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哪朝人

  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大家,因為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極高,所以被後世尊稱為“書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大家,出生在兩晉時期的名門望族,祖父是西晉的尚書郎,父親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援朝廷東渡的人之一。而且王家世代受文學薰陶,所以王羲之能夠在書法上在幼時就有接觸。

  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朝廷,是之前西晉總是南遷後所建的政權。原本的西晉都城洛陽覆滅,因為南遷的政權統治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江東,彼時稱為江左,所以相對於西晉稱為東晉。南下的東晉曾經嘗試過北伐,不過因為內部的相互撕扯不團結,所以北伐幾乎沒有什麼成果,除了篡位成功的劉裕有些建樹。

  公元383年,面臨南侵的大軍,東晉宰相謝安極力主戰。於是謝石謝玄統領的大軍經過艱苦的抵抗,終於在淝水一戰中取得大勝。也是從此一戰開始,南北形成了一種對峙的局面。門閥士族的東晉與北方的五胡同存,也被稱做東晉十六國。之後東晉的大將劉裕篡晉成功,建立了劉宋政權,中國也就此進入了跌宕的南北朝時代。

  王羲之之際的東晉還是剛剛建立,當時朝中勢力較大的還是王謝兩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出任東晉的丞相一職,位高權重。而王羲之後來又成了尚書令郗鑑的東床快婿,所以王氏一家可謂是權貴一時。加上王羲之後來因為書法名聲大噪,所以世人皆是羨慕。

  王羲之練字的故事

  王羲之從他年幼的時候就是十分喜愛書法,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專研,終於令他成為後人所仰慕的“書聖”。王羲之十二歲的時候,發現父親王曠手中有本《筆論》,於是偷來習讀。其父發現了,擔心會將家傳洩露出去,便將《筆論》拿了回來。然而醉心書法的王羲之跪在王曠身前,許他研讀,可見王羲之練書法之心的真切。

  王羲之練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飯的時間都會被利用來習字。王羲之經常是一邊走路,一邊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劃著,時間一久,連衣服都被他劃破了。更為出奇的是,王羲之在練字到忘我的境界時,經常會忘記吃飯一事。後來家人送來飯菜,王羲之會很自然的將饅頭蘸上墨水往嘴裡送,還覺得味道不錯,渾然不知他的嘴角已經全黑了。

  據說,王羲之這麼忘我的鑽研書法,還讓他成了旁人羨煞的“東床快婿”。王羲之的伯父王導與同朝的太傅稀鑑是好友,稀鑑就打算從王家弟子中挑選出一位作為自己那才貌雙全女兒的女婿。當稀鑑的管家來到王家看看王家弟子時,因為都想成為稀家女婿,所以他們個個顯得都有點緊張,只有東邊廂房的王羲之仍舊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忘我地思索著書法的事情。稀家管家將這事告訴了稀鑑,稀鑑認為這人就是那含而不露書法極好的王羲之,所以就將愛女嫁給了他。

  王羲之墨池的故事

  王羲之墨池是民間流傳著的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曾鞏仰慕王羲之的名號,就去看他,寫下了《墨池記》這篇文章,來闡明取得很高的成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要刻苦學習才能換來。

  說的是在臨川郡的東面,有個叫新城的地方,上面有一口低窪的水池,當時王羲之在這裡聯絡書法,整個池水都被他洗毛筆的墨水染黑了。

  王羲之不做官之後他遊覽各地,陶醉於祖國的山水風光中,王羲之晚年的時候,他的書法才漸入佳境,之所以有這麼偉大的成就,都是他刻苦練習的結果,並不是因為王羲之的天賦有多少高。

  後人想要模仿的都比不上王羲之,這應該是他們練習的程度沒有王羲之深吧,文章全篇的顯著特點就是以小見大,對於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作者並沒有花太多的筆法去形容,而是從王羲之取得成功的原因落手,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水平高。

  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天生的本領要是不去加強也會變得平凡,相反,那些用功刻苦的人,反而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取得成功。

  文章的主旨並沒有完結,作者進一步引申出,除了努力,道德上的修養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人被後人敬仰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就是因為他的為人處世,為官的時候讓百姓放心,這樣才會有人記得。

  所以道德修養的提升也是潛移默化的,只要平日裡多做善事,為他人考慮,那麼品德和名聲是可以慢慢積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