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著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霍爾頓,在風雨中,他都繼續守望著他的麥田。我們讀了麥田裡的守望者,感受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書籍為理智和心理插上翅膀。”——高爾基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書中尋找一片羽翼,藉以飛翔高空。正如我借《麥田裡的守望者》探求青春的叛逆和矛盾一樣。

  “不管怎樣,我總忍不住在想,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個幾萬個小孩子,周圍沒有一個大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抓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亂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抓住。

  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這是出自《麥田裡的守望者》,來自少年霍爾頓的一句話,這是他的夢想。在這個敏感的少年內心,我究竟讀出了多少時代的無奈與感嘆?

  在霍爾頓身上有著許多我們這個時代少年的特性。所以他引起了我的共鳴,就如同懸崖上墜落的一顆石頭激起的浪花,那種澎湃、激動,繼而有淹沒在沉默、無奈地浪潮裡的感覺。他是個怎樣的少年呢?在我看來,他不羈、任性,他叛逆、反抗,他不斷逃課、打架、厭學來宣洩他的不滿。

  這的少年是如此地敏感,他總能周圍世界的骯髒——虛偽、欺騙、做作。正因為如此促使了這個少年的逃離,也許在眾人看來,這個少年的極端偏執多少是有點“病態”的。但這的確是這個時代少年的真實內心——敏感而矛盾。在他的世界裡,我發現了我們許多同齡人的心態。例如他的不滿與憤怒,反抗與逃避。頂撞家人、師長,一任性就摔門而出,與人相處矛盾重重,抑制不住內心的暴躁,動不動抱怨學校、社會、世界……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篇二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我的職務就是在那裡守望……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

  讀完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裡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髒的“阿克萊”、表裡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後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著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裡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為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著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汙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篇三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帶有自傳性質的一部小說。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因5門功課中的4門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但他又因種種因素而無法回家,於是在外漂泊流浪了兩個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隨而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保護在麥田裡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懸崖去,但最終,他在大病了一場之後不得不再回到學校繼續上課。大病也就意味著霍爾頓的大徹大悟,意味著一個人的生活最終要與現實接軌,意味著我們的叛逆是錯誤的。

  主人公身上充滿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課、吸菸、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徵,他厭惡學校,以及學校裡的老師、同學等一切的人和事,他總是希望逃離現實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卻又一次一次被現實打擊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著他,理想與現實之間是具有差距的。

  的確是這樣,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現實中無法得到卻又渴望得到的東西,現實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夠得到實現。小說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樸素,但對於他來說,依然是很難實現的。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還沒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說的最後,也許正因為作者認識到理想的不切實際,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學校。

  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爾頓有著一樣的叛逆,總想著脫離社會規則而按照自己一個人的意願去生活,小學作文,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存有差距,人本來就是群體動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完全獨立的一個人存在,更何況是還沒有自立能力的我們呢?但也不要否認理想的存在,正因為有正確的理想鼓勵我們,引導我們,我們才能夠不斷髮展、不斷進步。

  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承認現實是我們實現理想的基礎,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只有正確的把握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以現實為基礎,以理想為目標,腳踏實地,我們才能不斷前進,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