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高考志願的門道有哪些

  近日,筆者獨家專訪了《知分對錶選學校一一2015年廣東高考填報志願指引》***以下簡稱《知分對錶選學校》***一書的作者張元亮、張耀榮、晁麗娜三位教育研究專家,他們連續兩年在大資料分析下對考生高考填報志願進行指引,考試網小編就此總結出填報志願的“十大門道。

  門道一:看大學要看型別,摸清辦學底細

  大學型別,涉及隸屬關係,是部屬、省屬還是市屬;涉及層次類別,是本科還是專科,研究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還是應用型、職業型;涉及戰略定位,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省屬重點高校、國家示範性和骨幹高職院校還是一般院校;涉及辦學性質,是公辦還是民辦。

  考生要通過對大學類別的認識,包括學校的“出身”,誰創辦的。創辦者很重要,因為創辦者要求不同,辦學起點就不同;學校的成長,在什麼條件下“哺育”的,大學精神和辦學條件不同,所形成的能力就不同;學校的發展,不同型別的學校會承擔不同的人才培養任務和建設專案,所體現的水平或特點就不同,從而初步掌握學校的“家底”:專業及其學科發展水平和師資水平。

  門道二:專業選擇要考察碩博點設定與重點學科建設

  專業的強弱不同,專業教育水平就不同,人才培養能力就不同。

  在本科院校,強專業的形成既有時間要求,也有水平要求。僅就時間來看,一個本科專業要申請學士學位授予資格,學校可以有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的當年提出;一個本科專業要申請碩士學位授予資格,至少要有10屆學士學位的本科畢業生,再加上第一屆在讀的前3年,共計要13年以上才有資格申請;要申請博士學位授予資格,從第一次招收碩士研究生開始至少經過8年研究生培養才有資格申請。也就是說,一所本科院校的本科專業至少需要22年才有資格申請博士授予權。

  申請國家重點學科的學科,須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且至少已正式招收一屆博士生,且每五年考核***申請***一次。就是說,一個學科要成為國際重點學科,必須經過約30年的努力建設。可見,擁有國家重點學科的專業才是國內同類專業中的佼佼者。

  從公佈的國家重點學科來看,它們相對集中在老學校老專業之中。就是說,原文理科為主的大學擁有較多的文史哲、法經管和理學***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國家重點學科;原理工科為主的大學則擁有較多的工學和理學***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學、應用化學等***方面的國家重點學科;原專門學院則擁有其傳統專業的國家重點學科,如原師範院校主要擁有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國家重點學科,農業院校主要擁有農林方面的國家重點學科。

  門道三:用學科排名來分析高校辦學水平

  高教大眾化之後,學校發展很快,數量眾多,人們難以辨別大學水平的高低,於是,排行榜應運而生。業內比較認同的大學排行榜有4個。一是QS,英國的高校和畢業生招聘資訊諮詢機構釋出。二是USNEW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釋出。三是TIMES,《泰晤士高教》釋出。四是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上海交通大學釋出。

  大學排名固然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大學排行榜的主辦者將不同型別的大學混在一起評價,且評價指標和權重不一樣,有不少學校在不同的排名中位置相差較大,其結果受人質疑。如北大和清華,2010年,在TIMES的排名分別是37、58位,在ARWU的排名卻在150一200名區間,兩所學校在這兩個排行榜中相差100位以上。

  以各種大學排行榜來判斷是否是一流大學,其科學性有待商榷。一方面,排行榜必然要進行量化處理,很多難以量化的因素就被捨棄了,如辦學理念、校風學風、師德水平、校友聲譽等。另一方面,大學是非常複雜的組織,各大學之間的特殊性大於共性,從整體上來說可比性不強。如果硬要把不同型別不同特點的大學套在一個評價系統內進行打分排名,往往會導致大學趨同化,不利於高校正確定位與分類發展。相對來說,同一個學科專業之間較有可比性,因此,排一流大學不如排一流學科或專業。

  看一所高校的辦學水平,通常會用學科排名來分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釋出的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顯示,在前五位的學科中,超過75%是國家重點學科,其中“985工程”學校佔73%,“211工程”學校佔84%。共有391個單位的4235個學科參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分別有16、14、9個學科排名第一,位列前三名。

  門道四:考生成績排位先總分後單科

  關於考生成績總分排位問題,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做了規定,首先是按統考科目成績總分***不含政策性照顧加分,下同***從高到低排位;其次,總分相同時,則按單科順序及分數從高到低排位。單科成績的排位順序是:文科為語文、文科綜合、文科數學、外語;理科為數學、理科綜合、語文、外語。排位靠前的考生優先投檔;若考生最後排位及志願完全相同時,則一起投檔,由高校綜合考慮,擇優錄取。

  門道五:一本按排名分三大“集團”

  文科第一“集團”學校,主要錄取分數排3000名之前的考生,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

  第二“集團”學校,主要錄取排3001名之後的一批考生。包括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上海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

  第三“集團”學校,主要錄取剛過一本線的考生,其中有的學校需要二次投檔或降分補錄。包括中國藥科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安徽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東北師範大學、汕頭大學等。

  理科第一“集團”學校主要錄取分數排10000名之前的考生,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

  第二“集團”學校主要錄取排10001名之後的一批考生。這批學校近四年中在一次性投檔滿額率至少有3次以上達到100%,包括暨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

  第三“集團”學校主要錄取剛過一本線的考生,其中有的學校需要二次投檔或降分補錄。包括電子科技大學***沙河校區***、安徽醫科大學、汕頭大學醫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

  門道六:學校和專業需並重考察

  在高考志願填報中,考生都會以好學校即高水平大學為追求目標。好學校的重要標誌是擁有一批高水平的強專業。而高水平的強專業重要特徵主要體現在學科水平上。因此,建議考生和家長既要關注學校,更要關注專業及其學科水平,儘可能瞭解所填報學校和專業的更多資訊,以提高報讀學校的滿意度。

  熱門學校開辦了不少新的熱門專業,或者是當下比較容易就業的專業。因為新,學術積累不多,學術水平不高,學術團隊不強,也沒有碩士點、博士點,更沒有國家重點學科,所以,在本科院校中這些專業還不是強專業。所以說,好學校也有弱專業。

  一般學校有兩種情況。一是新校新專業或老校新專業。這些專業同樣是學術積累不多,學術水平不高,學術團隊不強,也沒有碩士點、博士點,更沒有國家重點學科,還不能成為強專業。

  二是被認為是一般學校的老校。他們不一定是重點學校。就是有這樣一些辦學歷史悠久、教學科研能力較強,但由於種種原因還未被列入重點建設行列,甚至還是二本學校,其中一些專業有碩士點、博士點,甚至擁有國家重點學科。所以說,一般學校也有強專業。

  門道七:平行志願並非風平浪靜

  近五年的錄取結果顯示,由於“分數優先”,使考生分數絕對化,分數把考生、學校分出了“等級”,各高校在廣東省招生錄取位置日趨定型。突出表現是考生扎堆,傳統名校論資排輩,持續火爆。其結果導致高校錄取的學生成績集中在同一分數段。除少數名牌高校之外,一般高校再也錄取不到高分考生了,這是特徵之一。

  特徵之二是省外個別高校生源“大小年”現象依然存在。如2013年就有幾所北京一本文科招生的名校爆冷缺檔,2014年又有幾所北京一本理科招生的名校爆冷缺檔。這是因為有些高校去年錄取分較高,“嚇退”考生,致使今年招生投檔線“空底”,甚至出現“缺檔”情況,而有些高校由於去年錄取分數較低,“吸引”眾多考生報考,今年投檔線“水漲船高”,投檔線、最低排位都較去年有大幅提高。

  由此可見,平行志願模式也並非風平浪靜。舉兩個例子,2013年,一向深受文科生追捧的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爆冷,對比前3年高校排位和最低分排位直線下降;而另幾所熱門高校則出現投檔不足的情況。2014年,一向深受理科生追捧的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中國政法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爆冷,對比前4年高校排位和最低分排位出現投檔不足的情況,其他幾所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等排位直線下降。

  門道八:一次性錄取率高,第一志願很重要

  廣東省一本高校第一志願組考生的出檔率,2010年達92%,2011年91%,2012年超過92%;2013年理科類達93%,文科類達94%,2014年文理科均達到95%以上。比起往年傳統的“梯度志願投檔模式”,絕大多數考生都能夠一次性被自己所填的3所高校中任何一所錄取。

  2010─2014年在廣東招生的一本高校逐步增加,一次性投檔滿額率維持在70%-75%之間,其中文科2014年首次達到81.8%。這說明,第一志願很重要。

  門道九:先用高校排位確定學校範圍

  根據近年來高校投檔分排位和考生最低排位,考生可確定報考高校的分數上線範圍。由於高等教育是通過專業教育來實現的,因此,考生要關注學校,更要關注專業。

  縱觀五年來廣東一本高校文理科錄取排位情況,處於排位前20名的高校,投檔分數差逐步拉大。而20名之後,投檔分數在一段段區間的高校中越來越近,即投檔每差一分就出現一所學校,甚至同一投檔分出現兩所甚至多所學校。

  為了能夠被自己心儀的學校和專業錄取,建議考生先利用高校排位來確定填報學校的範圍,再將這些學校上年的投檔分數線下降10分一20分來擴大選報範圍,以達到又進好學校又選強專業就讀的目的。

  門道十:利用好高校投檔分排位和考生最低排位

  縱觀五年來廣東一本高校文理科錄取排位情況,處於排位前20名的高校,投檔分數差逐步拉大。而20名之後,投檔分數在一段區間的高校中越來越近,即投檔每差一分就出現一所學校,甚至同一投檔分出現兩所甚至多所學校。

  以理科為例。回望2013年,假如某考生分數625分,在全省排6300名。2013年在這一排名線上相同投檔分數625分的是中山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除了2010年中山大學最低排在11428名外,2011、2012年在6000一6200名區間;而西安交通大學2010一2012年在3900一4700名區間。如果這位考生填報中山大學,錄取的可能性就較大***但被熱門專業錄取的可能性不大***。如果這位考生把自己分數降低10分,即按615分來考慮選報學校,則可選擇的學校一下子就增加到了13所,挑選自己心儀的熱門專業範圍也就隨之擴大。在此就這13所高校略作比較。

  再以理科為例,查閱2014年一年高校錄取排位表,校線差每10分一段中出現的學校則更多。

  如從43分下調到33分,其中就包括了15所高校;從25到15分,其中就包括了26所高校;從14到4分,其中就包括了29所高校。而在每10分一段的高校中,其理科、工科、醫科、文科***文科專業在理科內招生的學校及專業***及管理學等學科的學校各有所長,各有特點,選擇範圍極廣。因此,充分利用高校投檔分***校線差***排位和考生最低排位來選擇學校及其專業,是考生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