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格與花鳥畫創作心得體會

  花鳥畫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古到今,不同時代的花鳥畫其特點不同,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梅、蘭、竹、菊”被稱為國畫“四君子”,很早就成為花鳥畫的表現物件。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篇1

  1、必須多臨摹古人作品,學習他們的構圖構思、線條、設色等等。在創作時才能將學到他們的長處用到自己的畫裡,假如不經常向前人學習,自己的畫就難以進步。因為前人優秀的作品有我們學不盡的知識。但創作時卻不能完全照抄前人的作品,必須有所創新,有時代氣息。

  2、平時多練習線條。線條是工筆花鳥畫的盤骨,沒在好的線條,談不上是一幅優秀的作品,我經常以“藝能時習之,則會有所獲”這句話鞭策自己,每天堅持練習線條,練習的方法可以在報紙上練,也可以練前人的線條,如將畫家俞致貞的畫放大,用鉛筆描在熟宣上經常練,學習他如何用線條的粗細、濃 淡、剛柔塑造形體,用線來表現所需的意境。這些只有靠平時多練,在創作時便可熟能生巧,將所學的線條用在創作上,創作出令自己較滿意的作品。

  3、設色必須以隨類賦彩為法則。我創作的作品大多都屬淡雅這一類。我覺得作品的意境成功與否大多取決於設色。所以工筆花鳥畫沒色時一定不能心急,欲速則不達。一定要反覆渲染十來次,以達到薄中見厚,厚中見潤的效果。如我創作的《步登高》中,粉紅色的花就渲染了十次,每三次必須上礬。這樣反覆渲染才能使花雅而不俗。葉子也必須用墨打底十多次,將葉子的前後關係、主次關係用色表現出來,用綠色多次罩染才能達到雅的效果。

  4、立意,重意境,有時代氣息。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是畫面的情調。我們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是給觀眾看的。所以必須能讓觀眾與自己產生共鳴,感動觀眾,讓觀眾百看不厭。要想達到這種要求,就必須自己對所要創作的物件感動。才能將它很好地表現出來。那些連自己都不能感動的畫是不成功的作品。94年夏天區教育局組織美術教師去張家界寫生,在那裡我看到每家人的門口都種滿了一種非常美的花,有深紅、有白色的,一大片迎風搖曳,美極了。當時我坐在車上,真希望能立刻跳下車去將它們畫下來。可司機不可能停車,真的讓我失望極了。但後來並沒有令我失望,在一處看山及買特產的旅遊點停車,當時我老遠就望見了令我有創作衝動的花,那色、那形,那在高山上長出來的花和在城市的盆景是完全不同的,它是那麼有生命力,開得是那麼的爛漫,那筆直剛挺的枝幹,那花是長在枝幹上,往上長的。於是我拿出速寫本將它畫下來了,心裡高興的不得了。走時還拍了好多這花的照片。後來在另一旅遊點又看見這花,問一個在這裡生長的叔叔才知道這花的名叫月月紅,又叫步登高。

  而這樣花也必須碎者整之,於是我就把花畫成5組,用聚三攢五的方法,每朵花的聚散呼應,前後遮擋都得自己苦心去經營,所以在畫的過程中總覺得辛苦,但完成後就欣喜若狂。老師也曾說過,創作一幅好的作品是件很寂寞很辛苦的事,晚上的時間,假日的時間,別人都出去唱歌逛街,自己只有坐在房間裡苦思冥想,或到外面寫生。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創作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來。

  篇2

  工筆花鳥畫,是中國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是中國畫中與寫意花鳥畫相對應的一個重要的流派。如今時代不同了,生活在飛速前進,要使工筆花鳥畫這一古老畫種反映時代精神,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就必須創新。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也是每個畫家孜孜以求的目標,所以近幾年來筆者也在不斷地探求創新之路。

  千百年來工筆畫的發展,累積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和技法手段,這是應當尊重和努力繼承的。但我們學古人之法,又不能為被人之法所限,要學,又要化,才能進步,才能發展。繪畫的最重要因素是它所表達的內在精神,繪畫技法只是服務於它的表達手段。法國十九世紀雕塑家羅丹曾說:“對偉大的藝術家來說,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一這是因為他堅決而直率的觀察,能看透事物中所蘊藏的意義。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石濤、金農都是個性十分鮮明的畫家,因此,他們的作品才成為我們民族繪畫的典範。歷史上凡有成就的畫家絕不是囿於一技之長、墨守成規的畫匠,而大多數是對社會、對人生獨具慧眼的有識之士,因而他們的代表作品都有著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藝術個性。

  工筆重彩這種形式,有較多的技術要求。觀眾欣賞到的高超手藝和功力、是為表達華美、秀麗、典雅的內容服務的。它們在表現手法上都有所不同,有的喜歡用簡練而樸素的形式;有的喜歡用華麗、富貴、色彩鮮豔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而筆者工筆畫的特點就是整幅畫追求豐滿、繁茂、設色豔麗,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思想情感,這樣一是能顯示出作品的飽滿和與眾不同,二是用這種手法來體現祖國大地的繁榮昌盛,歌頌現代人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下面筆者就拿兩幅畫具體講一講創作的體會。

  如我的作品***《鱖魚圖》在觀者中得到很好的反應,藉此談談我繪畫創作的心得,鯉魚,“鯉”與“利”諧音,“魚”與“餘”、“玉”諧音,把鯉魚與其他各種紋飾相結合,便可創造出許多寓意豐富、形式優美的詞彙來。常見的瓷畫有漁翁捕得大鯉魚時表情歡快,即“漁翁得利”,金魚在水中嬉戲追逐則為“金玉滿堂”,鯰魚遊弋在水中是“年年有餘”,牡丹花配以鯉魚叫作“富貴有餘”等等。

  在繼承傳統魚藻瓷畫精華的基礎上,我加入了自己的創新。畫的鱖魚,動勢誇張、神態活脫;下筆肯定、線條道勁:構圖空靈、以少勝多。雖然瓷瓶上只有幾枝花,幾條鱖魚,卻充分體現出“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情畫意。瓷畫上的空白,使我聯想到江河流水,表現於鱖魚在清靜的水中邀遊的情景。鱖魚眼睛突起,有助於表現魚的神情,似乎發現了小食物。它們張開嘴,準備上前捕捉。“水路”,既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又展現出瓷器晶瑩玉潤的材質美。

  為豐富我的創作素材,之前我去寫生,從中整理了一些構圖,都因一般化,缺少意趣而不成功,這說明只有新題材是不夠的,出新還應該是意境新、構圖新、表現手法新。於是,我反覆深入生活,加強對環境氣氛的感悟,加以詩情畫意的聯想,醞釀新的意境。體驗生活,從生活中直接觀察、感悟是很重要的,保持新鮮感也很重要,沒有新鮮感也不易點燃激情,作畫的首要條件是你是否在生活中發現了美,一個人沒有感覺的時候是創作不來好作品的。我畫的紫藤幹皮深灰色,不裂;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麗。看上去特別有情趣,非常的美,它上面的色彩很豐富,看到它使人心曠神怡,富於幻想,李白寫的詩句“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烏,香風留美人”。真的很形象,我看到此景有種衝動的心情,此時此刻的情感很想用繪畫的語言表達出來。於是,構圖時我特別強調茂密的枝葉和繁多的層次,在這樹葉中有幾隻小鳥躲在濃蔭下以取得生趣,讓人感覺既溫馨又快樂,好像一個個溫暖的家庭,在樹林裡棲息,使畫中動靜結合,讓人嚮往那種環境優雅、舒適的生活。我用綠的韻律來表現寧靜、幽雅的環境,鳥兒在竹林裡放聲歌唱。用筆方法又構圖新穎,設色不俗,給人一種美的感受,紫藤的滕本來就有如音樂五線譜旋律,再加上繁茂的葉子,使人感覺就像在美的旋律中享受生活的樂趣。

  要想工筆重彩畫在色彩上出新,我也作過一些嘗試。在一片葉子、一隻鳥上搞些冷暖變化,不但容易髒,而且與中國畫的構圖、造型也不協調,但是在整個畫面上可以吸收西畫冷暖色調的處理。後來我把紫藤與鯉魚相結合構圖繪畫,發現完成後的作品色彩鮮豔靚麗。鯉魚在紫藤的襯托下,色彩也顯得豐富了。在勾染技法上,我又嘗試雙鉤與沒骨結合的畫法,加強虛實對比和前後空間的層次;鯉魚背部,又用絹的畫法背後著色方法,使色彩隱藏在半透明的紙後面,呈現出朦朦朧朧的效果,然後再加上水草遊動,這樣就更活靈活現地表現如魚得水的歡快感,加強了意境的表現與美感,也大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想象力。

  其實在工筆花鳥畫的創新上,筆者還只是剛剛起步,還不夠大膽。今後應不斷向傳統學習,吸收民間藝術的營養,變革創新,深入生活,瞭解大自然景物的形態,豐富藝術修養,進一步解放思想,發揮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並使之具有時代氣息和時代風貌,在研究客觀世界,研究生活,研究時代的同時,深入研究自己的主觀世界,並使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達到物我交融、神遇而跡化的境界,這樣才能真正畫出自己的心聲;才能創作出又新又美,大眾最喜歡的工筆花鳥畫作品。

  篇3

  寫意花鳥結課心得 花鳥畫的一種,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而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物件一種畫法。

  中國花鳥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適應中國人的社會審美需要,形成了以寫生為基礎,以寓興、寫意為歸依的傳統。

  所謂寫生就是“移生動質”,就是“變態不窮”地傳達花鳥的生命力與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謂寓興,通過花鳥草木的描寫,寄寓作者的獨特感處,以類似於中國詩歌“賦、比、興”的手段,緣物寄情,託物言志。所謂寫意,就是強調以意為之的主導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國書法藝術一樣淋漓盡致地抒寫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對物像的描頭畫腳束縛思想感情的表達。

  為此,中國花鳥畫的立意往往關乎人事,它不是為了描花繪鳥而描花繪鳥,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緊緊抓住動植物與人們生活遭際、思想情感的某種聯絡而給以強化的表現。它既重視真,要求花鳥畫具有“識夫鳥獸木之名”的認識作用,又非常注意美與善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張通過花鳥畫的創作與欣賞影響人們的志趣、情操與精神生活,表達作者的內在思想與追求。

  表現在造型上,中國花鳥畫重視形似而不拘泥於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藉以實現物件的神采與作者的情意。

  在構圖上,它突出主體,善於剪裁,時畫折技,講求佈局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而且在寫意花鳥畫中,尤善於把發揮畫意的詩歌題句,用與畫風相協調的書法在適當的位置書寫出來,輔以印章,成為一種以畫為主的綜合藝術形式。 在畫法上,花鳥畫因物件較山水畫具體而微,又比人物畫豐富,所以工筆設色更具寫實色彩或帶有一定的裝飾意味,而寫意花鳥畫則筆墨更加簡練,更具有程式性與不可更易性。

  五代黃筌、徐熙並起,漸成兩大系統,以後繼續衍生。明代花鳥畫演變成四大系統,一為邊景昭、呂紀的黃氏體,二為林良、徐渭的大寫意體,三為陳淳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體,四為周之冕的勾花點葉兼工寫體。《國朝畫徵録》卷下則把花鳥畫歸納為三派,稱“花鳥有三派:一為勾染,一為沒骨,一為寫意。勾染,黃筌法也;沒骨,徐熙法也。後世多學黃筌,若元趙子昂、王若水,明呂紀,最稱好手;周之冕略兼徐氏法,所謂勾花點葉是也。……其寫意一派,宋時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至明林良,獨擅其勝,其後石田、白陽輩,略得其意,若其全體之妙,非大有力者學之必敗”。

猜你喜歡:

1.畫格與花鳥畫創作心得

2.工筆花鳥畫創作隨想

3.花鳥畫的創作

4.工筆花鳥畫心得

5.工筆花鳥畫技法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