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是什麼意思

  周公,名曰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是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為武王伐紂做出貢獻。因其封地在周,封號為上公,因而又稱他為周公。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大部分人對“周公吐哺”熟知是從曹操的《短歌行》中瞭解的,其最後一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最後兩句成為這首詩的畫龍點睛之筆,強烈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心理,體現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希望天下賢士都可歸順於他的門下。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於《韓詩外傳》卷三,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句話的意思是,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在天下我的地位已經不低了;卻還要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髮,吃一次飯三次把飯吐出來,為的是起來接見賢士,生怕失去天下的賢士。周公對待賢士的態度如此之高,後被很多將相之才所效仿,成為對待賢士的最高準則。

  周公擁有極高的政治理想,在周武王去世後,害怕心懷叵測的人對年幼的成王不利,一心輔佐未成年的周成王,在成王成年後自動回到自己大臣的位置上。一生對周王朝忠心耿耿,即使後來召小人誣陷,也一心一意愛戴成王,為周王朝的穩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周公的生平簡介

  周公,姬姓,周武王的弟弟,也稱為叔旦。因為他的封地是周地,所以被稱為是周公。周公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輔佐武王滅紂,建立周朝,在武王死後又輔佐成王,並開始攝政。出使東征,平定叛亂,建立洛邑來作為東都。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周公生平事蹟。

  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文王還在世的時候,周公對他非常孝順、十分忠厚仁慈。等到武王繼位之後,周公常常輔佐武王處理相關的政務。姜太公和周公作為武王最為信任的兩個得力助手,但是因為周公是武王的兄弟,所以無論大小事情,武王都是跟周公進行商討。在周公和太公的輔佐下,武王最終滅掉了商朝,建立周朝。

  武王在滅掉商朝之後的兩年後就去世了,成王那時候還很小,於是周公代替成王處理國家政務,掌握國家大權。但是,有些諸侯對周公執政產生了質疑,管叔還在他的諸侯國中散佈謠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告訴眾臣,他代替執政,只是為了穩定周朝的大業。管叔、蔡叔勾結武庚在東部進行作亂,周公奉了成王的命令,出使東征。三年之後,周公順利平定了叛亂,誅殺管叔和武庚,將蔡叔流放到了邊遠的地區。

  周公平定叛亂之後,為了能夠使得周朝得到更好的鞏固,他建議將國都遷到洛邑,就是現在的洛陽。建成之後,周公便開始實行了封邦建國的計劃。他先後設了七十多個分封國,把武王的兄弟功臣都到各個封國去做諸侯,以此來捍衛周朝的屏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