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飲食上要注意什麼_麻風病如何預防

  麻風病是很需要關注的一種疾病,麻風病在飲食上又有什麼要注意的事項呢?麻風病飲食上要注意什麼這個問題由小編來為您解答!

  麻風病患者飲食上要注意的事情

  得了麻風病的患者,就醫期間應遵照醫囑,按時規則、足量的服藥治療。在治療期間,除了注意治療和護理外,合理的飲食也是很重要的。

  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應加強營養,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適當參加勞動,忌房事,並注意保持居室空氣新鮮和陽光充足。飲食能給大家的身體正常代謝提供足夠的養分,對麻風患者來說,健康的飲食會對患者的恢復也有很大的作用,生活中一定注意不要進食刺激性很強的食物,應該多攝入一些優質蛋白,保證營養,這樣才能有效對抗麻風。

  具體方案參考如下:

  飲食清淡,以素食為主。禁止喝酒,吸菸,接觸有毒物質,或對神經有損傷的藥物。

  儘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蔥、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避免吃油炸、油膩的食物。如油條、奶油、黃油、巧克力等,這些食物有助溼增熱的作用。

  麻風病的預防護理

  迄今尚無完全成熟的麻風菌苗。麻風感染後發病率低,潛伏期長,使菌苗效果的考核十分困難。現場曾試用死麻風菌苗加卡介苗***BCG***預防麻風,初步顯示可降低發病率。但各地區報道結果差異較大,難於評價其真正的預防價值。預計對麻風桿菌苗的研究,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加強流行區人群的宣傳教育,包括對麻風傳播知識、早期臨床表現,以及麻風是完全可以通過聯合化療治癒等方面的知識普及,對防止麻風流行極為重要。在家庭有密切接觸史的可疑麻風患者,尤其是16歲以下的兒童,應採取預防性服用氨苯碸。

  麻風病的症狀

  麻風症的症狀錯綜複雜,身體各個器官都可受累,特別是面板和周圍神經。麻風性面板損害多種多樣,且幹變萬化,可有斑疹、丘疹、結節、浸潤和萎縮等等,就其形態來講無特異性,但皮損區域性麻木和閉汗是其共同的、早期的和常見的特徵。

  麻風是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麻風桿菌是唯一能使人的周圍神經產生病變的微生物。人的肢端常暴露在外,與外界接觸廣泛,區域性體溫相對偏低,是麻風病好發的部位。麻風桿菌一旦入侵後,首先累及面板的感受器和感覺神經末梢,特別是專司溫覺的感覺器和神經纖維,其次是痛覺和觸覺,故麻風病人有相應部位面板的麻木,不知冷熱和痛癢的表現,這種情形不乏其人口汗腺也常因被麻風桿菌直接或間接破壞後發生排汗障礙,區域性閉汗面板呈現乾燥、粗糙。特別在夏季,人們汗流浹背,而從事多灰塵環境下勞動的病人,往往麻木部位纖塵不沾。顯而易見。麻木伴有閉汗常是促使患者就診的症狀之一。

  絕大多數人對麻風桿菌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體內吞噬細胞可就將其捕獲、殲滅而不發病。如機體免疫力低下,細菌在細胞內生存、繁殖,甚至“毒死”細胞後,即可向其入侵處的神經上端或其他神經與組織竄犯,使人體發生廣泛的損害,這就要靠藥物去抗擊了。

  周圍神經因炎症而腫大,相應部位面板麻木、閉汗是麻風病最早、最常見、最突出的表現。患者如未及早診治,會陸續發生形形色色的皮疹,同時,與感覺神經纖維相伴行的運動、營養神經也難倖免,以致出現肌肉癱瘓、萎縮、肢端潰瘍久治難愈。

  麻風病的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

  ①ELISA檢測患者血清PGI-1 IgM抗體,對於監測多菌性患者治療有價值,但少菌型患者抗體檢出率很低;

  ②人神經元抗體測定,對各型麻風的早期診斷有參考價值;③應用PGI-1單抗檢測患者病理切片中的特異性抗原,有可能成為新的特異性診斷方法。

  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發現特徵性的上皮樣細胞、朗漢斯細胞肉芽腫,或麻風細胞。

  疾病預後

  麻風已在全世界流行3000多年,曾因藥物療效差,漫長的痛苦病程,造成較多的畸殘,雖很少直接引起死亡,仍一直是人們懼怕的一種傳染病。隨著近代麻風的病原和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尤其是早期診斷和強有力的聯合化療的應用,已明顯改善了麻風病的預後。結核樣類麻風有明顯的自限性自愈傾向,對化療反應好,但神經損害可不恢復。患者如對聯合化療依從性好,可以有效中止和改善瘤型類麻風的程序,甚至達到臨床治癒的目的。隨著治癒病例的不斷增多,綜合防治措施的普及,通過持續的努力,有可能達到在世界範圍內消滅麻風的目標。

  看了麻風病飲食禁忌的人還看了:

1.世界麻風病日宣傳計劃

2.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相關宣傳資料

3.麻風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4.展望世界防治麻風病日

5.麻風病能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