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遊記散文

  的創作特點根據表達方式和內容的不同,中國古代散文可以分為古代山水遊 記散文、古代記敘散文、古代議論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一:江渚遊

  日已過午,環於天宇之中,遊於碧空之下,不甚暖也。念室中無人,獨一人欣然起行,遊於江渚之上。雖只佘一閒人,亦欣欣然也。日光下澈,水波粼粼,影布石上。疾翔於江渚之上者,歸鳥也。心樂之,倚江沿石壁之上,下視江水,其水漂碧,洶湧若奔,有如萬馬齊喑。

  江畔青草如翠,一碧千里。草上有林,林間枝條縱橫,枝上有物,若隱若現,近其而望之,蓋桃也。桃有半開者,含苞欲放,嬌翠欲滴,若早春之晨露,深海之寶珠。微風拂過,枝上有花瓣者紛紛下落。而碧草之勢何哉?其形若長江之水滔滔不絕,跌蕩起伏。

  既而風止,草木皆定。伏江望之,水中似有游魚相樂,行於藻荇之間。碧空有云,倒映水中,游魚似玩樂於天際之間,與日月同行。

  二: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三: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lù***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