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寬容的名人故事

  !

  漢武帝的胸懷大度:

  漢武帝劉徹,是個胸懷大度、思賢如渴的皇帝。他剛一即位,就發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求賢詔書,指出不管一個人出身貴賤,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為將相。他說到做到,破格錄用了許多下層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歲的漢武帝帶著隨從微服出訪,來到一個叫做柏谷的地方。

  晚上,他們住進一家客店。店主人見他們年紀輕輕,行動詭祕,以為是一夥盜賊。漢武帝口渴了,想討點水喝。店主人腦袋一揚,沒好氣地說:“我這裡沒有水,只有尿!”說完,就偷偷溜出店門,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襲擊這夥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個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計,連忙跟了出來,好言相勸說:“我看他們不像盜賊,那領頭的倒像個貴公子。你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錯傷好人。”店主人有些猶豫了,妻子乘機把他拉回屋裡,花言巧語地勸他喝起酒來。不大一會兒,店主人就被灌了個爛醉。於是,女主人又是殺雞,又是宰羊,擺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漢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回宮之後,他立即召見店主人夫妻倆,先賜給女主人一千兩金子,接著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頓時,大殿裡的氣氛緊張起來,人們以為男主人一定會受到懲罰。誰知,漢武帝不但沒有降罪,反而稱讚他疾惡如仇,是個壯士,並當場拜他為羽林郎。

  這件事傳出之後,漢武帝的威望更高了。

  斯坦頓把憤怒寫在紙上:

  一天,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的辦公室,氣呼呼地說,一位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傢伙。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教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裡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要幹什麼?”

  “寄出去啊。”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裡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丘吉爾的寬容: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倫敦的布倫海姆宮燈火輝煌,一群貴族男女在這裡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潑、美麗的貴族夫人連聲叫喊肚子疼痛,人們趕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個臨時女更衣室。溫斯頓·丘吉爾——一個早產兒,就這樣非同尋常地來到人間。

  丘吉爾是英國顯赫的貴族公爵馬爾巴羅家族的後代。英國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總共不超過20個,馬爾巴羅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丘吉爾的母親詹妮是美國百萬富翁傑羅姆的女兒,1873年與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結婚,1895年1月24日倫道夫因病醫治無效,溘然去世,終年46歲。這時的詹妮雖已40多歲,但依然美豔驚人,風姿綽約。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給一個25歲男人的想法。然而訊息一經傳出,立刻遭到眾多親友的反對。就在詹妮幾乎要放棄了的時候,詹妮25歲的兒子、與母親要嫁之人同歲的丘吉爾,堅決地握住她的雙手:“親愛的母親,就算全世界都反對您,我也會勇敢地站在您這邊,所以,請您也一定要勇敢。”兒子堅毅、鼓勵的目光,讓詹妮義無反顧地披上了潔白的婚紗。但這樁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

  10多年過去了,詹妮的兒子丘吉爾已經憑藉卓越的才能躋身政壇。60歲的詹妮也要再次迎來婚禮。這次的決定同樣遭到眾人強烈的反對,尤其是兒子的那些反對派們。詹妮猶豫了。這次與上次不同,丘吉爾打小就懷有雄心壯志,並且具備實現遠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為自己貽誤兒子的前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兒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讓我在我的仕途與您的幸福之間作選擇,我心甘情願的選擇後者。請您不要再有任何顧慮。母親倖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無比快樂地邁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上,兒子依然像上次一樣,堅強地站在她的身邊,而另一邊則是比兒子還要年輕的36歲的新郎。能夠兩次接受母親的婚姻,也許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對沉重的壓力,丘吉爾兩次接受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繼父,這需要多麼豁達的胸懷。

  1908年8月15日,倫敦報紙登載了一條引人注目的訊息:33歲的內閣貿易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先生與23歲的克萊門蒂娜霍齊婭小姐訂婚。舉行婚禮的這一天熱鬧非凡,賓朋滿堂,歡歌笑語。證婚人是財政大臣勞合喬治,而他選擇的男儐相卻是他在下院的一個堅決反對者——包括休塞西爾勳爵。當時丘吉爾推行一系列爭取工人擁護的社會改革,休塞西爾勳爵在內的貴族集團堅決反對這些改革。這裡反映了英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人們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會上相互咒罵,如同仇敵,但在個人生活中卻能成為親朋好友,相敬無間。在政治生活中雖然是公敵,卻不妨礙他們在私人生活中稱兄道弟。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也這樣說過:“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汙衊的人。……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西方近代的這種文化現象是多麼的耐人尋味。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這寬容來源於對每個人權利的尊重:我雖然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我雖然不支援你的行動,但我堅決維護你合法行動的自由!

  音樂大師的氣度:

  著名的鋼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萊夫斯基,準備到美國某大音樂廳演出。

  那是一場樂迷期待已久的音樂盛宴,所有到場的觀眾們都隆重地穿著黑色的燕尾服或晚禮服出席。

  當晚的觀眾中有一位母親,帶著一個活潑的9歲男孩赴會。母親希望他在聽過大師的演奏後,會對學琴產生更大的興趣。

  演奏還未開始,孩子似乎有點不耐煩了,在座位上蠕動不停。當這位母親轉頭跟朋友交談時,孩子再也按捺不住,從母親旁邊悄悄溜走。

  他被舞臺上那漂亮的大鋼琴吸引。就在臺下觀眾不注意的時候,把小手指放在琴鍵上,開始彈奏他最近學會的一首曲子:《筷子》。

  觀眾聽見琴聲,一下子都靜下來,數百雙眼睛一齊看著小孩,有人開始埋怨:

  “誰把他帶來的?”

  “他母親在哪裡?”

  “制止他!別讓他弄壞了鋼琴!”

  在後臺,鋼琴大師也聽見臺前的琴音了。他趕忙跑到臺前,站在小孩的身後。大師伸出雙手,即興地彈出些配合《筷子》的和音,並在小孩耳畔低聲鼓勵他:“繼續彈,不要停止……”

  一曲既畢,臺下掌聲雷動。孩子的母親更是熱淚盈眶。

  這是比聽演奏會更好的一個啟蒙機會,指導的還是一位大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