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風水學說是怎樣的

  堪輿,即風水。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詞;輿,“承輿”即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著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記》將堪輿家與五行家並行,本有仰觀天象,並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後世以之專稱看風水的人曰。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明代風水簡介

  明代是中國風水的鼎盛時期。一時間民間風水實踐和風水理論都有很大發展,各種風水書籍紛紛問世,其中有劉基的《堪輿漫興》、蔣平階的《水龍經》、《陽宅指南》、高濂的《相宅要說》、張道宗的《地理全書》、周景一的《山詳指迷》、目講僧師的《地理直指原真》等較為重要。

  明代風水派別很多,但仍以江西、福建兩派為主幹。江西派又稱形勢派,其理論主要闡述山川形勢和宅形格式,其特點在於重視宅與自然的關係。福建派又稱理法派,其為說多主於星卦,不過從明代風水書籍的內容來考察,不論是標榜江西派或是福建派,實際上都既講形法又講理法,只是各有側重而已。在運用中,兩派都以羅盤為基本工具用以確定方位,並根據羅盤上一圈圈數字與天文、地理名稱,開出種種風水處方來,所以羅盤也被尊為“羅經”。

  在明代,風水對建築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對基址選擇,幾乎所有的房屋、墓葬都根據風水理論來選定位置,村落選址也往往有風水師參與其間。對村落的選址原則可歸納為:背山面水、山龍昂秀、水龍環抱、明堂寬大、水口收藏等幾方面。所謂山龍、水龍就是指山脈與水系的形勢,明堂是指村基所在的空間,水口是指村頭、村尾水流出***。根據這些原則,山區村落多選擇枕山、環水、面屏的環境;平原地區以水為龍,村落往往採取背水、面街的佈局。城鎮選址原理與村落相同,只是要求環境容量相應增大。

  在明代風水中,“水口”是一個重要題目,多數風水書對此都有論述。但此時水口已專指村鎮水流出口處,由於村鎮道路***多設在此處,宗祠、亭閣、橋樑等也集中於此,因而形成為村鎮內最重要的關鍵地段,也是居民的公共活動中心。這種現象在皖南徽州地區最為典型。

  風水認為體量高大的建築物如塔、閣、殿等的設定能彌補地形的缺陷,使城市、村鎮所在的氣、勢都能得到改善而使一方之人化凶為吉。例如: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江西瑞州知府鄺潘認為瑞州人才眾多而登科第者少,原因是風水不佳。他親自踏勘地形後發現原來是府學的格局有問題:府學前面西有府城西城門聳立於旁,東側卻虛無一物,造成左右不平衡;府學後面又受到糧倉的擠壓,後地不寬巨集。於是下令遷走倉庫,在府學東側建造一座樓閣名為進賢樓。他和同僚們商議後認為府學正南無“具瞻”***對景***,不利文運昌盛,而且府學正對南郊的石鼓嶺,山形平禿,致使文士“多晦”,不能飛黃騰達,因而決定在嶺上建造一座十幾層高聳入雲的文峰塔。他還聽說瑞州有三公***太傅、太師、太保,明代最高官品***與狀元之廣讖,就下令把市河和錦河開挖聯通。這是一個為改善城市風水而大興土木的典型例項。類似的用文峰塔、文昌閣等建築來改變城市風水的做法幾乎到處都可看到,山西大同在府學前方城牆上建造的一座文峰塔就是其中一例。

  住宅是風水關注的重點之一。各派風水對住宅的選址、佈局、周圍環境等,都有一套指導原則和避凶就吉的方法。他們用羅盤格定住宅方位和屬性,進而推匯出平面佈置,大門方位以至每座房屋的高低、位置。大門在風水中被視為“氣”的出納口,是住宅“上接天氣,下收地氣”的關鍵部位,它的位置、方向與住戶的凶吉密切相關。山、水是自然中“氣”之所自出,是至吉至祥之物,所以大門應面向山峰或遠處山口***近處山口又謂之“煞氣”,不可相對***。也可迎水而立,但不可衝巷道或與鄰居大門相對。這些處理方式在功能上都有一定依據,而風水以凶吉觀來進行解釋,使之蒙上一層神祕色彩。為了減除“大門衝巷不吉”的心理負擔,風水師們常把“泰山石敢當”、“鎮山海”的石碑或鏡子等物放在大門對面,並賦予這些鎮物以神奇的辟邪功能。對於住宅周圍的道路則要求從“吉方”來,要曲折有致。總之,各種風水書都對住宅提出種種避凶趨吉的方案,內容十分龐雜,從周圍環境到宅內的廁所、水井的處理都與凶吉聯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