與禁忌人群

  鍼灸是常見的一種中醫療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很常見,很多人採用鍼灸來養生,但是在鍼灸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注意的。以下是小編推薦中醫鍼灸的注意事項知識,歡迎閱讀!

  中醫鍼灸的注意事項

  1、過於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飢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應儘量採取臥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輕。

  2、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禁止鍼灸。

  3、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禁針。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後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5、面板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6、眼區、胸背、腎區、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瀦留患者的恥骨聯合區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7、針刺對某些病症確實有極好的療效,但並非萬能,特別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療,應根據情況及時採用綜合治療,才能更有利於病人,也可充分發揮鍼灸的作用。

  做鍼灸有什麼禁忌

  1、 糖尿病人群

  由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較高,一旦形成傷口,即便是小小的鍼灸針眼,也不容易癒合,如果不注意處理鍼口或者控制飲食,還有可能引起傷口、鍼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實施鍼灸;

  2、凝血功能障礙人群

  例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由於這些人群的凝血時間比較長,或者是難以凝血,導致鍼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礙人群也是不適宜實施鍼灸的;

  3、面板感染人群

  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適宜針刺。

  中醫鍼灸治療方法的誤區

  一、關於得氣的認識誤區

  現在將痠麻脹視為得氣已經成為很多鍼灸師揮之不去的基本概念,而實際上將痠麻脹視為得氣最早始於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鍼灸著作,具體書名記不清了。在宋代與明代的鍼灸書中一直以針下如魚吞勾為得氣。在《內經》裡將氣至定義為患者脈象的改變。因此我個人觀點鍼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覺,只要專注於自己針下的變化和患者脈象的變化便可。我在臨床中亦反覆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無論患者是否出現痠麻脹的感覺,只要醫者手下有如魚吞勾的得氣感便必然有療效,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醫者手下有了如魚吞勾的氣感同時患者也有了痠麻脹的感覺。

  二、關於留針時間的認識誤區

  現在鍼灸都需要留針半小時,甚至有留針時間更長的,不防看看古代的鍼灸著作,《鍼灸甲乙經》對每個穴位留針時間的記載均是留幾呼***一般為1--10個呼吸不等***,再看後世的鍼灸書,對穴位留針均記載為留幾呼,幾呼便是幾個呼吸,十個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鐘,因此鍼灸在古代是不留針。雖然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補瀉手法中對補法雖要求“靜以久留”但同時也要求“持針勿置”***置即放置***,即要求醫者在鍼灸過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針,半個小時不放針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鍼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鐘。

  三、關於針刺深度的認識誤區

  現在鍼灸穴位普遍偏深,一般穴位鍼灸大夫都針一寸深以上,放下成見看古代鍼灸著作,《鍼灸甲乙經》對穴位深度要求都是針幾分,沒有針很深的,再看後世的鍼灸書,對穴位的要求也是針幾分,很少有用寸來記載的。而且在《內經》中反覆強調針太深則邪氣反入,如果仔細注意醫者在施術過程中針下的的感覺,很容易在針入幾分深的地方感覺到如魚吞勾的得氣感覺,這個得氣的感覺便是“機”之所在,在《靈樞。九針十二原》裡要求“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最後一字“發”在古字中為“頭髮”的“發”,不是“發財”的“發”,兩字在古字中寫法不同,簡化字則相同***,如果找的了這個“機”絕對不能再往裡深,到了這個機之後連掛一根頭髮的力都不可再加。我曾試過在得到機的時候繼續往下一用力,病人病情馬上由好轉改為加重,而且此機不可失,失則難再來。“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當然大部分針灸師找不到這個機,也就很難有較高的療效,同時也不會有太大的過失。

猜你感興趣:

1.吃藥時有什麼禁忌 

2.艾灸前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3.治療頸椎病的中醫藥方與注意事項 

4.中醫鍼灸現代文閱讀題及答案

5.中醫養生四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