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唐詩宋詞鑑賞

  在中國文學中,唐詩宋詞能夠流傳下來並被人們所珍藏是因為它是古代文學智慧的結晶。那該怎麼鑑賞它們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涼州詞》

  年代: 唐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作品鑑賞

  涼州在今甘肅武威,唐時屬隴右道,音樂多雜有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諸國的胡音。唐隴右經略使郭知運在開元年間,把涼州曲譜進獻給玄宗後,迅即流行,頗有詩人依譜創作《涼州歌》、《涼州詞》者,以抒寫邊塞風情。這體現了唐人以毫不介懷的態度,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消化和創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國風範。葡萄自漢朝由西域傳入中原,但用來釀酒的風氣到唐朝還是以西域為盛。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用白玉精製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著胡地情調的馬背上琵琶彈奏來助興,幾個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襯,就把邊地軍營的開懷痛飲,渲染得華豔不俗,神采動人,而又淋漓盡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場上,你也莫要取笑啊——這既是微帶醉意的話,又是帶有沉痛、卻能放達的生命體驗的話。你看古來征戰有幾人生還呢?既然生命是從戰場上揀回來的,就不妨看得開一點,活得瀟灑一點,讓它在美酒、奇盃和胡樂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好了。面對茫茫沙場和胡風酒筵,此詩對戰爭與娛樂、生與死的體驗,也帶有幾分唐人的豪華感和豪放感。

  --楊義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盪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象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製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餚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採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裡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儘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 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這話對我們頗有啟發。為什麼“作悲傷語讀便淺”呢?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讓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吧: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麼,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麼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徵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篇2:《聲聲慢·尋尋覓覓》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鑑賞

  《聲聲慢 》又名《勝勝慢》,清照這首詞改押入聲韻,並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淒厲 。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不能列入婉約體。這首作法獨特的詞,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賦。

  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 ”,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悽悽慘慘慼戚 ”。僅此三句,定下一種愁慘而淒厲的基調。

  “乍暖還寒時候”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 ”,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 ”。所以,這首詞是寫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 ”。至於“時候”二字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 。“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曉”,通行本作“ 晚 ”。從全詞意境來看,應該是“曉”字。

  說“曉來風急 ”,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 ”。這句是說借酒無法消愁“雁過也”的“雁 ”,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 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這一句是虛寫,以寄寓作者的懷鄉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裡“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 。“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裡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深遠。

  “守著窗兒 ”句,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過之而無不及。這一句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兼用溫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直情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獨闢蹊徑。自庚信以來,詩人寫愁,多半極言其多。這裡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說還休 ”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

  這首詞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盡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寫盡了作者晚年的悽苦悲愁,是一首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篇3:《定***·自春來》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

  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

  無那。恨薄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

  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

  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閒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鑑賞

  這首詞以代言體的形式,為不幸的歌妓似訴內心的痛苦,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歌妓的深憐痛惜,這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是不為正統文人所認同的。相傳柳永曾去拜訪晏殊,晏殊就以這首詞中“針線閒拈伴伊坐”相戲,足見兩者藝術趣味之迥異。

  這首《定***》表現的是被情人拋棄者的一腔閨怨。詞從春來寫起;“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自從春天回來之後,他卻一直杳無音訊。因此 ,桃紅柳綠 ,盡變為傷心觸目之色,即“慘綠愁紅”;一顆芳心,整日價竟無處可以安放。“是事可可 ”意思是事事都平淡乏味 。儘管窗外已是紅日高照 、韶景如畫 ,可她卻只管懶壓繡被 、不思起床。

  “ 日上花梢 ,鶯穿柳帶”之美景反襯出“猶壓香衾臥”的慘愁。長久以來不事打扮、不加保養,相思的苦惱,已弄得她形容憔悴 ,“暖酥”面板為之消損,“膩雲 ”頭髮為之蓬鬆,可她卻絲毫不想稍作梳理,只是憤憤然地喃喃自語 :“ 無可奈何!恨薄情郎一去,音書無個。”接下來,詞人讓這位抒情女主人公站出來直抒胸臆:早知這樣,真應該當初就把他留在身旁。在我倆那間書房兼閨房的一室之中,他自鋪紙寫字 、念他的功課 ,我則手拈著針線,閒來陪他說話 ,這種樂趣該有多濃、多美 ,那就不會象現在這樣,一天天地把青春年少的光陰白白地虛度!詞的上闋重在以景襯情,描寫人物的外在表現。下闋則深入到理想情趣。主人公的理想就是讓心上人安安穩穩地吟詩誦書,自己在一旁溫存相伴,過一份靜謐、溫馨的正常人的生活 。然而現實卻是冷酸無情的 ,多少個被情郎拋棄的青年女子在無邊的苦海中虛度著大好的青春年華。柳永在這首詞中代她們發出了心中的呼聲:“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從思想上看,這首詞明顯帶有市民意識。市民階層是伴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一支新興力量。它較少封建思想的羈縻,也比較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壓迫。在“男女授授不親”的封建時代,它表現出一種新的思想面貌 ,反映在文人詞裡 ,就形成了《定*** 》中這位女性的聲口:“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閒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在她看來 ,青春年少,男恩女愛,才是人間最可寶貴的,至於什麼功名富貴 、仕途經濟 ,統統都是可有可無的。這裡所顯露出來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願望,在晏殊等正統士大夫文人看來,自然是“俗不可耐”和“離經叛道 ”的,但是其中卻顯露了某些新的時代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