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的臨床表現

  腸息肉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所以很多人從中年開始就患有腸息肉,而腸息肉的患有者一般是男性居多。那麼有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來看看吧!

  :

  一般結腸腺瘤性息肉常常見於中老年人,只有一些比較少見的息肉病 才在中青年發病 ,兒童也可以有腸息肉 ,根據病理型別和致病因素不同 不同差異很大。但除了炎性息肉以外的大部分的腸息肉沒有任何自覺症狀,特別是臨床最為常見, 癌變風險最大的結腸腺瘤 一般沒有症狀 ,往往是在結腸鏡或者腸道X線檢查中偶然發現的。

  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腸息肉的病人出現便血 、粘液便或便祕、 腹痛、 腹洩等異常。 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 ,在有症狀的結腸腺瘤中,大便帶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見 。一般是見於比較大的直腸息肉 ,有時忽然大量出血 。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長時期慢性失血 ,出現貧血 。直腸的較大腺瘤還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下墜感, 甚至脫垂出肛門 。在一些罕見的情況下, 結腸腺瘤有可能引起腸套疊 、腹絞痛 、小腸息肉的症狀常不明顯 。可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和腸道出血。

  不同型別的息肉 ,不同病因的息肉也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 。比如炎性息肉患者常常有結腸慢性炎症性疾病導致的慢性腹瀉 黏液血便等表現 。還會有發熱 、貧血、 消瘦等全身慢性炎性表現 。淋巴瘤患者可以有慢性發熱 、消化道出血、 類癌可以導致類癌綜合徵等等 以上是腸息肉患病的臨床表現。

  腸息肉的治療方法:

  一內鏡治療

  內鏡治療是切除腸息肉,尤其是結腸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適用於有蒂息肉。內鏡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應根據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態,有蒂或無蒂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提高,結腸鏡內鏡切除的手段越來越多,適應徵越來越擴大。

  一般來說,對於較大的有蒂和亞蒂息肉,直徑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頻電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進行切除。大於2cm的寬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龍圈套扎。扁平無蒂息肉可以採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方法切除,在基底部粘膜下層分點注射腎上腺素鹽水,待病變隆起後,即圈套切除,既可預防出血和穿孔,又達到了治療的目的。對於小於0.5cm的息肉,直接用活檢鉗鉗取切除,有時候也用氬氣鐳射電凝的辦法治療,安全快速。內鏡切下的息肉一般要收回,並送病理檢查。

  二手術治療

  息肉及息肉病的手術治療一般包括:區域性切除、腸段切除、結腸次全切除、全結腸切除、全結腸及直腸切除。視息肉的多少、基底的寬窄及所在的部位而定。

  1、對單個有蒂息肉可作內鏡下圈套、電灼凝或結紮摘除;對體積較大者,可選擇腸壁、腸段切除。

  2、無蒂或廣蒂息肉,位於腹膜反折以下的可經肛區域性切除一般要求息肉距肛緣的距離小於5釐米或經骶後路區域性切除息肉距肛緣的距離6~9釐米;息肉位於腹膜反折以上的可行腸壁切除或腸段切除。

  3、息肉病:可根據情況行全結腸、直腸切除,迴腸造瘻;全結腸、直腸切除,迴腸貯袋肛管吻合;結腸次全切除、盲腸直腸吻合;結腸全切、迴腸貯袋直腸吻合術。

  對於手術切除的息肉,應常規送快速病理檢查,根據快速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進一步處理。

  息肉惡變的處理原則:

  1、對侷限於粘膜層的原位癌:採用區域性切除即可。

  2、息肉惡變:癌變侵及粘膜及粘膜下層,尚未穿透粘膜下層時,可採用區域性切除,術中切除標本送快速病理檢查,術後注意定期複查。

  3、浸潤癌:癌變穿透粘膜下層時,處理意見不一。

  息肉癌變時有下列四項特徵者,可行區域性切除:1腸鏡和病理學檢查均證實息肉完全切除;2癌細胞分化好;3切緣無癌;4無血管及淋巴管受累。

  息肉癌變時有下列四項之一者,需行腸切除術:1帶蒂息肉頭部有浸潤性癌且分化差;2癌細胞侵入粘膜下淋巴管或靜脈;3切緣有癌;4廣基息肉的浸潤性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