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太極拳練習的教學教程

  太極拳的好處是能夠達到周身放鬆,這樣才能達到健康養生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心意太極拳的教學。歡迎閱讀!

  心意太極拳的教學

  ***1***練拳似休息

  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慢,因此,在練習時如同休息一般,練習太極拳不會像做劇烈運動一樣覺得很累。

  練拳練功要求心神安靜專一,全身內外周身協調。練拳的過程就是靜養休息的過程,全身內外不得緊張,處處筋肉放鬆,做到心靜神安。太極拳具有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愉悅心情、鬆馳神經的功能。

  是一種調養身心的養生運動,而不是疲勞身心的體力勞動,應當是越練越舒服。當您疲倦乏力、情緒緊張、心神不寧或火氣上升時,練一練太極拳就可消除不良感覺,舒胸開懷,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練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萬物順序自然的法則又符合養生之道,也是一種脫規矩而合規矩的練法。練拳時,全身內外,上下、左右、四肢全體、大腦思想全部放鬆鬆開。

  鬆則氣通無阻力,心不外想,神不外遊,目不外視***也可兩眼微閉,耳不外聽,忘卻鼻息,隨意漫行,無拘無束,只在意不在形。所以練拳練功是一種養精、氣、神的狀態,通過練功達到神經細胞的休養,從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2***練拳似站樁

  練拳和練功,無極和太極都要形成站樁。太極拳是內家拳,尤其注重樁功的修煉,不僅有專門的樁功修煉法,如無極樁、混元樁、採氣樁、虛實樁、八法樁等,而且將樁功而且將樁功修煉法融進練拳之中。

  達到練拳就是練樁功,練樁功就是練拳,即拳功合一。樁功分定步樁和活步樁兩大類,定步樁又稱靜樁功,活步樁又稱動樁功,無極樁是定樁功,練拳是活步樁,拳架套路是各種活步樁的組合。所以太極拳又可稱之為太極樁功。

  因此行拳走架時要用樁功思想、樁功的方法來修煉。式式是樁、處處是樁,靜是定樁、動是活樁,轉換是虛實樁,進、退、顧、盼、定都是樁。進而推手修煉也是樁,以靜待動是定樁,順勢化發是活樁,能如此,則事半功倍也。

  另外,通過站樁來達到濁氣下降、清氣上升的目的。濁氣下降是吐故,清氣上升是納新,通過吐故納新來調養人體的機能,從而培植元氣,得以精氣神的轉化。也達到氣沉丹田身重如山、丹田氣上領身輕如羽的境界。

  ***3***練拳似天、地、人合一

  太極者天地陰陽也。練拳練功時,思想、神氣要有與天地相連、日月同大的氣質形象,修煉太極是使天、地、人三才合一的過程。天、地、人三才生長萬物創造世界。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土;人有三寶精、氣、神。

  修煉太極,不僅要修煉拳術之小道,還要修煉太極之大道,用大道思想來修煉人體自身陰陽,不斷完善自我,超脫自我,昇華到與天地同在。修煉時要將自身的小太極融於天地大太極,逐漸達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

  站立如頂天立地,好象頭頂於天而足踏於地,上天、下地、人居於其間,上、中、下一氣貫通,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與天地宇宙相連,小者無形無相。拳至妙處無拳、無意、無形、無象,一片神形。

  ***4***練拳練功似畫圖

  太極圖是天地宇宙之本象,有陰陽之分,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示意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互為其根,處處皆為弧線運動,萬物運動皆依此理,太極拳也不外乎此理。

  拳術套路中貫穿著各種螺旋纏絲和環形開合的動作,其實就是不同方向、不同方位運動的太極圖。一動一靜無不符合陰陽太極圖之法象,一開一合無不都是纏絲混元圈。

  時而畫螺旋開合太極圖,時而畫立圓太極圖,時而正畫,時而斜畫,處處似畫美麗的太極圖。畫圖時必須意氣結合,使太極圖象與意氣運動結合起來,同時憑著肢體描繪的感覺再去練氣,進而使意、氣、體三者緊密結合。

  逐漸進入不知有我、惟有太極圖的境界。太極的技擊木是通過圓形運動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人體也是通過圓形運動氣通經絡,打通周天。古人云:拳之妙處為一動一太極,即此意也。

  各種的弧形運動圓活舒展,中正不偏,虛實互換,剛柔剛濟,連綿環繞,形成美麗的太極圖象。古人云:亂環法術應求精,上下相隨妙無窮,引彼深入亂環內,四兩可撥千斤動。則更能說明旋轉纏絲的奧祕功效。

  ***5***練拳練功似行氣

  人體的氣血流動要通過合理的鍛練、調整,達到氣血流行最佳狀態。太極拳理是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達到意到氣到、氣到力自然到的內家修煉法則。練意不練氣,練氣不練力,練力則斷,練氣則滯,練意則通,貴在精神。

  練拳講手、眼、身、法、步,精神意念足。所以說練拳是行氣,而不是運氣或憋氣,是意氣運動而不是力氣運動

  ***6***練拳練功似換氣

  練拳練功是加強周身氣血開合,增加新陳代謝的過程。特別是在河川、大山、森林中練習功法,使全身螺旋纏繞開合,使五臟六腑、周身內外筋骨、經絡皮肉等都做開合運動,隨著開而將病氣、濁氣、壞氣排出體外。

  隨著合將精靈之氣、氧氣吸收到體內各個器官,使身體永保健康。特別是在練功時,要有換氣思想,這樣練習收效更佳。不僅能防病抗疾,而且延緩衰老,還能有抗擊打能力。

  ***7***練拳似吐故納新

  吐納與換氣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吐納以呼吸為主,靠肺部呼吸。吸收大地精華,吸收樹林中的氧氣,撥出二氧化碳。通過呼吸加強五臟的功能,通過練功最後達到全身呼吸,由後天呼吸轉為先天呼吸。

  先天呼吸即為竅呼吸、汗毛孔呼吸,這樣吸入的氣質量就提高了。鼻呼吸是好的氣也吸,壞的氣也隨之而人。通過練拳練功要吐故納新。開合是由內外的開合,是意氣開合帶動了肢體的開合。開合就是吐納,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內氣與外氣的交換。

  首先是丹田的開合,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哼哈二氣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開一合,一吐一納。呼吸往來氣通周身,從而帶動了內氣的開合呼吸吐納。

  再進一步,周身內外,臟腑器官,經絡竅位,肌膚毛孔就都在開合呼吸,吐納換氣,一開俱開,一吸俱吸。練拳練功的人以氣為本,沒有氣生命就終止了,所以,吐故納新在練功中非常重要。

  ***8***練拳似游泳

  練太極拳好比是在空氣中游泳。通過練內功使內氣充瀛,氣流壓力增強,血液的迴圈流量隨之增大,所以在練拳時氣血隨著外形的動作協調一致,就會感覺到四肢百骸蕩然無存,不知我之為身,身之為我,惟有意氣在流動。

  此即真正做到了內外合一,周身一家,飄緲欲仙,似脫胎換骨一樣,處處虛靈。此時內氣似與空氣融合為一體,如同在空氣中游泳一般,進退沉浮,左右盤旋,忽上忽下,一片神行。修煉至此感覺是最佳狀態,是高階運動的享受。

  練意的基礎內涵

  太極拳是陰陽充滿辯證法的拳種,在練拳的不同的階段,用“意”的重點均有不同。但是,無論哪個修煉階段,也有共同的練意的內容。

  無論哪個階段,練習太極拳有一個貫徹始終的內容——放鬆,可以說放鬆是太極拳一輩子的任務。在任何時候練拳,心中始終都要有一個“鬆”字。

  鬆是產生太極拳內勁的前提條件,太極拳在行拳中放棄了肌肉的練習,全身上下處在放鬆狀態,就是要催僵化柔,把全身上下的分散的僵力,轉化為整體的柔勁。柔勁貼筋走骨,武術界有“寧可筋長一寸,也不肉厚三分”之說。

  柔勁來源於內勁,是在不斷的放鬆狀態下,日積月累,在鬆柔中產生的勁,正如同和麵一般,開始時候麵糰只是柔軟,但是和之日久,逐漸產生一種拉不斷的柔韌之感。

  內勁形成於以意行氣,輕輕運動,發於丹田,執行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於肌膚,貫注於四梢***兩手尖,兩足尖***;復歸于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勁;功夫越深,內勁的質量越高。

  拳諺說:“有心求柔,無意成剛”。剛勁是在日積月累的鬆柔基礎上,自然而然產生的,日久才有棉裡裹鐵,剛柔相濟。

  太極之鬆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全身放鬆是太極拳修煉的必然條件,不鬆下來,不成太極拳。鬆到什麼程度呢?鬆到全身通透,柔若無骨,鬆到全身似三尺輕紗掛在樹梢,鬆到兩臂如同掛在兩肩之上。全身上下不著一絲濁力,完全以氣運身,以神貫注,全憑意行。

  太極拳的鬆不是鬆懈,而是以內氣貫注的,神氣引領的一種鬆,所以必須有丹田的內氣和意念在裡面。每一動中必有丹田開合,要“時時留意在腰間”,以腰為主宰帶動,以意念引導內氣貫注到全身,直至各個稍節。

  太極拳練“意”除了始終要把“鬆”放在首位,還需要有技擊的意識。練拳時要“無敵似有敵”,真正遇到敵人才能“有敵似無敵”。

  太極拳“來去無空手”,是高層次的內家武術,是經過無數次的實戰經驗積累提煉而成,其核心靈魂就是技擊,每一個招式動作都是有其精深的攻防含義。

  在練拳的時候,始終要有一個假想敵,自己和自己搏鬥,把自己掌握的太極拳技擊技術,充分的發揮起來,以貫徹拳理。“拳練萬遍,其意自見”,說的就是在假想敵的情況下,逐步的領悟拳中的技擊奧義。

  行拳時要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同時每一動作都要逐勢逐動究其攻防實戰之意,發勁時心靜意專、沉著鬆淨,才能放得遠,“動短、勁長、意遠”,執行合度,不多動、妄動,無過之、無不及。

  在練“意”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三種傾向:著意、著想、執著。因為練意的訣竅在“輕”,而這三種傾向均是用意過重的表現。正確的做法應是:若有意、若無意,勿忘勿助。用意太過便為用力。

  至於意、力之間如何掌握,要多多體會。古人說:不可用心、不可無意,用心則著想,無意則頑空,有意無意為功夫,其中尺度還需要讀者自己領會。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被譽為“楊無敵”。他說,有三種人打不了:木頭人、鐵人、石頭人,餘著不在話下。為什麼他要這樣說呢,並不是他自大狂,不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古語,而是,普通人。

  凡是爭強好勝的人,都有雜念、妄念、好勝心,而這些人的意念往往不存,沒有力量,因此,用太極拳的有意若無意的意在氣、意囊括氣的功夫,可以戰勝之。這話的真意,其實還是太極拳的意念功夫,帶動氣,催動形體產生的作用。

  用意不用力的練習方法

  我以為用意不用力,是一種手段,是一種練拳方法,但絕非練拳目的。它只是為了習拳方法正確,身心放鬆下來,需要用力時能立即發出。正如彈簧,平時是鬆的,但一緊起來,力量很大。

  又如皮鞭,平時是鬆的,但甩起來卻威力無窮。為達此目的,要逐步做到用意不用力。方法如下:

  ***一***注意力要集中,靜下來

  練拳時無論動作簡單或複雜,要始終保持安靜狀態,精神貫注,既嚴肅又活潑,不要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否則很難做到用意不用力。

  ***二***放鬆,不用拙力

  初學太極拳,往往心情緊張,周身僵滯,所以須從舒鬆柔和入手。在身體自然活動或穩定情況下,使某些可能放鬆的肌肉和關節做到最大限度的放鬆。

  動作時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勁,除按要求用力外,其它部位肌肉儘量放鬆,使身體各個關節都舒展開,力求圓活。鬆,可以說是太極拳的專用名詞,它是無限度的,鬆應逐步與心、意、氣、神相聯絡。

  ***三***技巧

  對於太極拳來說,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太極名家、我的師公洪均生先生曾說:“學拳,特別是陳式拳,的確要用‘意’而不用拙力。但並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與巧相結合,不能偏廢”。

  “學太極拳應有合乎太極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揮肢體按太極拳套路的法來進行學習鍛鍊,掌握運用,而不用拙力。並且通過持久鍛鍊產生合理的巧與力來,這就是纏絲勁,或內勁”。

  平時學拳要求姿勢正確,就是使學拳、練拳、用拳的形式與時間、方向配合好。比如,採、挒、捋實際都是隨對方來勁向自身左右兩方引進落空的方法。只有把技巧練好,才能達到剛柔相濟,進而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