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論文

  幼兒健康教育是以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為目標,為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的態度,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所實施的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如何注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幼兒健康教育是以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為目標,為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的態度,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所實施的教育。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除了注重對幼兒知識技能的培養和身體體質的鍛鍊,還應更加註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心理健康;幼兒心理教育

  二十一世紀,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進我們的社會、家庭和學校。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除了注重對幼兒知識技能的培養和身體體質的鍛鍊,還應更加註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髮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我們應該注意到,幼兒的心理健康在幼兒的成長中是相當重要的。那麼,幼兒教師怎樣做到對幼兒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師應該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

  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同等重要的問題,但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只重視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師普遍比較看重幼兒的知識技能的培養,這樣就忽略了幼兒的情緒、情感、態度、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對本班發展好的幼兒常常都給與更多的機會,而對班級中發展相對滯後的這部分幼兒關注卻不多,這樣就影響了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而忽視了與幼兒的交往和溝通。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師應該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重視幼兒健康教育是關鍵,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以保教結合為基本原則、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形式,與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1.給幼兒構建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對幼兒來說是很重要的,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環境。健康的心理環境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創造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多站在幼兒的角度上,真正的走進他們的世界。教師必須給予幼兒實踐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幼兒去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任務,給予他們充分表現自我的情感氛圍,尊重他們的意見,鼓勵他們的主動行為,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自身能力,從而提高自我評價水平。總之,教師要善於抓住每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增強自信心,創設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氛圍。

  2.給幼兒建立一個健康的集體氛圍

  現在的幼兒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它們之間缺乏交往,對集體生活也就非常的陌生,而且他們大多都有任性、依賴性強,唯我獨尊等等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得天獨厚的同伴群體,為幼兒創設相互接納、信任、尊重的集體生活的氛圍,有助於幼兒心理品質的形成。激發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願望,從而培養他們活潑開朗的性格。

  3.充分發揮遊戲的作用,培養幼兒的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質

  ***1***開展各樣遊戲,培養幼兒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在幼兒園裡,幼兒的遊戲是多種多樣的,遊戲除了滿足幼兒個人的心理需要外,還能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例如,情境性遊戲中“開超市”的遊戲:教師事先佈置一個正在營業的超市環境,並備有若干商品,請幼兒分別扮演顧客、售貨員等角色。那麼,幼兒在遊戲中無論扮演的什麼角色,從中學習到怎樣和人交往;又如,運動性遊戲:這類遊戲活動量較大,像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堆雪人、蹺蹺板、放風箏、玩風車、打電話等等,充分滿足幼兒好活動的特點,發展幼兒活潑開朗的個性。這樣,幼兒通過與同伴在遊戲中協商、分工、合作、謙讓等,鍛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進作用。

  ***2***在遊戲的趣味中感受遊戲規則的基本要求,培養幼兒意志品質。由於幼兒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自控能力較差,不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規則的能力也較差,針對這一共性特點,教師應選擇一些規則性較強的遊戲,將遊戲與規則融為一體,使幼兒在遊戲中將被動遵守規則轉變成為一種主動行為,目標最終在愉快中完成。例如在遊戲“小青蛙打呼嚕”的遊戲中,音樂開始的部分,“小青蛙”們都快樂的玩耍,當音樂進行到有“噹噹”的鐘表響時,“小青蛙”們立刻停下,倒在地上閉上眼睛假裝睡著了,嘴裡還要打呼嚕。在遊戲中,幼兒努力控制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在愉悅的氛圍中遵守遊戲規則,培養意志品質。

  ***3***通過遊戲真正走近幼兒的心。戲中,幼兒的表現各不相同,或是非常興奮、高興的手舞足蹈,或是情緒激昂,積極配合教師,或者比較害羞,在旁邊靜悄悄的看著別的幼兒活動,或者很膽小,不敢主動去參與遊戲……正是通過這些表現,幼兒的內心世界慢慢的表現出來,教師應該多觀察,深刻了解每一位幼兒的特點,做到真正走進幼兒的世界,真正瞭解幼兒的想法,真正走近幼兒的心。

  4.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對幼兒的干預幫助

  ***1***移情訓練:即讓自己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引導幼兒採納他人的觀點,使幼兒能夠更好的從他人角度出發,獲得情感共鳴,並逐步擺脫自我中心,從而增加親社會行為的舉動。

  ***2***角色扮演:即通過有意識的角色任務如:扮演“娃娃家”、“理髮店”、“醫院”的各種角色,培養幼兒幫助他人、與人交往的能力。當幼兒能夠明確自己的角色地位時,通過活動中的角色任務的遊戲,能夠幫助幼兒學習分享、合作、謙讓、互助等行為,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3***榜樣示範:即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後果,幼兒也能習得某種行為。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應該為其樹立切實可學的榜樣,而在幼兒自主的區域活動中這種榜樣的作用更具有影響力。

  ***4***模擬社群活動、社群生活開展區域活動:利用社群、家庭資源,培養幼兒親情、友情、關愛等親社會行為,以社群為平臺展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5.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辯別力差,對成人依賴性強,教育的作用體現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對幼兒的影響,也是幼兒生存環境直接作用於幼兒發展。如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使幼兒在園、在家受到同樣的教育,更使幼兒在良好環境中健康成長,需要發揮家庭、幼兒園教育合力,共築幼兒心理健康環境,以此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