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頸椎病方法

  頸椎在結構上又相對比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護,易受外力直接打擊,尤其是下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性病變。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

  

  01、灸合谷穴

  【取穴方法】在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面板1.5~3釐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次灸10~20分鐘,一般每週灸3~4次。

  【功效】鎮靜安神,通絡活血,調氣鎮痛。

  02、灸後溪穴

  【取穴方法】握拳,在小指指頭彎曲處的外側,有一條明顯的橫紋,在此橫紋的盡頭,左右各一。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面板1.5~3釐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鐘,灸至面板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疏經利竅,寧神。

  頸椎病的病因及臨床

  1、風寒溼痺、經絡受阻型:由於風、寒、溼三種外邪侵襲機體,流注經絡,致氣血執行不暢而引起肢體、關節疼痛、痠麻、重著及屈伸不利等,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體徵。

  2、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久病體弱,肝血不足,腎精虧損,經脈失去濡養,以致肢體筋膜弛緩,手足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包括了椎動脈型、根型和脊髓型的大部分症狀。

  3、痰溼凝阻、經絡瘀滯型:由於痰溼凝阻引起的證候相當廣泛,上逆頭部多見眩暈,阻於四肢者多見四肢麻木,風痰可引起嘔吐、頭暈、突然跌倒、四肢麻木,寒痰可引起骨痺刺痛、四肢不舉、厥冷等,包括了椎動脈型、交感型頸椎病的許多症狀。

  4、外傷型:由於閃、挫所致的筋絡、筋膜、肌肉等軟組織受傷***包括急、慢性損傷***以及關節錯位造成的症狀,即所謂“骨錯縫、筋出槽”的症狀,出現肩、背、、肢體痛等以疼痛為主的表現。

  頸椎病患者怎麼睡比較好

  一、俯臥位

  由於身體趴著,頭部偏向一側,這顯然對頸部的平衡狀態及生理曲度極為不利,又影響呼吸。所以, 俯睡是不健康不科學的睡姿,必須糾正。

  二、側臥位

  1、右側臥位睡姿

  心臟位於左邊,確實給心臟的壓力較小,有利血液流通和胃中的食物消化,但是據說也容易造成胃反酸和面板下垂。

  2、左側臥位睡姿

  雖然有利於胃內容物排入下消化道,助於消化,但是,左側臥位壓迫心臟和胃部,很容易讓人睡眠不穩定。

  在選擇側臥位時,應經常改變側臥的左右方向。由於長期取一側臥位,會使脊柱受力失衡,而不利於頸椎病的治療和康復。

  所以,對於頸椎病的患者而言,側臥並不是最好的睡姿,那什麼樣的睡姿較有利於頸椎的健康?下面再來看看仰臥位。

  三、仰臥位

  仰睡是很多醫生推薦的睡姿,因為它能夠更好維持脊椎的自然弧度,適合有頸椎或脊椎病痛的人。仰臥位-般將頭頸部置於枕頭中間凹陷處,使枕頭的支點位於頸後正中處,並與頸背部的弧度相適應以保持頸椎的正常的生理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