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通過“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生動地介紹了魚、牛、燕子尾巴的不同作用,特別是壁虎尾巴自我保護的功能和可以再生的特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小壁虎借尾巴》這篇童話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通過小壁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事,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處,瞭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本課生動有趣,語言優美,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適合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使學生在較輕鬆的課堂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一、學生讀通課文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在開始教學時,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後,女生齊讀,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了語感。

  二、學生表演課文

  表演是語文學習的實踐,更重要的目的在於積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讓學生按小組針對課文第三、四、五小節的內容進行演示排練。其間我深入小組,與組員共同探討。在這一個環節中,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並不急於表演交流,而是給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語句,把它們牢牢地記在腦子裡,在這基礎上,再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反饋給我看。這樣,不但起到了積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

  三、學生表達課文

  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減去了教材中重複的環節,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充套件閱讀,讓學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學中讓學生悟出課文是用童話的形式把知識寫出來的,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然後,我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課外閱讀——《尾巴的妙用》,通過填表格,書面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和各種作用;最後,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方式進行表達,在此基礎上我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願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

  四、學生交流課文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有充足的交流時間,圍繞課文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由於學生思維的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過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針對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斷的,還是自己掙斷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同學們通過讀文、演示,取得共識。這樣交流,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盡力創造出一種氛圍,使孩子們能自然而然地將情感釋放於朗讀中,使他們的感情在朗讀中得以淋漓盡致的宣洩。

  篇二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用童話的形式,通過小壁虎向小魚姐姐、黃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事,讓學生認識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各有用處,瞭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

  一、培養讀書方法。

  這篇課文有以下兩個明顯的特點:

  1、文章的3、4、5段是並列段式,並且以小壁虎和小魚、黃牛、燕子的對話展開。

  2、本文雖是一篇文質優美的童話,但也蘊涵著科普知識。針對上述特點,我採用了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由扶到放,授學生以漁。指導第三小節,用 "-""~~"等符號劃小壁虎和小魚的話,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演讀相結合,培養孩子們邊讀邊想象的閱讀能力,和感受語言文字美的感染力;然後由扶到放,讓學生自主學習第4、5小節。在自學的時候,也讓小朋友學著劃一劃,圈一圈,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在邊讀邊劃中逐步掌握了讀書的方法。

  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孩子們的組織能力畢竟有限,未能展開小組的自主學習,所以臨時改為老師領學。

  二、以讀為本,訓練語感。

  本課生動有趣,語言優美,具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適合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的閱讀訓練離不開理解,也離不開朗讀,兩者互為促進、補充。因此,教學一開始,讓學生質疑後,帶問題讀課文:1、小壁虎為什麼要借尾巴?2、向誰借尾巴?3、結果怎樣?達到初步感知課文的目標,隨著教學深入,採取不同的朗讀方法,以讀促思,以讀釋疑。如出示"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和"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教師扮演小壁虎分別說出這兩句話,叫學生扮演小魚。問:"小魚喜歡小壁虎的哪種說話方式,為什麼?"學生比較讀後,紛紛選擇第二句,覺得這句多了文明禮貌用語,說明小壁虎是個有禮貌的孩子,還可以看出壁虎想借尾巴的著急的心情。

  三、以演促讀 。

  表演是孩子們樂於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語文學習的實踐,更重要的目的在於積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師讓學生按小組針對課文第三、四、五小節的內容進行演示排練。其間教師不斷深入小組,與組員共同探討。在這一個環節中,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通過表演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去積累語句,內化語言,再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演反饋給教師看。這樣,不但培養了孩子們的語感和想象能力,也起到了積累語言的目的,以及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

  教學後,我發現在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課文的3、4、5自然段是並列結構,這時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第3段的教學中,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小壁虎遇見了誰?它有沒有借給小壁虎尾巴?為什麼?"這樣的問題來引學第三段。而接下來的4、5段因為有和第3段相同的形式,問題模式完全沒有重複的必要,因為答案一目瞭然,採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就可以了。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後的反思。就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值得我們在今後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研究。

  篇三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課上,我鼓勵學生多讀課文、多思考、多交流、不時請學生出來講故事,通過這次授課,我有了很深的體會:

  1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閱讀方法。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色彩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沒有讓學生去模仿老師的朗讀,而是讓他們自己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抒發。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課文的特點,分別採取了自由讀、領讀、齊讀、賽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形式,使學生一直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而不感到疲勞,同時,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而我自己也不斷變換角色:有時是他們的引路人,引導他們把讀請求語氣的方法講出來;有時是他們的學習夥伴,和他們一起體驗文中的情感;有時是他們的競爭對手,故意暴露出他們平時讀書時存在的問題,激勵他們讀流利,讀出感情;有時是他們的學生,引導學生把悟出的感情表達出來。

  2.表達是培養學生思維、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瞭解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時,這三段內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麼?說了什麼?它為什麼沒有借到尾巴?”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揣摩文章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法,為說話、寫作打下了結實的奠基,並留出時間空間進行擴充套件閱讀,展示學生和老師收集的資料,表達出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一個內容練習表達。教師創造各種表達的機會,激發學生表達的願望。這樣學生就會樂意表達,而且有內容可說,積累了語言表達方式。

  不足

  課的前半部分學生表現還好,可到後面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不在狀態,究其原因,我的設計沒有關注學生的已有認知,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雖然本著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備課,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只想著老師如何去教,沒有考慮學生。因為學生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課文內容基本懂了,“小壁虎爬到了哪兒?看到了什麼?說了什麼?它為什麼沒有借到尾巴?”這樣的問題沒有什麼思考價值。教學的重點就放在“讀”上,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練習讀,然後交流評議,讀中感悟小壁虎的有禮貌,著急,傷心;感悟語言表達方式。

  課上要少一些問題化的語言。課文的3、4、5自然段是並列結構,這時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第3段的教學中,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小壁虎遇見了誰?它有沒有借給小壁虎尾巴?為什麼?”這樣的問題來引學第三段。而接下來的4、5段因為有和第3段相同的形式,我們是否也採取相同的問題模式?不是不行,而是這種相同的形式欠缺新意,學生也學得這種簡單的問題無聊,完全沒有重複的必要,因為答案一目瞭然。

  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然後提升,訓練有一定的空間,要善於抓住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跳一跳,夠得到,學得有興趣。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學後的幾點想法。我要在今後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