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臘八隨筆經典佳作

  “臘八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能幫到你!

  篇1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曆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為了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並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採集的棗、慄、核桃等乾果彙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後眾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捨。後來此舉逐漸成為善事,被流傳至今。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了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併合家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臘八節”不僅成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今天是臘八節,而在郊區開會的媽媽在不停地忙。晚上,媽媽給爸爸發了條簡訊,內容是“今天晚上我回去看你們,給我做點兒好吃的。”但是,由於爸爸不認真,讀成了“今天晚上我回家看你們,我給你們做點好吃的”看完後,爸爸很奇怪,一般都...

  關於臘八節說舍粥臘八節喝粥是中國的傳統風俗。週末和父親通過msn聊天聊到了臘八節,父親給我講了解放前天津的舍粥風俗。舍粥風俗就是如果家裡有人生病了,不管生活多麼困難,湊錢都要煮粥,免費分發給左鄰右舍,通過此善舉換來病人的早日...

  有些甚至被歲月提煉成寶石,在的歷程中閃著光芒。也正是這些或甜或苦的記憶,串成了生命的鏈,無限地伸延下去臘七、,凍死叫花。這句我很小便會講了。是舅教我的。我五歲那年的臘八節,便是天寒地凍,哈氣成冰。

  在我兒時的飲食記憶中,一個叫“臘八”的日子,簡直就是弘揚味覺的巨集大敘事。20世紀的成都平原,既未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也沒有“暖冬”一說。

  1.我們中國喝臘八粥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傳說從前有一個三口之家,老倆口和一個兒子。老倆口一年到頭勤勤懇懇,家裡不愁吃穿。那兒子卻又饞又懶,什麼活也不會幹,老倆口拿他也沒辦法。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臘八節疫。這項活動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

  臘八節,在民間這一天有著許多的習俗。祭祀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

  篇2

  臘七、臘八,凍死叫花。這句諺語我很小便會講了。是舅爺爺教我的。我五歲那年的臘八節,便是天寒地凍,哈氣成冰。因為冷,我賴在被窩裡不肯起來。而那天,舅爺爺卻起得格外早,吃過飯,他竟去了鎮上,說有很重要的事。鎮上離村子有七八里路。舅爺爺走了,天,不知何時,竟開始飄雪了。後來,雪下得愈大了。我忽然有些怕。我真不知今天是什麼日子,舅爺爺非得要冒雪出去……

  因為家生變故,我寄養在舅爺爺家,已經半年有餘了。舅爺爺是個孤寡老人,六十多歲,看起來,像七十歲,或者還要老。但他卻很愛笑,笑起來,山羊鬍子一動一動的,很好看。我不能讓妞兒跟著舅爺爺再受委屈!多好的孩子,如今卻,唉……”他常顫巍巍地說。我雖聽不太懂他的一些話,然而我卻知道,他是極疼我的,比起家裡的人,親多了。自我來後,他用來換錢的雞蛋,便成了我的營養品。他的老白乾,也喝得少了,說要攢下錢來,將來供我念書。

  舅爺爺終於回來了。他渾身上下一片白,像個雪人。看見我,他便開始笑,山羊鬍子上的雪落到我臉上,涼涼的。他將手裡拎著的一隻大包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憑直覺,我知道那裡面應該是吃的。可他卻不肯先開啟,而是先為我洗臉,梳辮子,末了,又拿出預備過年的新襖,讓我穿上。然後,才一點、一點地開那紙包,呀!裡面的東西,竟是我沒見過的!

  “孩子,知道嗎?今天是臘八節,也是你五週歲的生日!”他依然笑著,但那笑裡有了些我不能理解的深意,“這叫生日蛋糕!聽說,城裡人過生日都興吃這個!我是提前讓在鎮上開雜貨鋪的親戚從縣上捎來的!”他一邊說,一邊開啟另一個紙包,裡面是五支紅紅綠綠的小蠟燭,他將它們一一插在那個漂亮得耀眼的蛋糕上,又用火柴,一支一支地點著。蛋糕上立時盛開了五朵金黃色的花。“閉上眼睛,許個願吧!孩子,許個你最想要的願望,往後,你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越來越好,人家說了,過生日吃蛋糕、吹蠟燭、許願,是最靈的……”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過生日,第一次見識並且擁有生日蛋糕。那蛋糕,是我吃過的世上最美的美味——那軟糯,那細膩……一生不忘。舅爺爺一口都不肯吃,他說,那整個都是屬於我的,我要完完全全地把它吃到肚子裡——連同許下的心願。

  所謂刻骨銘心。又所謂,不思量,自難忘。那個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用他所能想到的最特殊的方式,為一個孩子灰色的童年塗上了香甜,成為我一生最溫暖的記憶之一。

  是的,時間永遠不會使記憶風化。有些記憶甚至被歲月提煉成寶石,在生命的歷程中閃著光芒。也正是這些或甜或苦的記憶,串成了生命的鏈,無限地伸延下去……

  篇3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這天,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以便過年吃餃子用。臘八過後,人們就得選擇吉日,打掃衛生了。

  城市過年與農村過年差不多。打工的大人們盼著過年,盼的是回家團圓;小孩也盼,盼的卻是無憂無慮的玩耍,沒有人拘束,沒有人責罵。孩子們還可以買各種食物、各種玩具和鞭炮。尤其是男孩子,好像不放鞭炮不過年似的。孩子們玩的同時,大人們得去採購年貨了。他們必須預備好過年的東西。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在這一天人們基本將年貨都預備好了,開啟冰箱,雞鴨魚肉、糖、飲料、糕點,樣樣齊全,便有了些年的味道。

  過了二十三,大人們領著小孩去挑選新衣服,等待著新年的到來。多數店鋪已關門,回家準備過年了。

  今兒是除夕,長輩們在家做年夜飯,孩子們三五結對的貼對聯,貼福字。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小孩子們要以水代酒說祝酒詞。每家每戶在這一晚都要放鞭炮。十二年左右,還要給“財神爺”磕頭、許願,希望再在來年平平安安、全家幸福。這一夜,千千萬萬個全家人圍坐在有一起,有說有笑。這樣的喜慶,這樣的祥和。

  除夕過後,就是大年初一了。吃過早飯,就要去長輩、親戚家拜年了。長輩要將準備好的紅包分給小孩子。中午,也要吃團圓飯、拜“灶神”。

  初二至初六間,親朋好友要來串門、拜年,主人必須準備好上等的飯菜,熱情款待客人。

  元宵節一來,年就接近尾聲了,這一天,人們要去看燈會、煙花、吃元宵。這是一個多麼熱鬧、隆重的春節啊!

  春節結束了,人們該去工作,孩子該去上學,農民該去耕種,人們再辛苦的同時,又在盼著下一個春節的到來!

  
看了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