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迎新教師講話

  像大海一樣澎湃的是您的內心,像天空一樣高遠的是您的胸懷,像高山一樣深重的是您的恩情。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緊張的另人窒息的高考,懷著一份熱情相聚到這裡。同樣也帶著父母新的希望,帶著朋友新的祝願,也帶著自己新的理想,來到了新的地方。在這新的學期裡我們以新的語言,新的行動,新的風貌,新的一切去適應新的環境,開始新的學習。展示新的生活以掌握新的知識,增加新的技能,取得新的成績。然後以新的姿態、新的風采站在父母、朋友、社會面前。雖然說是這樣,真正經歷大學生活後才知道:這都並非易事。

  當大把大把的時間擺在面前時,生活的茫然、空虛、枯燥、乏味使剛剛開始的大學生活缺乏驅動力。所以我們要儘快確立新的學習生活目標。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目標能激發人的積極性,能產生自覺行為的動力。人一旦沒有生活目標,就會意志消沉,渾渾噩噩我們正處於富裕理想,憧憬未來的青年中期。生活的挫折不可避免,但在某些情況下,失望和憂慮的磨練只會使生活變得快樂和振奮。

  幾年前,劇作家尼爾·西蒙曾說:他一直在想,怎樣才能確切表達出他一生的主題。他的結論是:有一個詞可以最恰當的描述,那就是“激情”。他說激情是主宰和激勵他一切才能得力量,如果沒有激情,生命會顯得蒼白和淒涼。當然,他是搞藝術的。

  大家都應該有照相的興趣吧!相片可以記錄瞬間的美麗。但有一位建築師卻這樣說到:“如果給我一臺照相機,我可以從不同角度,把世界上任何地方最優秀建築師的最新房屋,拍成行將倒塌得樣子。因為我可以在上面找出五六個或七八個瑕疵,然後把鏡頭對準他們,就可以使人們相信整個建築已經搖搖欲墜了。在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喜歡把鏡頭對準日常生活的消極面,如果總是這樣,我們將會沮喪、憂慮、和痛苦。

  整個世界就是一張精彩的無窮盡的課表,我們需要從中吸收新鮮而營養豐富的生命之生。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大法官霍爾姆斯90壽辰時去看望他,發現老人正埋頭於書本之中。羅斯福問他:“大法官先生,您幹什麼呢?”霍爾姆斯看了看他說:“我在訓練我的大腦,總統先生。”其實他在自學希臘語。

  我想我們現在應該用不斷更新的熱情對待我們的將來。我並不是勸在座各位去買一副望遠鏡,我想我們應該要有夢想的勇氣。雖然夢想不一定能實現,但它能激勵我們前進。大學的學習並不像我們中學階段。它是完全靠自主的學習生活。

  李開復在哥倫比亞大學助教時,曾有位中國學生家長向我抱怨說:“你們大學裡到底在教些什麼?我孩子讀完了大二計算機系居然連Visical[1]都不會用。”

  他回答道:“電腦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不能保證大學裡所交的任何一項技術在五年以後仍然管用,我們也不能保證學生可以學會每一種技術和工具。我們能保證的是:你的孩子將學會思考並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五年以後出現什麼樣的新技術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遊刃有餘。”

  她問:“學最新的軟體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回答道;“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望的一乾二淨時,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不少在中國讀完大學去美國念研究生的朋友認為來美國後,不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他們最缺乏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在國內時。他們很少獨立思考和獨立決策。

  上中學時,老師會一次又一次重複每一課裡的關鍵內容,但進了大學以後,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的學習、探索和實踐。走上工作崗位後,自學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了。微軟公司曾做過一個統計;在每一名微軟員工所掌握的內容裡只有大約10%是員工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中積累的,其他知識都是在加入微軟後重新學習的。這一資料充分表明,一個缺乏自學能力的人是難以在微軟這樣的現代企業中立足的。

  我們所生活的21世紀是一個美好精彩的時代!不論我們將來從事什麼事業、新的事業、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每天都在出現。羅賓·威廉推廣的一句拉丁諺語是“把握今天”。的確把握今天也就是把握住了未來的日子。

  生活不是一場彩排。生活中的成績不是我們的目的地,而是一段旅程。願命運的風風雨雨使我們的一生充滿歡樂和希望!

  

  各位新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很榮幸能作為一名教師代表來歡迎大家加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這個大家庭。我不止是一名教師,也是各位同學的老學姐,在咱們公衛學院苦讀了10年,又苦幹了13年,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高高的公衛樓裡,有我的青春在流淌。

  我自己不太擅長這樣場合的發言,苦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說些什麼,能夠讓大家聽了我的發言,開心一笑。認識我的學生都知道我平時很凶,說好聽點就是嚴厲。我就把我平時最常教育學生的幾點,總結昇華,借這個短暫的時間給大家委婉的表達一下。

  首先,大家都經歷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讀,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如今坐在這裡,或許你們是身心一片輕鬆。不過我要“恭喜”大家的是,你們迎來的不是夢想成真、苦盡甘來;最多隻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當然研究生同學是第二步,是另外一段更苦逼生活的開始。所以,你可以在這個校園裡享受大學或研究生生活,而不是享樂。雖然說,任何時候開始努力都不晚,但是在這個壓力山大的時代裡,別人靠跑,你的停滯不前,哪怕就是一兩年,等有一天你終於有了目標的時候,你會追悔被你輕易揮霍掉的寶貴的時間。所以,趁年輕,對自己狠一點,認真的過好每一天,不要急於荒廢你的青春。

  第二,人說愛一行,幹一行。而我這裡要說的是,如果你一時不知道自己愛什麼,那就試著,幹一行、愛一行。既然大家在青蔥歲月就邁進了這個門,不管選擇的初衷是什麼,剛開始對專業不瞭解、不喜歡,沒關係。既然投入了時間,就放下成見,認真的去了解、體會,認真學習,認真做事,培養興趣。幹好一行,也會讓你愛上這行。當然,實在愛不起來,也沒關係,我個人認為,長痛不如短痛,不如及早重新規劃,也不要揮霍時間,這是對自己負責。

  第三,各位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到了北京大學,說明你們具有出色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但是,今後漫長的學業或職業生涯中,最終勝出的不是那些擅長應用書本知識解決問題的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是開放的心態和好奇心,善於觀察,積極、獨立的思考,以及出色的自學能力。

  最後要對各位同學說的就是:你們因優秀走進了北京大學這個殿堂,這裡的老師會跟你們一起努力,幫助你們將優秀變成一種習慣,自信的走向社會,這是這所大學賦予你們的最大的財富。謝謝大家!

  

  親愛的新同學,老師們、同志們:

  上午好!今天的風雨真不小。此風此雨,給了我們不同尋常的體驗。這彷彿是為同學們邁入大學、踏上人生的新高地,進行一次精神沐浴和心靈洗滌;也似乎在表明,不管任何風雨都抵擋不了同學們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心和堅毅。我代表學校對來自15個省區的近6000名新同學加入湛師大家庭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風雨中堅持開會的同學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度。你們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在我國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我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之年,考上大學,來我校深造,真是值得慶賀。你們的加入,將給湛師帶來新的活力、激情和智慧。

  一、大學是人類文明的高地

  進入大學,首先要追問大學是什麼樣的地方?具體而言,大學是:

  ***一***責任高地。大學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創新知識和服務社會的重要責任。大學是人類文明的高地,也是人類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義大利在文藝復興之前有博羅尼亞大學;英國先有牛津、劍橋,後才有其崛起;德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能夠成為世界科技文化的中心,跟柏林大學的建立有很大的關係;美國是先有哈佛,後有國家。美國之所以有今天,我們表面上看到是它強大的經濟、軍事、政治,實際上支撐它的是大學,是它強大的教育系統。我國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溫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強國先強教,強國必強教。蔡元培則早就說過,要看明日之社會,先看今天之校園。

  大學的主要責任,也是教師的天職:就是培養人才,培養最後超過老師的人才。教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超越自己,實現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只有這樣,大學才能卓爾不群,長盛不衰,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建樹新風。

  大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就是努力成為超越老師的學生,更好地服務國家需要和民族偉大復興。

  ***二***人才高地。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大學是人才最為密集的地方,也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裡有不少雕塑,其中有一尊雕塑,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尊雕塑就是哥大賴文森廣場***RevsonPlaza***的“鋼絲上的行走者”***TightropeWalker***。這個雕塑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走在鋼絲上,另一個人站在他肩上。我覺得,如果把下面那個人看作教師,上面那個人當作學生,那麼這個雕塑便體現了大學教育的理想:培養超越老師的學生。

  培養超越老師的學生,其實也是中國大學的理想和傳統。由魯迅親自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與哥大的上述雕塑有異曲同工之義。它主要由“北大”這兩個字用篆書構成,下面一個“大”字,像一個人,表示教師;上面是“北”字,像兩個人,表示學生。兩個學生背靠背,表示他們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具有獨立人格,只追求真理,不互相依附,不拉關係;他們站在教師肩膀上,表示學生在老師的無私教導和幫助下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有作為;這三個人還構成了一種多元對話的格局,體現了一種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所以,北大校徽是最能體現大學理想和教育精神的。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發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的感嘆,認為年輕學子是值得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老師呢?韓愈在《師說》中講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陶行知則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這都實際上寄託了培育超過教師的學生的教育理想。

  令人欣慰的是,在湛江師範學院漫長的發展歷史當中,曾經湧現眾多卓越人才,他們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傑出代表。如學校前身——雷陽書院,曾為廣東六大書院之一。它的三位著名山長***古時稱校長為山長***:陳璸、陳昌齊、陳喬森。也就是我們說的“三陳”。陳璸、陳昌齊均為進士;陳喬森為咸豐年間舉人,被譽為“嶺南才子”。他們做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功勳卓著;做學問則勤謹篤實,以身垂範,學者楷模。還有譚平山,曾任雷州中學校長,是廣東黨組織最早創始人,時有“南譚北李***李大釗***中陳***陳獨秀***”之譽。還有廣東農民運動著名領導人黃學增、南路優秀女共產黨員歐汝穎、粵桂邊區縱隊副司令員唐才猷等傑出代表。

  湛師培育過不少超過老師的優秀學生。如今天坐在主席臺的一些教授,就畢業於本校的前身雷州師專,當時學校一個教授也沒有。不少畢業生考上北大、復旦、人大、南大、北師大、中大等名校的研究生。僅今年就有137名畢業生考上研究生。

  ***三***精神高地。樑英書記說過,大學不僅要有大樓、大樹,還要有大師、大氣。從最高境界上來說,真正的大學,是無形的大學,是精神的大學,是能凝聚和產生大師的大學。有了高遠的精神境界,有了一流的教師,哪怕沒有高樓大廈,也可能成為一所高水平大學。所以,大學首先要有高遠的精神境界,成為精神高地。才能使大學不僅僅停留在“形”和“體”的層面,而進入“神”和“靈”的境界。在這一精神高地上,我們探索人類精神生產、傳承和創新的祕密,與人類最傑出的大腦和最高尚動人的靈魂相遇,爭取那熠熠光輝,照亮自己的人生,然後把這些祕密和光輝與他人分享,傳承發揚下去。

  同學們考上湛師,不必自卑。家庭經濟貧困,也不必自卑。大學是追求真理、崇尚學術的精神高地。在這裡,不是比官大,也不是比錢多,而是比誰的志氣大、用功多、學問高。在這裡,過的需要艱苦付出的寂寞生活。洪堡說過,寂寞是大學精神的特質之一。易卜生則認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獨的人。”在大學高地上,可以瞭望世界,展望未來,通過與高人接觸,知彼而知己,確立自己的人生使命,為做最好的自己奠基鋪路。這是很幸運的。正如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站在這一高地上的人們,可以讓一切都變得意義非凡。甚至連貧窮都擁有珍貴的價值。與青春和智慧相比,金錢、地位、美酒、佳餚都微不足道。在這一高地上,即使身無分文,也可以孕育希望!

  二、立足大學高地,努力成為超過老師的學生

  如何努力成為超過老師的學生?我以為,樹立“責任以行,能力為重,創新是魂”的理念,並付諸於行動是關鍵所在。

  ***一***責任以行

  社會學家戴維斯就曾說過,“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我站在這個講臺,最真切的感受,除了迎新的喜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面對眾多渴望求知、立志成才的學生,我深感作為一名校長的責任之重。同學們上大學,要學的東西很多,首先應該學會負責,成為一名負責任的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和親朋負責、對工作和單位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責任以行,就是永不放棄自己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責任。

  責任以行,也意味著寬容和擔當。同學們從今天起就成為湛師大家庭的正式一員。對學校的平安和諧、創新發展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責任和義務協助學校克服各種困難,共同推動學校發展。我曾邀請全國勞模、韶鋼首席技術專家羅東元給大學生作講座,他說,“上蒼安排每個人都有一次做人的機會,就要盡心地體驗做人的責任,享受其過程。要熱愛工作、享受工作。我在工作中遇到太多問題,有時逼得走投無路,但我認為,這時候離問題解決就不遠了。什麼叫成功?成功在於堅持,成功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儘自己最大的責任,積累能量,然後集中釋放出來。”

  我校師生中也有很多“責任以行”的榜樣。1935年,雷州省立師範學校時期的吳炳宋校長,就把教育事業與國家命運聯絡起來,明確指出“民族之興亡,基於教育之盛衰”,希望“師範教育普及高雷,澤流所被,漫衍全粵”。我前天在新生接待現場,遇到送兒子來報到的一家人,爺爺、父母和兒子四人。爺爺、父母親都是中小學的教師,父親還是校長。爺爺、父親都曾是湛師的學生,現在兒子也成為湛師的學生。我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這個家庭對湛師的一種情懷和對教育的一份責任。法政學院的龐天佑教授,大年三十也一如平日,堅持讀書搞研究;化學院的高利軍博士,2008年來校工作以來,不曾回過家鄉,不論寒暑假還是星期六日,幾乎天天待在實驗室搞研究,32歲就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還有鄭光華老教師、譚笑老教師,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校園裡與學生交談輔導的身影,無私地把自己的時間、生命智慧奉獻給學生。還有今天作為校友代表發言的附中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樑哲同志,等等。正是有這些對事業、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老師,湛師才能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子。

  ***二***能力為重

  一個人要真正有所擔當,真正能負起責任,就必須有能力,即要有豐富的知識和過硬的本領。這裡的“能力”,是一個建立在紮實的知識基礎上的“能力群”。包含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不同的行業所要求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專業培養的能力規格也有所不同。同學們進入大學,最重要的是不能放鬆學習、不能放鬆思考、不能放鬆行動。能力的形成靠學習和實踐積累。那應該如何學習呢?

  1、要學會在“三個世界”裡學習

  一是書本世界。通過閱讀書籍等增長知識,尤其要精讀經典名著。二是經驗世界。要培養能力,就要主動實踐、積極鍛鍊。三是虛擬世界。現在是網路時代、E時代,網路上有海量的資訊,為我們學習提供了很多材料。網路已經成為我們學習生活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的便利來促進學習和研究。

  2、要掌握三種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真正的教育必然是自我教育。與中學相比,大學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與選擇的空間。這裡所強調的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同學們要從被動學習轉變自主學習;要學會綜合分析、獨立思考,學會選擇,有所守有所放,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味追求熱點或時髦,人會失去自我和尊嚴。不要讓你的大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合作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今天,單打獨鬥已難以適合社會和工作的要求。同學們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性格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這是一筆豐厚的精神文化資源。同學們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自己同伴的精神文化資源,互相學習、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益,培養合作共事的能力。

  體驗學習。實踐出真知。體驗的過程是學生掌握知識、生成能力,學會思考,學會與經驗世界接觸的一個綜合過程,是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做科學實驗、參加專業社團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實習等,都是體驗學習。

  以上三種學習方式,加起來便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八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