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的七大功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打太極拳,不僅中老年人喜歡練太極,很多都市藍領也加入到太極拳的行列。練習太極拳的好處有很多,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修身養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無極式

  練習無極式的時候,身體要中正,不可以偏歪。氣息要穩健,要氣沉丹田。

  兩足站立與肩同寬,腳跟微向外撇,略成內八字形。

  身體端正,自頭頂、軀幹至會陰始終要成一條直線,兩眼平視前方,頭頂要虛虛領起。

  練習的時候,身體要微微收緊一點,小腹要向裡面收。

  尾閭要收起使會陰穴緊閉,命門穴要飽滿,從湧泉到百會穴上下一氣貫通。全身要放鬆,摒除雜念,意守丹田。

  站立時,應使腳掌腳趾貼地,腳趾無離地或抓地感覺,這樣全腳受力均衡,氣機也就自然地隨之發動。

  2.純陰式

  兩手並舉,升氣開脈,收胯曳肘,意達命門。

  然後將肩膀放鬆,身體的所有氣力都放在丹田處,然後將力量轉向大腦。

  由無極式站樁進入純陰式,身稍前傾,重心落於湧泉,勁起於足跟,帶動兩臂向前並舉,小臂不能有力,意識注於肘部的陰面上***屈肘***舉至肩平。

  然後沉肘坐腕舒指,把意識送至指尖。然後再收胯曳肘,身體前迎,意識由神闕透向命門,循督脈上行至肩,經肘腕合向丹田,停留片刻,然後由兩腿側落歸湧泉穴。

  3.純陽式

  兩手並舉,升氣開脈,沉肘收胯,上下相隨。氣貼脊背,神領百會,起沉開合,細細推求。承前式至坐腕舒指,將意識送至指尖,收胯,墜肘,將兩手曳回至胸前劃圓弧向前插出,插出時手背相對,至前方弧形向下抽回。

  再由懷中升起至胸前,向左右分開,兩肘下沉,手掌立起,掌心向外。此時氣由督脈下落至足底,然後再由足跟向上,氣沿督脈上行至肩、肘,經雙手向前按出。

  此時要拔背頂勁,氣貼背脊,使督脈氣機飽滿,少停片刻,然後再向兩側落歸湧泉穴。

  4.推雲捧沙式

  兩手前起半陰陽,翻腕即成推雲式。開胸蹲腿捧河沙,徐徐立正至玉堂。起半陰半陽掌,由大拇指領先,舉至齊鼻尖高度,翻腕自懷裡向外推出成推雲式。

  然後開胸使兩手分開,抱圈下蹲作捧河沙狀,虛領頂勁,緩緩起立,兩手棒至齊玉堂穴高度,再翻腕成推雲式,如此重複數遍。

  緩緩上升時關鍵在虛領頂勁,這樣不但能感到整個身軀有一股力量輕輕地往上提,而且是導引任脈和衝脈氣機上升的訣法。

  5.大鵬展翅式

  起勢承前式,揮圓落腰間,兩掌如飛瀑,展翅成大鵬。起半陰半陽掌至胸前,揮圓向雙耳邊下落,同時蹲腿,雙掌朝身後下插,如飛瀑入池之勢,身要正直,不可前俯,意入地後,雙足向上緩緩立起,雙手向兩側展開,成大鵬展翅式,合至胸前復原,動作要身、手、腿、意、氣協調,忌參差。本式主要發動少陽脈的氣機和帶脈的氣機,少陽脈主要練膽髒,帶脈總束諸脈,能調節正經的氣血。

  6.雲手式

  兩手揮圓,連環糾行,一上一下,陰陽互用。轉身蕩臂,勁在腰間,圈小極圓,合歸丹田。

  身體右轉,左臂亦隨之轉動,手心朝裡,自左向右劃圈上移至額前,右手掌心向下,隨腰自右向左轉去,至左前側時,左掌心向外翻轉,掌心向前往下落去,同時右掌掌心向裡,由下向上劃圈移至額前,再向右轉腰,至右前側***此時左手掌心向下***,右掌心向外翻轉,向前往下落去,如此重複三、四次後,將圈以丹田為中心逐漸收小,為下一式的動作,作為準備。

  雲手式的動作,充分表現出腰脊合一的運動特點,把腰練成球形車軸的作用。

  拳論說:“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指的是兩腎,古人認為腎是體內陽氣的源頭,是先天之本,腎壯則精足、充氣、身強。

  7.合太極

  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至終復自始,一氣運馳張,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

  合太極的架式,先是運動橫隔膜呼吸,也稱丹田滾翻,由外形的動作帶動丹田,作左右旋轉和前後滾翻,運動橫膈膜使內臟獲得按摩的作用,運動由大逐漸收小,然後把真氣合歸丹田,即由動到靜,歸至無極的境界,守功10至20分鐘。

  守功時要做到“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的虛無階段,這是太極運氣法的精華所在,必須持之以恆,才能獲得祛病延年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