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餘闕傳閱讀答案

  餘闕是元朝末年官員,餘闕與北宋包拯、明代周璽,並稱“廬陽三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元史餘闕傳》閱讀材料

  餘闕,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喪父,授徒以養母,與吳澄弟子張恆遊,文學日進。元統元年,賜進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為政嚴明,宿吏皆憚之。俄召入,應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權貴,棄官歸。尋以修遼、金、宋三史召,復入翰林,為修撰。出為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會莫徭蠻反,右丞沙班當帥師,堅不往,無敢讓之者。闕曰:“右丞當往,受天子命為重臣,不思執弓矢討賊,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語固是,如芻餉不足何?”闕曰:“右丞第往,此不難致也。”闕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為都元帥府,治淮西,起闕副使、僉都元帥府事,分兵守安慶。於時南北音問隔絕,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卻之。乃集有司與諸將議屯田戰守計,環境築堡寨,選精甲外捍,而耕稼於中。明年,春夏大飢,人相食,乃捐俸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眾。民失業者數萬,鹹安集之。升副元帥。十五年夏,大雨,江漲,屯田禾半沒,城下水湧,有物吼聲如雷,闕祠以少牢,水輒縮。秋稼登,得糧三萬斛。俄升都元帥,守安慶。十月,賊薄城下。戊申,賊並軍攻東西二門,西門勢尤急,闕身當之,徒步提戈為士卒先。士卒號哭止之,揮戈愈力,斬首無算,而闕亦被十餘創。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闕知不可為,引刀自剄,墮清水塘中。闕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樓,自捐其梯曰:“寧俱死此,誓不從賊。”焚死者以千計。闕號令嚴信,與下同甘苦,然稍有違令,即斬以徇。當出戰,矢石亂下如雨,士以盾蔽闕,闕卻之曰:“汝輩亦有命,何蔽我為!”。稍暇即注《周易》帥諸生謁郡學會講立軍士門外以聽使知尊君親上之義有古良將風烈。卒時年五十六。***節選自《元史·列傳》,有刪改***

  《元史餘闕傳》閱讀題目

  4.對文中加點詞相關內容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3分***

  A.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例如貞觀、靖康、元統、至正、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後來泛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會時,牛、羊、豕***豬***三牲具備為太牢,只有羊、豕***豬***則為少牢。

  D.古代人們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5.下面對文中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稍暇/即注《周易》/帥諸生謁郡學會講/立軍士門外以聽/使知尊君親上之義/有古良將風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帥諸生謁郡學/會講立軍士門外/以聽使知尊君親/上之義有古良將風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帥諸生謁郡學會講/立軍士門外以聽/使知尊君親/上之義有古良將風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帥諸生謁郡學/會講立軍士門外/以聽使知尊君親上之義/有古良將風烈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餘闕正直敢言。莫徭蠻反叛之時,右丞沙班以糧草不足為藉口,不願征討叛軍,官員們都讓著他,只有餘闕敢站出來,直言右丞應當出征。

  B.餘闕體恤民情。百姓遭遇饑荒,甚至人吃人的時候,餘闕捐出俸祿賑濟災民;洪水淹沒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當年秋天取得豐收。

  C.餘闕與下屬同甘苦。在戰場上,餘闕不理會士兵們的阻止,身先士卒,殺敵無數;餘闕還拒絕士兵們用盾牌為自己遮擋落下的箭矢和壘石。

  D.餘闕政令嚴明。餘闕執政泗州時,即使是經驗閱歷豐富的官吏們都很怕他。餘闕治軍也很嚴明,如果有人違背軍令,他就會將其斬首示眾。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闕曰:“右丞第往,此不難致也。”闕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5分***

  ***2***城中民相率登城樓,自捐其梯曰:“寧俱死此,誓不從賊。”***5分***

  《元史餘闕傳》閱讀答案

  4.D.***“戊申就是至正十五年十月”錯誤。原文是“十月,賊薄城下。戊申,賊並軍攻東西二門”,根據上下文推斷,這裡的“戊申”應是用來紀日的。***

  5.A.***原文是“稍暇,即注《周易》,帥諸生謁郡學會講,立軍士門外以聽,使知尊君親上之義,有古良將風烈。”***

  6.A.***“官員們都讓著他”錯誤,原文“無敢讓之”的意思是“無人敢責備他”。***

  7.***1***餘闕說:“右丞只管放心地出征,糧草的事是不難達成的。”他下令催促糧餉,三日後全都齊備,沙班出師。

  ***5分。譯出大意給2分;“第”“致”“趣”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城中的百姓相繼登上城樓,然後自己撤掉了登樓的梯子,並說:“寧願全部死在這裡,也誓不投降敵人。”

  ***5分。譯出大意給2分;“相率”“捐”“死此”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