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優秀記敘作文

  巧婦愁於無米之炊,就算是才華橫溢之人,即使滿腹經綸,如果沒有素材的積累,也無法寫出一篇優秀的記敘文,由此可見,素材的豐富是寫記敘文的前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18歲,一個花一般的年紀,青春的風時常吹過,帶著這年輕的氣息,漫溢了我們的生命。

  我們享受青春,愛上了青春。青春應是鮮活的,充滿激情的。我們的生命,需要一次次青春歲月的搏擊,才能真正成長。這樣的花樣年華,怎能過於膽怯,怎能不滿懷勇氣大膽去闖?

  青春拒絕膽怯!

  青春要迎接一次次的挑戰,我們擁抱著自己的理想,向前行進,或選擇考大學,或在自己的特長中找到未來的路,不同的人,不同的理想,一樣的青春。

  拒絕膽怯,我們就要更自信,挫折或許很多,但我們會握緊雙手;不平的路或許很長,但我們會更謹慎地邁出每一步;今天的天空或許陰霆,但我們相信明天的曙光。

  拒絕膽怯,就是在黑色六月來臨之時,對自己微笑著說:“你能行”;拒絕膽怯,就是緊緊把握每一個充滿挑戰的機會;拒絕膽怯,就是在18歲的生日歌唱響之際,學會去承擔一個成年人應有的責任;拒絕膽怯,就是在失敗的面前依然自信,依然擁有熱情。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明天就像巧克力,沒有誰知道下一口是什麼滋味。”是的,明天就像巧克力,或苦或甜,青春的明天是未知的巧克力,或青澀或快樂,我們要有品嚐下一口巧克力的勇氣,不論是苦得讓人流淚,還是甜得讓人感到幸福。

  青春拒絕膽怯,我們正青春,我們有勇氣迎接明天的陽光或暴風雨,有勇氣走或平坦或坎坷的路,有勇氣展望未來,有勇氣面對現實,不論它是什麼。或許,這樣的勇氣正是青春的魅力所在,正是這樣花樣年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

  在這個美麗的國家,有我們這樣一群正為夢想而搏擊打拼的人:我們拒絕膽怯,我們相信,我們堅強,我們擁有澆不滅的熱情、開天地的力量。我們要像阿姆斯特朗那樣創造登月的奇蹟,我們要像劉翔演繹火一般的自信;我們要像史鐵生勇敢地與命運之神搏鬥,我們要像司馬遷堅定自己的夢想永不放棄;我們要像雨後的彩虹,在湛藍的天空燦爛。

  青春拒絕膽怯,青春正在進行,我們的青春是火,點燃在現在和未來的交錯處,永不謝幕。

  篇2

  路的兩旁氤氳著乳白色的霧氣,前面是一條悠長悠長的古道,迷離神奇。

  我準備沿著這條充滿神祕的古道去找尋自己幸福的人生,一束極細的光芒從遙遠的天際透射過來,撫摸著那歷經悠悠歲月的古道刻痕,它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一串串腳印散落在歲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尋找那決定人一生的那一步,用心去發現一個刻滿幸福的出口。

  我漸行漸遠,我漸進漸遠……

  終於,我發現路在此時分成了兩個岔口,兩扇高大的門擺在面前,它們的上面鐫刻著“一步與一生”,蒼勁的字型中流淌著充滿理性的溪流。

  我開啟其中一扇門,發現上面雕刻著許許多多的小字,我仔細凝視,彷彿時光在這裡輪迴翻轉……

  “曾經的莊子從這裡走過,為了擺脫一個屈從權勢的社會,他推開了這扇門,然後決絕地跨了過去,做了一棵在夜裡獨自守望月亮的樹”。

  “曾經的五柳先生從這裡走過,為了摒棄官場的醜惡,他駕著破舊的馬車從這扇門駛過,然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曾經的東坡先生從這裡走過,為了遺忘痛苦的失意,他穿著粗衣淡定地走了過去,在荒涼的黃州‘倚杖聽江聲’,任憑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

  我品讀著這曾經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他們譜寫成一曲滄桑而美麗的歌謠。

  我又走到另外一個路口仰望另一扇門,它上面同樣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項羽面對劉邦的追兵從這裡逃走,憶起昔日的鴻門宴,不禁哀嘆‘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殘忍陰險的秦檜從這裡步入罪惡的深淵,殺岳飛,貶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讓世人唾棄的一生,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居心叵測的陳水扁從這裡走上了分裂國家的道路,嘴角邪惡的笑容乾枯了他醜惡的靈魂。”

  我不想再讀下去,撫摸眼前的這扇門,滄桑而厚重。歷史本沒錯!錯的是他們洞開了本不應該洞開的大門,跨出了他們本不應該跨出的一步!

  楓竹林飄蕩著幸福的歌謠,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門,它閃著幽藍幽藍的光,我毫不猶豫地走了進去,迎接我期待的黃金般的人生!

  篇3

  “凌晨四點起來,發現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這樣寫道,海棠本來便是日夜開放,為何凌晨四點起來便可以產生到別樣的美感呢?那便是因為白天裡海棠花徹底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埋著頭,或學習,或工作,那近在咫尺的美卻悄然溜遠。而當我們退一步,保留那與海棠花的距離,便會如川端康成一般領略到不一樣的美麗。

  距離為何產生美呢?大概是由於距離讓人可以巨集觀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離帶來了未知的神祕,引發了人們的美好幻想。

  在美國登月之前,中國早已流傳著嫦娥奔月等關於月亮的美麗的傳說。然而,當宇航員帶回來幾塊冰冷的石頭,發回幾幅月球“滿目瘡痍”的圖片,童話、傳說便不復存在了。從此,人們說起月亮,腦海中只會浮現出一個荒涼的大球,而不再有玉兔,廣寒宮與吳剛了。

  遠觀月亮,人們產生了美好的遐想;近觀月球,人們得到的卻只有幾塊冰冷的石頭。這便是距離的奇妙作用吧。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又如何去退出來去體會被忽略的美呢?

  人是不可能說突然集體移民月球,在月球遠望家園。然後去感受什麼不同的美麗。此處距離便是心靈的距離。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的心靈總被功名利祿緊緊裹住,以致無法體會身邊的美。所以我們要與功利保持距離。

  當我們不再為考試的分數而學習時,我們會發現書本中的知識是如此有趣;當我們放慢上班、上學的腳步時,你會發現街邊蒼翠的大樹多麼富有活力。生活中處處皆詩意。人們缺乏的便是適宜的距離。

  當我們的心靈得以解放,保持與外物的距離,我們會發現天空,是給了我翱翔的渴望的天空;大地,是承載著萬物的大地;海洋,是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的海洋。

  讓我們退一步,保持適宜的距離,身邊的美好就會紛紛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