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敘述攝影的特點是什麼

  新敘述攝影習慣於在攝影畫面中去講述故事。這些畫面並不存在於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而是通過對現實景觀的改造或者製作,營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場域。相對於其他型別的攝影,新敘述攝影有著自身獨有的表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記錄性的否定

  攝影的記錄性是人們對攝影最基本的認識,從家庭相簿、新聞報道、檔案記錄到軍事偵察,攝影的記錄性在各行各業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新敘述攝影與某些傳統的信條相反,認為:“攝影從未被作為一種純粹的客體媒介,提供未經修改的真實景象。任何照片都不同於其他的照片,即使是出自同一個物體,同樣的出片過程。甚至,通過視覺控制,鏡頭可以記錄下最暴虐的謊言。”就如同結構主義否定語言的能指與所指一樣,新敘述攝影將對二元世界的解構運用於攝影中,將藝術家作品中的景緻與實際拍攝的影象剝離,重新建造著攝影的真實,從而否定了攝影的記錄性特徵。真實圖景和攝影作品中存在著藩籬,它們之間要麼產生抗拒的力量,要麼兩者之間的阻隔被跨越,後者替代前者併產生某些啟發性的效應。

  中國的觀念攝影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中葉,在當時活躍於體制之外的“先鋒藝術”的推動下,藝術家開始嘗試各種藝術媒介和手段,以對抗學院寫實的陰影和體制的束縛,去尋找新的伊甸園。受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中國也出現了新敘述攝影。與西方相比,一些以攝影為媒介的藝術家,過於心高氣傲。在沒有潛心或不屑研究技術的情況下,一味強調“觀念”,而觀念在無技術支援的條件下,又顯得蒼白無力。新敘述攝影在西方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在中國它僅僅是個開始。

  事實上,“以攝影為媒介的藝術實踐成為定義後現代藝術的美學正規化。藝術家轉向這些媒介,使得大眾文化和高雅藝術、技術與文化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樑,以此來挑戰藝術自律的概念。攝影作為一種手段,讓藝術家能夠記錄下他們思想表達的過程。”

  傳統敘事的超越

  新敘述攝影的特點是運用影象編撰故事。自成體系,並將時間性融入敘述之中,突破了敘事的自然時間程式,將視角轉移到敘述者所處的內心,或者採取多元敘事視角達到對傳統攝影的叛離和超越。當觀者在欣賞一件攝影作品時。很容易被具象的細節所吸引到藝術家所預設的情節裡面。傳統的敘事攝影是以客觀記錄性為主導,空間、情節不受敘事者,也就是藝術家的控制,而是被動去捕捉眼前的景物。新敘述攝影打破了傳統敘述中敘述意義的預設,而是將敘事者放在觀者的語境中,敘事的意義在觀者的闡釋中綿延。

  現代藝術在經歷了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之後,藝術便逐漸結束了其自律的過程。藝術家開始對繪畫、雕塑等傳統藝術媒介進行反思,並試圖尋找新的方式和介質來拓展藝術的邊界。攝影技術這時開始受到藝術家的青睞。攝影出現在各種激進的藝術實踐中。我們對觀念攝影的認識就是緣於20世紀60-70年代的藝術實踐。同時,藝術批評實踐也開始關注攝影這種新的藝術形式。

  新技術的整合

  新敘述攝影雖然秉承了觀念藝術的特質。但從不把攝影技術當作簡單的記錄工具。藝術家精細地營造著畫面的整體效果和每一處細節。畫面的烘托並不是簡簡單單想法的拼湊,或者毫不思索的“喀嚓”按下,而是一環扣一環、形而下的攝影技術的支撐。藝術家可以為了一個鏡頭的拍攝,靜下心來準備幾個月的時間。搭建場景、選擇模特、安排人員、後期製作,最後才形成一張完整的作品。一張作品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絕不亞於一部電影中的某些鏡頭的拍攝。

  今天的藝術作品,再也不是藝術家拿著畫筆對著畫布進行個體戶似的創作了。高製作的攝影,必須經過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的通力合作。藝術家再也不是孤軍作戰,他們與技術人員、演員、甚至程式設計師、科學家一起創作,在這個虛擬與真實交織。充滿私人與公共、控制與反控制的領域中,不懈地思索、體驗與交流。在克魯德遜的創作團隊中,有燈光、藝術、聚點、運輸、演員五個部門,三四十名工作人員。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廣告、電影巨片、電視直播、流行文化包圍的消費世界中,這種從物質消費轉化為一種意識上的美學消費,形成了當下嶄新的消費文化。身處消費文化之中的人們,對物質消費的享受已遠遠超出其實用性。“消費意識形態文化不僅體現在商品營銷和宣傳的廣告環節,它還表現為商品的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的現代性歷史,已經構成了一種無處不在的文化環境,以及先在的歷史感和美學意識”。我們已分不清是電影在模仿生活,還是生活模仿電影。消費文化已經成為新敘述攝影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克魯德遜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美國現代家庭的物質世界。森萬里子的作品更是將現代的時尚與設計融入其中,消費文化已經成為新敘述攝影不可缺少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