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曾精選書法作品

  範曾先生是我國知名的書法大家,用筆得益於漢孔器碑和魏張黑女碑,行書結體受王羲之、文徵明、米芾、黃庭堅諸人影響,博採眾美,自成一家。他的書法作品是非常受到追捧的收藏品。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範曾人物簡介

  範曾,1938年7月5日生,江蘇南通人,字,十翼,別署:抱衝齋主。1955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 。1957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半年後轉入中國畫系,1962年畢業。1978年調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北京唐風美術館特約畫家。獲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人。

  1984年調天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任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中國人物畫,兼長詩文、書法 。多幅作品為中外美術機構收藏,並出版有《魯迅小說插圖集》、《範曾畫集》、《範曾吟草》、《範曾書畫集》、《範曾自述》等 。

  範曾的《靈道歌嘯圖》等藏於日本岡山範曾美術館,《八仙圖》等藏於中國美術館,《秋聲賦》等藏於美國伯明翰博物館。

  1979年他首訪日本,被日本譽為“近代中國十大畫家之一”。1982年獲日中文化交流功勞紀念杯。

  字形基礎的書法美

  作為文字,它要逐詞去記錄語言,形體所代表的物象只需要和詞對應,而繪畫中的物象是為了審美,目的的不同會導致二者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同時,語言要比繪畫複雜、精密得多,絕大多數詞義是無法通過繪畫來表達的,所以,文字形體有其自身的構成方式和組合規律。

  從商代甲骨刻辭和金文來看,文字要按照一定的語序記錄語言,必須做到簡潔明瞭,富於規律性,以實現其視覺語言符號的功能。就此而言,其排列組合必須協調一致,式樣必須滿足於整個文字體系的符號性要求,如此,它們的構形就不可能像繪畫那樣獨立自由。也就是說,當先氏們為字形擷取物象的時候,必須預為思考提煉,適當地進行整理改造,使跡化的物象進人一種協調規律的符號式書寫狀態。這種狀態是經過抽象概括之後的簡略式樣,即不完全的繪畫狀態。

  在象形字形體中,我們可以抽繹出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摹示物象的仿形線條。造字伊始,經過抽象概括之後的仿形線條保留了較強的傳神和象徵功能,結合詞義,向人們提示物象的本源;或是藉以喚起聯想,由思維作出跳躍性的追加,在意識的層面復原其最初的物象,從而和語言中的詞彙對應,以滿足識讀。這樣,仿形線條就必須保留一些足以引發聯想的繪畫特徵,同時還要具有書寫的簡潔,純粹意義L的符號是做不到這點的。隨後我們還可以確認,象形字形體只能是約略的“像”.是介於形象和抽象之間的象徵,而非繪畫14實狀態的“是”,也就是造字伊始就與繪畫有著本質區別的符號性。二是仿形線條的書寫力一法,即筆法。關於仿形線條的筆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首先,筆法要受到仿形的制約,要使摹示物象的線條能做到傳神的“像”,沒有相當程度之近於繪畫的技法是很難辦到的。當然,這是指造字之初的字形狀態而言,也是象形字形體很快就被改造的先天缺陷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