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溝通的口才技巧

  一直以來,我們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馬薇薇曾總結過好好說話這門藝術,是大學沒有,人生必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1、基於你的價值觀和有限的人生經歷來對他人做出評價

  蘇菲派詩人魯米寫道:“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裡見你。”然而,絕大多數人的評判標準是非黑即白的。我們習慣把人分為好人或者壞人,正常或者不正常,聰明或者愚蠢等等。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但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每個人都成長於不同的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看法。可能你認為愚蠢的那個人,只是他懂的東西和你不一樣;你覺得懶惰的那個人,他只是喜歡與世無爭的生活。

  2、規避責任

  人們現在常常用“不得不”這一詞語來表述自己的觀點。而這種表述無異於淡化了自己的個人責任。這我們去營業廳或者某機關辦理一些手續遭到拒絕比較類似,當詢問相關人員時,得到的解釋無非是“這我沒辦法,我不得不這樣做。”而追問為什麼不得不,他就會回答“公司政策”“法律規定”。

  對於這一點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儘可能清楚的解釋清楚,試著用:我選擇XX,因為我想......的方式進行回答。

  3、強迫別人按照我們的期待來生活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假若不配合,他們就會收到懲罰。這一點,在越親近的人身上表現得就越為明顯。

  我們常常會把請求和命令這兩者用混。請求是溝通的正確使用方式,而一旦人們用”不答應我們就會收到責罰”這種命令的方式進行交談,資訊接收者聽到命令時,只能看到兩種選擇:服從或者反抗。但一般來說,只要人們認為我們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滿足我們的需要。

  4、總是想著在某一場討論中“勝出”

  這些年,《奇葩說》播得火熱,在無形的過程中也改變了不少文藝分子的說話方式。和朋友交談,對方三句沒說完,就開始攻擊,說完也沾沾自喜,毫不理會到談話對方的一臉蒙圈,把日常溝通變成了辯論的方式。

  其實,我們只要清楚,溝通不是所謂的競賽或者考試,溝通雙方都有一致的目標——以高效的方式,使對方明白自己的資訊,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在溝通時,我們應該善於傾聽,而非打斷。當你對對方的觀點不滿意時,不要急著讓對方直接接受你的觀點,當你的觀點錯誤時,要勇於承認,敢於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