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夏秋冬的著名重點古詩句

  在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中有哪一些是比較重要的重點詩句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夏秋冬的重點古詩句,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春夏秋冬的重點古詩句***一***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____王勃《滕王閣序》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絕句二首》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____劉方平《春怨》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____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____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____李白《清平調·其一》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____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____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____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____黃巢《不第後賦菊》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____劉徹《秋風辭》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____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____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____楊萬里《小池》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____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____朱熹《春日》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____崔道融《梅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____杜甫《絕句》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____王維《鳥鳴澗》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____高駢《山亭夏日》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____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春夏秋冬的重點古詩句***二***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____李商隱《夜雨寄北》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____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____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____納蘭性德《採桑子·當時錯》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____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____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____劉著《鷓鴣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____蘇軾《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____宋祁《玉樓春·春景》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____朱熹《春日》

  春夏秋冬的重點古詩句***三***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____白居易《問劉十九》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____楊巨源《城東早春》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____杜牧《贈別》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____朱庭玉《天淨沙·秋》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____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____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____王安石《元日》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____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____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____杜牧《山行》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____杜甫《絕句二首》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____韋應物《滁州西澗》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____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____晏殊《破陣子·春景》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____葉紹翁《遊園不值》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____崔塗《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 除夜有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____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____王冕《白梅》

  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樓一味涼。____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