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溼熱體質進行艾灸治療有明顯效果嗎

  艾灸作為我國很古老的人體穴位中醫療法,具有十分久遠的歷史價值,那溼熱體質可以用艾灸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溼熱體質是否可以艾灸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溼熱體質可以艾灸

  溼熱體質是指溼熱內蘊,表現為面垢油光、臉上多痘、身重睏倦等,治療方法以清熱利溼為主,而艾灸通過肺俞穴、足三裡等穴位調理溼熱在人體中的運轉,能達到對溼熱的治療效果。

  溼重的化溼為主,艾灸療法通過補充人體陽氣,來調理體質,是很好的方法。陽氣進入體內,會將溼邪和熱邪驅出體外。做艾灸時有人面板上會有水氣出現,這就是溼氣外排的表現。

  溼熱體質艾灸有什麼好處

  1、促進脾胃化溼

  脾胃功能受困,水溼得不到運化,只能積聚在體內各個組織器官中,艾灸相關穴位比如陰陵穴等,就可以達到健脾除溼的目的。

  2、去肺臟溼熱

  溼熱藏於肺臟,則表現為口臭、痤瘡,這一類可以艾灸相關穴位如肺俞穴,來清除經過肺臟的溼熱。

  溼熱體質艾灸哪裡

  1、肺俞穴

  溼熱體質偏溼熱內蘊,表現為痤瘡、口臭的可以選用肺俞穴。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臟,俞就是輸的意思。所以,肺俞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肺臟的溼熱水汽由此外輸膀胱經。

  肺俞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肺臟的溼熱水汽由此外輸膀胱經,按摩該處意在去肺臟溼熱。

  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對清肺經的溼熱療效顯著。操作時,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約揉15-30次,艾灸大概20分鐘左右,以面板潮紅為好。

  2、中脘、足三裡、陰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水溼,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溼。這三個穴位也都比較適合溼熱體質的人進行艾灸。

  中脘: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即為此穴。直刺0.5~1寸;可灸。

  足三裡: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此穴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溼,生髮胃氣。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本穴屬水,排滲脾溼。

  3、八髎穴

  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八髎穴有清熱利溼的作用,可每天艾灸1次,每次20分鐘,對於溼熱體質偏於溼熱下注的人比較適合。

  骶椎:人的骶椎位於對耳輪上下腳起始部隆起處至腎穴外上方這一段,由下而上依次為骶1至骶5。腰骶部則是指臀部上緣水平面的脊椎及以下的所有脊椎骨,包括五塊腰椎、一塊骶骨和尾骨,是脊柱正中,皮帶下部位。

  4、曲泉穴

  曲泉穴***合水穴*** ,為足厥陰肝經的合穴,在五輸穴中五行屬水。乃去溼要穴。可清利溼熱,重在通調下焦,另外還可調經止帶,適用於溼熱體質人艾灸。

  屈膝時,當膝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中。取屈膝位向膕窩方向直刺1~1.5寸,如覺針下有搏動感時,應停止刺入,以免損傷動脈。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20分鐘。

  艾灸後的注意事項

  因熱往往依附溼而存在,所以,艾灸同時還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飲食忌辛辣酒水等刺激性,熱毒性食物,宜清淡為主。

  另外,天氣潮溼悶熱,大家還要多注意身體保暖,儘量不要在潮溼的環境中長待,注意室內也要保持通風乾燥,而且下雨天淋雨了要儘快換上乾淨的衣物,以免發生感冒或者讓身體受涼。床上的被褥也要經常拿出去晒晒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