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的病因

  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通稱為息肉,一般來說,息肉是由於起源於黏膜的細胞生長聚集形成的。那麼腸息肉病因有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腸息肉病因:

  1.感染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腺瘤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

  2.年齡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

  低食物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菸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5.遺傳

  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主要還是腸胃黏膜的病變產生的,所以腸息肉的患者在日常需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在日常飯後可以適當的散散步,這樣有助於腸胃消化食物,對於腸胃蠕動具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腸息肉比較嚴重的患者需要及時的就醫檢查。

  腸息肉的治療方法:

  內鏡治療

  內鏡治療是切除腸息肉,尤其是結腸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適用於有蒂息肉。內鏡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應根據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態,有蒂或無蒂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提高,結腸鏡內鏡切除的手段越來越多,適應徵越來越擴大。

  一般來說,對於較大的有蒂和亞蒂息肉,直徑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頻電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進行切除。大於2cm的寬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龍圈套扎。扁平無蒂息肉可以採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方法切除,在基底部粘膜下層分點注射腎上腺素鹽水,待病變隆起後,即圈套切除,既可預防出血和穿孔,又達到了治療的目的;近年來,越來越多醫生採用內鏡黏膜下剝離ESD技術,甚至可以完整切除5到10cm的扁平息肉。對於小於0.5cm的息肉,直接用活檢鉗鉗取切除,有時候也用氬氣鐳射電凝的辦法治療,安全快速。內鏡切下的息肉一般要收回,並送病理檢查。內鏡下息肉切除術一般是安全的,但是也會有一些併發症的風險,最常見的併發症有:腸穿孔,內鏡下腸息肉切除過程中可能把整個腸壁切穿,導致腸內容物進入腹腔,病人出現氣腹,腹痛,感染等。比較小的穿孔有可能通過內鏡用金屬夾封閉,大的穿孔需要急症手術治療。息肉切除術後出血也是常見併發症,絕大部分的出血可以通過內鏡進行止血而避免挽救性手術。

  手術治療

  息肉及息肉病的手術治療一般包括:區域性切除、腸段切除、結腸次全切除、全結腸切除、全結腸及直腸切除。視息肉的多少、基底的寬窄及所在的部位而定。

  1.對單個有蒂息肉可作內鏡下圈套、電灼凝或結紮摘除;對體積較大者,可選擇腸壁、腸段切除。

  2. 無蒂或廣蒂息肉,位於腹膜反折以下的可經肛區域性切除一般要求息肉距肛緣的距離小於5釐米或經骶後路區域性切除息肉距肛緣的距離6~9釐米;息肉位於腹膜反折以上的可行腸壁切除或腸段切除。

  3. 息肉病:可根據情況行全結腸、直腸切除,迴腸造瘻;全結腸、直腸切除,迴腸貯袋肛管吻合;結腸次全切除、盲腸直腸吻合;結腸全切、迴腸貯袋直腸吻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