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寫作的敘述與描寫指導

  從作文的寫作命題來分,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命題作文,一般是指出題者給出一個既定的題目,要求應試者根據這個給定題目進行寫作。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作文寫作指導:作文的敘述與描寫。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淺談作文寫作的敘述與描寫:

  寫文章須善於敘述。不論文章大小,在動筆之前,須先決定給人家的總印象是什麼。這就是說,一篇文章裡以什麼為主導,以便妥善安排。定好何者為主,何者為副,便不會東一句西一句,雜亂無章。比如以西山為題,即須先決定,是寫西山的地質,還是植物,或是專寫風景。寫地質即以地質為主導,寫植物即以植物為主導,在適當的地方,略道岩石或花木之美,但不使喧賓奪主。這樣,既能給人家以清晰的印象,又能顯出文筆,不至全篇乾巴巴的。這樣,也就容易安排資料和陳述的層次了。要不然,西山可寫的東西很多,從何落筆呢?

  若是寫風景,則與前面所說的相反,應以寫景為主,寫出詩情畫意,而不妨於適當的地方寫點實物,如岩石與植物,以免過於空洞。是的,寫實物,即以實物為主,而略加抒情的描寫,使文章生動空靈一些。寫詩情畫意呢,要略加實物,以期虛中有實。作文章有如繪畫,要先安排好,以什麼為主體,以什麼烘托,使它有實有虛,實而不板,虛而不空。敘述必先設計,而如何設計即看要給人家的主要印象是什麼。

  敘述一事一景,須知其全貌。心中無數,便寫不下去。知其全貌,便寫幾句之後即能總結一下,使人極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質。比如說我們敘述北京春天的大風,在寫了幾句如何刮法之後,便說出:北京的春風似乎不是把春天送來,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這個小的總結便容易使人記住,知道了北京的春風的特點。這樣的句子是知其全貌才能寫出來的。若無此種的結論式的句子,則說的很多,而不著邊際,使人厭煩。又比如:《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八個字,便是完整地畫出一幅畫來,有許多畫家以此為題去作畫。有了這八個字,我們便看到某一地方的全景,也正是因為作者對這一地方知其全貌。這才能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才能夠寫得簡練精采。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八個字,連小學生也認識。可是,它們又是那麼了不起的八個字。這是作者真認識了山川全貌的結果。我們在動筆之前,應當全盤想過,到底對我們所要寫的知道多少,提得出提不出一些帶總結性的句子來。若是知道的太少,心中無數,我們便敘述不好。敘述不是枝枝節節地隨便說,而是把事物的本質說出來,使人得到確實的知識。

  或問:敘述宜細,還是宜簡?細寫不算不對。但容易流於冗長。為矯此弊,細寫須要命得起,推得開。古人說,寫文章要精騖八極,心遊萬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作者觀察事物,無微不入,而後在敘述的時候,又善於調配,使小事大事都能聯絡到一處,一筆寫下狂風由沙漠而來,天昏地暗,一筆又寫到連屋中熬著的豆汁也當中翻著白浪,而鍋邊上浮動著一圈黑沫。大開大合,大起大落,便不至於冗細拖拉。這就是說,敘述不怕細緻,而怕不生動。在細緻處,要顯出才華。文筆如放風箏,要飛起來,不可爬伏在地上。要自己有想象,而且使讀者的想象也活躍起來。

  內容決定形式。但形式亦足左右內容。同一內容,用此形式去寫就得此效果,用另一形式去寫則效果即異。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敬悼郝壽臣老先生》短文。我所用的那點資料,和寫郝老先生生平事蹟的相同。可是,我是要寫一篇悼文,所以我就通過群眾的眼睛來看老先生的一生。這便親切。從群眾眼中看出他如何認真嚴肅地演劇,如何成名之後,還孜孜不息,排演新戲。這就寫出了他是人民的演員。因為是寫悼文,我就不必用寫生平事蹟所必用的某些資料,而選用了與群眾有關的那一些。這就加強了悼文的效果。形式不同,資料的選取與安排便也不同,而效果亦異。
 

  敘述與描寫本不易分開。現在我把它們分開,為了說著方便。下面談描寫。

  描寫也首先決定於要求什麼效果,是喜劇的,還是正面的?假若是要喜劇效果,就應放手描寫,誇張一些。比如介紹老張,頭一句就說老張的鼻子天下第一。若是正面描寫,就不該用此法。我們往往描寫的不生動,不明確,原因之一即由於事先沒有決定要什麼效果,所以選材不合適,安排欠妥當。描寫的方法是依效果而定。決定要喜劇效果,則利用誇張等手法,取得此效果。反之,要介紹一位正面人物或嚴肅的事體,則須取嚴肅的描寫方法。語言文字是要配合文章情調的,使人發笑或肅然起敬。

  在一篇小說中,有不少的人,不少的事。都要先想好:哪個人滑稽,哪個人嚴肅,哪件事可笑,哪件事可悲,而後依此決定,進行描寫。還要看主導是什麼,是喜劇,則少寫悲的;是悲劇,則少寫喜的。一篇作品中若有好幾個人,描寫他們的方法要各有不同,不要都先介紹履歷,而後模樣,而後衣冠。有的人可以先介紹模樣,有的人可以先介紹他正在作些什麼,把他的性格烘托出來——此法在劇本中更適用,在短篇小說中也常見,因為舞臺上的人物一出來已打扮停妥,用不著描寫,那麼叫他先作點什麼,便能顯露他的性格;短篇小說篇幅有限,不能詳細介紹衣冠相貌,那麼,就先叫他作點事情,順手兒簡單地描寫他的形象,有那麼幾句就差不多了。

  練習描寫人物,似應先用寫小說的辦法,音容衣帽與精神面貌可以雙管齊下,都寫下來。這麼練習了之後,要再學習戲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即用動作、語言,表現出人物的特點與性格來。這比寫小說中人物要難的多了。我們不妨這麼練習:先把人物的內心與外貌都詳細地寫出來,像寫小說那樣;而後,再寫一段對話,要憑著這段對話表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來,像寫劇本那樣。這麼練習,對寫小說與劇本都有益處。這也是知其全貌的辦法。我們先知道了這個人的一生,而後在描寫時,才能由小見大,用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表現出他的性格來。一個老實人,在劃火柴點菸而沒點燃的時節,便會說:“唉!真沒用,連根菸也點不著!”一個性情暴躁的人呢,就不是這樣,而也許高叫:“他媽的!”這樣,知其全貌,我們就能用三言五語寫出個人物來。

  寫景的方法很多,可以從古今的詩句散文中學習,描寫人物較難,故不多談寫景。

  描寫人物要注意他的四圍,把時間地點等跟人物合在一處。要有人,還有畫面。《水滸傳》中的林沖去沽酒,既有人物,又有雪景,非常出色。武松打虎也有景陽岡作背景。《紅樓夢》中的公子小姐們,連居住的地方,如瀟湘館等,都暗示出人物的性格。一切須為人物服務,使人物突出。

  一篇小說中有好多人物,要分別主賓,有的細寫,有的簡寫。雖然是簡寫,也要活生活現,這須用劇本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三言五語就描畫出個人物來。我們平時要經常仔細觀察人,且不斷地把他們記下來。

  在描寫時,不能不設喻。但設喻必須精到。不精到,不必設喻。要切忌泛泛的比喻。生活經驗不豐富,知識不廣博,不易寫出精采的比喻來。

  小學生作文寫作如何防止偏題?

  小朋友寫作文“文不對題”的情況雖然還有,但不是很多了,而小朋友寫作文寫偏了題的卻不少。

  例如有位小朋友寫了《辛苦的爸爸》,開頭說他爸爸在菜場裡賣菜,起早摸黑很辛苦,而怎麼辛苦卻沒有寫出具體的例子,接下卻寫爸爸如何關心他,舉了幾個例子。把寫“爸爸的辛苦”偏到了寫“爸爸對他的關心”。另一位小朋友也寫《辛苦的爸爸》,開頭寫了一些爸爸上班的辛苦,接著即寫爸爸怎麼喜歡跳舞、唱歌。有位小朋友寫了《爸爸愛吸菸》,他先寫了爸爸被沉重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接著寫自己在什麼報上看到吸菸的害處的文章,叫爸爸不要吸菸。他的作文中沒有寫出爸爸如何喜歡吸菸的具體情況。有一位小朋友寫了《爸爸戒菸》,他用四百多字寫了爸爸愛抽菸的情況,如每天至少抽一包,牙齒又黃又黑,講話時嘴裡發出一陣陣臭氣,夾煙的手指都黃了,回到家裡一坐下就抽菸,晚上睡覺前也抽菸,家裡常常是煙霧騰騰,等等。寫到最後了,才寫出醫生勸爸爸戒菸,而又沒有寫怎麼戒菸。他把“戒菸”寫成“愛抽菸”了。有位小朋友寫了《爸爸愛搓麻將》,開頭寫了一些爸爸愛搓麻將的事,接下卻去寫爸爸如何喜歡喝酒。這些小朋友的作文都寫偏了題,從題目來看,作文的中心本來是寫甲事的,他們卻由甲事偏向了乙事,這是一種比較多的偏題現象。

  還有,有的小朋友的作文,從題目來看,應該是寫“他”的,他是寫到當中卻變成寫“我”了。例如有位小朋友寫了《愛下棋爸爸》,開頭只是粗略地寫了爸爸有空就坐下走象棋的情況。接著就寫爸爸如何教我走象棋,我與爸爸如何“對殺”,我怎麼樣動腦筋走贏了爸爸。把中心是“爸爸愛象棋”移到“我愛象棋”了。又如有位小朋友寫了《爸爸很辛苦》,說爸爸大清早騎車去上班,旁晚才回來,工作很辛苦。可是接下來,卻寫爸爸如何帶他去江心嶼遊覽,自己在江心嶼玩得怎樣快樂。他把寫“爸爸辛苦”轉成寫“自己快樂”了。還有一位小朋友寫了《愛花鳥的爸爸》,他寫爸爸買來玉蘭栽在院子裡,還買來畫眉鳥,籠子掛在屋簷下。接著就寫自己早晨如何去聞玉蘭花的香,如何去聽畫眉鳥的叫,說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做廣播操什麼的。他把“爸爸愛花鳥”偏到寫“自己賞花鳥”了。

  小朋友們為什麼把作文寫偏了題呢?一個原因是態度不大認真,他們看到一個題目,沒有仔細想一想,這篇作文的中心該是寫什麼。提起筆來就隨便寫去,寫到哪兒算哪兒。作文寫好後,也沒有仔細地讀一讀,沒有查一查自己寫的作文中心是否明確,所寫的事例是否都是圍繞中心寫的。

  另一個原因是,有的小朋友還不會審題,看到一個題目,自己無法明確地定出一箇中心,所心只好把自己想到的都寫進去。還有一個原因是,有的小朋友不去選取自己生活中的題材,而喜去搬用“作文選”中的材料,就把自己看過的“作文選”中的片段來一個拼湊,就認為能拼成一篇作文了,他不管是否與題目的中心扣得緊不緊。

  解決寫偏了題的方法當然很多。如首先要認真審題:也可以立個提綱,落筆不可隨便,寫好後,認真讀它幾遍等等。我提一個方法是“矯枉過正。”偏了題,就是把中心寫“彎曲”了。為了糾正這個偏失,可以來個超過了原來“正”的限度。比如,這篇作文中心是寫甲事的,有時帶點乙事也是可以的;本來這篇作文中心是寫“他”的,有時帶到一些“我”也是可以的。但為了防止出“偏差”,我們就來個下定決心:中心若寫甲事的,就專寫甲事,決不帶一點乙事;若中心是寫“他”的,就專門寫“他”,有關“我”的事就一點不帶進去。例如寫爸爸,就專寫爸爸怎麼樣,就不寫爸爸對我怎樣,也不寫爸爸與我之間的種種事情。猶如電視臺記者外出拍新聞那樣,只拍眼前的人與事,記者自己是扛攝像機的,只能拍別人,而不能把自己拍進去的。小朋友若能用這種單純寫“客體”寫“客像”的辦法訓練一段時間,是可以把寫偏了題的毛病糾正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