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提高老師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竊讀記》教學反思

  《竊讀記》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文章以小女孩的視角敘述,通過自悟式的獨白,寫出了作者兒時的讀書嗜好。兒時的林海音因為喜歡讀書而又無錢買書,只能輾轉於幾家書店竊讀。那尷尬而又驚險的滋味,讀來讓人感動而又心酸。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林海音竊讀的百般滋味,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是關鍵。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堅持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找出重點詞句,特別是能夠表達作者竊讀滋味的句子,並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踐,通過分析交流,去深入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種種形象、情感、意境,充分感受作者對讀書的熱愛——為了讀書,可以放棄同齡人快樂的遊戲;為了讀書,可以忍受書店老闆的白眼甚至蔑視的驅逐;為了讀書,想盡千方百計,藏於別人身邊,冒充別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機會;為了讀書,經常忍飢挨餓,飽受站立之苦……學生在課堂上能跟著老師的思維,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並受作者愛讀書的感染,也萌生了“多讀書,在書中尋找樂趣”的想法。

  但本節課,也存在諸多不足:

  1. 課堂上不夠重視讀,教室裡缺乏琅琅書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 踐”。因此,學習本文,首先要讓學生瀏覽文字,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然後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的或感情色彩濃厚的語句, 把握文章主旨。而朗讀,對於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把握人物的情感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教學中如能重視朗讀,重視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具體的朗讀指導,將幫助學生更深入體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寫作意圖。

  2. 本文在寫作方面突出的特點是作者善於通過自悟式的獨白及細緻入微的動作、心理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值得學生模仿借鑑。 教學中如能更好的關注這方面內容,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加以借鑑,將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 紮實基本功。這節課暴露了自己的一些問題:如課堂組織能力有待提高,語言表達還不夠清晰準確,書寫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等。這些都是我今後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梅花魂》教學反思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課文以梅花為線索,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本課的重點是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寫愛梅花,是因為梅花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徵,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愛梅花和愛祖國是統一的.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梅花魂》中的魂,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種"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本課是略讀課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使學生在下列幾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要讓學生弄清外祖父為什麼常常教"我"讀唐詩,宋詞,而且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之類的句子,就流下眼淚.

  二是要弄清外祖父愛梅花,送梅花圖和愛祖國之間的關係.

  本課語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以便更好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得不是很到位.我要是能通過欣賞梅花圖,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著外祖父的情感,定能深深地感動學生.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 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 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說些什麼?最後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視訊,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著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拓展文字,融入理解。

  在學生、教師、文字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說說心裡、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說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