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的隨筆及教育教學心得隨筆

  教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在教育的星空中,作為教師是一顆凡星,雖不奪目,但卻璀璨;那麼關於關於教育的隨筆該怎樣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

  教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在教育的星空中,我是一顆凡星,雖不奪目,但卻璀璨;在教改的浪潮中,我是一朵浪花,雖不壯觀,但卻是浪尖上最有活力的一朵。在身為人師的這些日子裡,我學習著、實踐著;努力著、進取著;奉獻著、收穫著;留下了串串清晰、生動的足跡。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1990年我踏上三尺講臺的第一天起,這句話就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銘。

  作為一名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是我的職責。平時對自身的師德修養比較重視,努力以自己的行為、作風和品質去感染薰陶和影響學生;年青的我,以認真踏實不斷進取的精神對待自己的工作;以對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熱愛尊重和嚴格要求全體學生;以虛心好學的精神與組內老師團結協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學習課程新理念、在實踐中勇於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將“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人文教育”、“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等實踐滲透在日常教學中,以使自己的教學與時俱進,體現新課程的精神。在實踐中,不僅增強了對教育科學研究的興趣,還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教學水平,更嘗試著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收穫頗豐。不斷地將研究課,互觀課上的精華延伸運用於日常教學實踐,把仍在困惑著我們的許多問題,在認識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以“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為重點,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在知識傳授的同時,也不忘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只有親近學生,研究學生,才能展現自我,樹立威望。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善於接近孩子,體貼和關愛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和"愛"。因此多年來,我總是在工作中不斷思索,在思索中不斷提高自己工作的藝術性。雖然因為工作的繁忙有時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有時甚至忘記了微笑。但通過理論學習,反思與同伴互助,很快意識到自己應該怎樣做。所以在處理問題時多溶入了些寬容、理解,多講了些藝術性。我也終於發現,只有我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走近孩子,關心孩子,即便是批評,也會被他們所接受。孩子們只有真正接受了我這個他們所喜歡的老師,才會接受我。

  每接一個班我都很用心的去教,對待特殊的孩子,我的方法就是給他信心,喚醒他內心的渴望,這就等於給他自己體內安了發動機。而運轉發動機的“機油”就是我們給予孩子的讚譽和信任!

  反思自己十八年來工作的歷程,回顧前行中留下的串串足跡。我要感謝曾熱忱幫助過我的領導們;要感謝曾無私指導過我的老教師;也要感謝曾悉心教育過的小朋友。正是無數個他們的存在,才使我體驗到成長的喜悅、教師的快樂和人生的價值。

  【2】

  人人都說教學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說法。[]確實,做一個老師挺苦挺累的,做一個好教師就更苦更累了,但這是 我們選擇的職業,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有默默工作。

  自成為一名教師以來,己走過十年的風風雨雨,在這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苦也有甜,有累也有樂,有困也有豁。這些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教師真摯的愛是啟迪學生心靈的鑰匙。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熱愛,才能奉獻。我的教學宗旨是:愛而不溺,嚴而有格,耐心細緻,一視同仁。對“好學生”不“一俊遮百醜”;對後進生關心備至,增加感情投入,想法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加之因勢利導,使之逐步完善自我。

  對學生的要求嚴格:一是嚴而有格,就是說對學生的要求有標準,教育方法不出格;二是嚴中有愛,和學生相處從不借口嚴格要求,而對學生擺出一副冷麵孔,一派咄咄逼人的氣派。要知道,一份嚴格之水,要滲上九份感情之蜜,才能釀成教育的甘露!

  “後進生”也有閃光點,關鍵在於是否發現。學生的一個進步,一次好事,一次較好的作業······都是星星之火,教師及時的肯定、表揚、鼓勵,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對他們樹立自信心是有極大作用的。在課堂上,我總是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如果對了,我會高興地說:“你聰明”。即使回答不上,我也會給他一個激勵的目光。

  【3】

  人人都說教學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說法。確實,做一個老師挺苦挺累的,做一個好教師就更苦更累了,但這是 我們選擇的職業,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有默默工作。

  自成為一名教師以來,己走過十年的風風雨雨,在這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苦也有甜,有累也有樂,有困也有豁。這些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教師真摯的愛是啟迪學生心靈的鑰匙。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熱愛,才能奉獻。我的教學宗旨是:愛而不溺,嚴而有格,耐心細緻,一視同仁。對“好學生”不“一俊遮百醜”;對後進生關心備至,增加感情投入,想法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加之因勢利導,使之逐步完善自我。

  對學生的要求嚴格:一是嚴而有格,就是說對學生的要求有標準,教育方法不出格;二是嚴中有愛,和學生相處從不借口嚴格要求,而對學生擺出一副冷麵孔,一派咄咄逼人的氣派。要知道,一份嚴格之水,要滲上九份感情之蜜,才能釀成教育的甘露!

  “後進生”也有閃光點,關鍵在於是否發現。學生的一個進步,一次好事,一次較好的作業······都是星星之火,教師及時的肯定、表揚、鼓勵,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對他們樹立自信心是有極大作用的。在課堂上,我總是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如果對了,我會高興地說:“你聰明”。即使回答不上,我也會給他一個激勵的目光。

  俗話說:“說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教師要用美好的心靈去教育每一個學生。教師要求學生儀表端正,服裝整潔,教師就應該堅持上課前整理穿著;要求學生語言文明,教師在學生面前就不要講粗話;要求學生說普通話,教師課堂上儘量用生動、優美、簡潔、精練的語言去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意境”。這樣,不僅陶冶其情操,提高其覺悟,而且也能有效地培養其表達能力。

  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會創造一個奇蹟;老師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也許會扼殺一個人才。”老師習以為平常的行為,對學生終身的發展也許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做一名老師應該經常回顧自己以往的教育歷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個遺憾,刺傷了多少顆童心,遺忘了多少個不該遺忘的角落!

  對於一個優秀的教師而言,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豐富精彩的生活本身!教師的一生也許終不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應像山間的小溪,以樂觀的心態一路歡歌,奔向海洋。

  教育教學隨筆【4】

  看完視訊我陷入了思考之中,在學校的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教導學生,見到老師要有禮貌,學生剛開始還能做到,但是時間不長就沒有人願意這麼做了,時間再長了更是見到老師形同路人。反思我們自己的行為,當孩天真的眼神看著我們熱情的向我們問好時,得到的或是微微的點頭,或者是眼睛看著別的地方隨口應答,孩子們一臉掃興的與我們擦肩而過。孩子真誠打招呼熱情,被我們的冷漠所驅散的蕩然無存。也許不是孩子沒有禮貌而是我們的行為阻止了學生禮貌習慣的養成,這也引出了我們該如何的對待“師生平等”的真正含義。美國教育家多爾說:“教師在師生關係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我們班的一名同學感冒了到我辦公室我接水而我只是遞給她一隻杯子,隨口說道:“開水在那,你自己倒吧。”或者外加一句,“你小心點,別燙著。”雖然語氣也是溫和的,但從未想過自己幫她倒一杯,雙手遞給她。反過來,有時我問學生借支筆、借本書,學生哪次不是爭先恐後,高高興興地雙手奉上啊!難道這就叫師生平等嗎?——說真的,在沒看過看過視訊之前,我真的沒想到這些,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但,這不正是師生之間不平等的表現嗎? 有一次,在操場上選拔運動員,我順便去了上了一下學生廁所,在廁所裡面碰到了我班裡的一個學生,那個學生看到我來上廁所,居然很驚訝的說:“老師,您也來上廁所?”當時我真的哭笑不得。難道我是與眾不同的內褲外穿超人麼,居然可以不用上廁所。“我難道不需要上廁所麼?”我很是尷尬地問那個學生,那個學生撓撓頭說:“不是,老師我的意思是說,你是老師,你怎麼來學生廁所呢?”“老師和學生不都一樣麼?難道廁所還要分高低貴賤麼?”學生聽到我的話居然很是驚訝。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喊著要求師生平等,可是在實際操作中,老師始終把自己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對學生就是命令,指責又或者是其他。而學生也很自覺地認為在老師面前就要表現的低人一等似的,對老師“畢恭畢敬”,甚至是認為老師就應該是對自己頤指氣使才對。可是這樣的師生關係是很不健康的,學生對老師的恭敬不是因為受到老師的感化而發自內心的恭敬,而是迫於傳統輿論壓力才這樣做。而老師本身也是被這樣的傳統觀念架空在毫無實際意義的教師威嚴之上。

  其實,所有的師道尊嚴都是從我們行為的點點滴滴得來了,而不僅僅是與學生保持距離,給學生以神祕感而獲得的。師生平等,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多的是我們的日常行為的表現。

  教育教學隨筆【5】

  為了教好本門課程,我總是認真做好課後隨筆,下面從以下幾方面談幾點體會:

  1、記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教育教學隨筆,寫課後反思。例在《我在進步》一課,我開展了“調查自己成長曆程”的主題活動,課前學生採訪父母,收集兒時物品,回憶童年趣事。課上學生帶來了採訪父母的錄音,反映自己一步步長大的經歷,進而充分感悟到長大是一個豐富的過程。這節課的主題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學生非常愛上,樂於參與。於是,在課後隨筆中我這樣寫到:“思品課教師應重視改變課堂傳授知識的習慣,設計一些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動中悟理、動中導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再如,在《學會自我保護》這一課中,我嘗試了小品教學法,讓學生自演自無悟,學生興趣高漲,本堂課的成功,使我大受啟發,於是在課後隨筆中我這樣寫到:在老師的指導下,把書本知識,現實問題寓於滑稽的小品中,學生抽時間,擠時間去編、演,在演練中修改,充實內容。這個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與欣賞能力,也大家帶來了樂趣,真是忙中偷閒,不亦樂乎,也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快樂中體現合作精神,教學反思《教育教學隨筆,寫課後反思》。這樣做從眼前看,確實是浪費了一些時間與精力,但從長遠的角度、發展的方向去看,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的。但需要家長、社會、一些老師給予理解與支援。我願與大家一起探索品德與社會課的最佳途徑,把課改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學中。

  2、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例如在教學《孝親敬長》時,我沒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結果學生對本課感悟不是很深,於是課下我及時記錄了這一點:課上應該主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並不需要一味講大道理。這就強調了作為教師應該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這個重要性。我們必須實際走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去了解他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課前調查,無論是問卷還是調查採訪都應該在課前有所瞭解,課上才能有的放矢。

  3、記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例在在教學《學習別人的長處》這一課時,我明顯感到本班學生對別人的優點發現不夠,反而專揪同學缺點,所以本課我臨場發揮,由我扮演駱駝,一名學生扮演羊,同學們演老牛,上演了一幕《駱駝和羊》的童話劇,駱駝和羊的爭論使學生深刻領會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再如:在教學《課堂教學的規則》一課時,學生忙於回答問題,課堂紀律反而有些亂,我趁機讓學生們坐好,一分鐘後,讓生說原因,結果同學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課堂紀律一下好轉。於是,課後隨筆中,我這樣寫道:非常情況,非常處理,教師在課上應多些應激機智,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記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總之,寫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