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黃芪怎麼吃效果好有什麼功效

  黃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藥,它能補氣養血,可以泡水喝,可以煲湯喝,那麼,中藥黃芪怎麼吃效果好?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中藥黃芪的吃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藥黃芪怎麼吃效果好

  黃芪山地粥

  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

  功效:本方黃芪、山藥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於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乾,尿頻。

  當歸黃芪烏雞湯

  原料:烏雞肉250克、當歸15克、黃芪20克。

  做法:當歸黃芪烏雞湯[1]烏雞肉洗淨切塊,當歸、黃芪洗淨,一齊置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調味服食。

  吃法:喝湯、吃肉,每天早晚各一小碗。秋冬季節可每日喝一至兩次,春夏可每週兩三次。

  功效:氣血雙補、固腎調精。適用於月經病氣血不足、腎虛者,症見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淡,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痠,面色蒼白等。注重養生保健的朋友,對當歸黃芪烏雞湯肯定不會陌生。當歸的補血,黃芪的補氣,再加上烏雞的滋陰補腎之效,組合之後可謂絕佳!長期服用,可使女人氣血調和,面板滑潤白皙,富有光澤。

  黃芪蒸雞

  食材:黃芪30克,公雞1只、料酒、食鹽、生薑各適量。

  做法:

  1、黃芪洗淨;公雞宰殺去毛去內臟洗淨;薑切片;

  2、將雞塗抹食鹽、料酒,把黃芪放在雞腹中,裝入大碗中,上鍋大火蒸30分鐘即可。每日1次,每次食肉約100克,常服。

  中藥黃芪的功效

  黃芪的養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氣、固本,斂汗、生肌、利水、消水腫等。

  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託瘡。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託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症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中藥黃芪的食用禁忌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溼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為什麼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呢?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了。同理,春天是生髮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