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鍼灸治療痔瘡

  凡是直腸下段黏膜和肛管面板下的靜脈叢瘀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都稱為“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以久坐辦公的成人多見。如何解決這個困擾許多人的難題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鍼灸治療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臟腑本虛,兼久坐久立,負重遠行;或飲食失調,嗜食辛辣肥甘;或長期便祕、瀉痢;或勞倦、胎產等均可導致肛腸氣血不調,絡脈瘀滯,蘊生溼熱而成痔疾。

  【臨床表現】

  根據痔核的位置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生於齒線以上者為內痔;生於齒線以下者為外痔;內、外痔兼有者為混合痔。臨床以內痔為多。以便血、痔核脫出、疼痛、瘙癢為主症。

  肛門、直腸檢查能進一步確診,並可排除直腸癌、直腸息肉等。

  1.氣滯血瘀 肛內有腫物脫出,肛管緊縮,墜脹疼痛,甚或嵌頓,肛緣水腫,觸痛明顯,大便帶血,舌黯紅、苔白或黃,脈弦細澀。

  2.溼熱瘀滯 便血鮮紅,便時肛內有腫物脫出,可自行還納,肛門墜脹或灼熱疼痛,腹脹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3.脾虛氣陷 便時肛內有腫物脫出,不能自行還納,便血色淡,肛門下墜,少氣懶言,面色少華,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氣滯血瘀、溼熱瘀滯者行氣活血、清熱利溼,只針不灸,瀉法;脾虛氣陷者健脾益氣、昇陽舉陷,鍼灸並用,補法。

  處方:以督脈和足太陽經腧穴為主。

  長強 會陽 百會 承山 二白

  方義:長強屬督脈,會陽屬足太陽經,為近部取穴,可疏導肛門瘀滯之氣血;百會屬督脈,位於巔頂,功擅升舉下陷之氣,亦是下病上取之意;足太陽經別自尻下別人肛門,取足太陽之承山穴清瀉肛腸溼熱、消腫止痛、涼血止血;二白為經外奇穴,是古今治療痔瘡的經驗效穴***《玉龍歌》中曰:“痔痛之疾亦可憎,表裡急重最難禁,或痛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後尋”***。

  加減:氣滯血瘀加白環俞、膈俞疏通腸絡、化瘀比痛;溼熱瘀滯加三陰交、陰陵泉清熱利溼;脾虛氣陷加氣海、脾俞、足三裡補中益氣、昇陽固脫;肛門腫痛加秩邊、飛揚行氣止痛;便祕加大腸俞、上巨虛通調腑氣;便後出血加孔最、膈俞清熱止血。

  操作:長強沿尾骶骨內壁進針1~1.5寸,會陽常規會針刺,均要求針感擴散至肛門周圍;承山穴向上斜刺,使針感向上傳導;百會可用艾條溫和灸1O~15分鐘。

  2.其他療法

  ⑴ 三稜針:取齦交穴點刺出血。

  ⑵ 挑治:在胸7至腰骶椎旁開1~1.5寸範圍內尋找痔點***紅色丘疹,l個或數個不等***,用粗針逐一挑破,並擠出血或粘液。每週l 次。

  ⑶ 耳針:取直腸、肛門、神門、皮質下、脾、三焦。每次選3~5穴,毫針中度刺激。

  ⑷ 埋線:取一側關元俞、大腸俞、承山。埋人羊腸線:20~30天1次。

  【驗案舉例】

  王某,女,36歲。因產後長期便祕而患痔瘡8年,每因勞累或食辛辣即發作,痔核腫脹疼痛,偶有少量出血,肛門刺癢,坐臥不寧。查:6點、8點處有2枚分別為2cm×3.5cm、2cm×3cm大小的痔核,紅腫發硬,觸之痛甚。診斷為“外痔”。以鋒鉤針刺長強、腰俞、八髎、承山。2次後疼痛緩解,紅腫減輕;6次後腫痛消失。鞏固治療3次,1 年後隨訪未見覆發***金明月,鋒鉤針的臨床應用。鍼灸臨床雜誌 1995;11***9***: 36***。

  【文獻摘錄】

  1.《鍼灸資生經》:痔若未深,尾間骨下近穀道***肛門***灸,一穴七壯,大稱其驗。

  2.《鍼灸大成》:脫肛久痔,二白、百會、精宮、長強……五痔,承山、委中、飛揚、陽輔、復溜、俠溪、氣海、會陽、長強。

  3.《類經圖翼》:痔漏,命門、腎俞、長強***五痔便血最效,隨年壯灸之***、三陰交***痔血***、承山***久痔***。

  【按語】

  1.鍼灸對本病療效較好,可減輕痔瘡疼痛和出血等症狀。

  2.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可減少痔瘡的發生。

  3.平時多飲開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