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七月國旗下講話五篇



  【導語】 七月了,頑皮的雨滴最愛在雨傘上盡情的跳舞。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我的七月國旗下講話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七月國旗下講話】一

  有人說: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法律。的確,法律和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從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業的生產運營、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都離不開法律。從長遠和整體的角度來講,法律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毋庸置疑的益處,正如交通公益廣告中所說的那樣:“沒有紅燈的制約,便沒有綠燈的暢通。”

  法律首先應該被理解為是一個公約,一個關於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如何進行合作、如何解決糾紛、如何建立秩序的社會公約,是一個規定公民可以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的社會公約。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廢法行事,那麼,即使為了追求自身的目的,即使位高權重;也不能違反法律。

  許衡是我們古代著名的理學家。宗元之際,世道紛亂。許衡外出,因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恰有梨樹,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許衡不摘,有人問:“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說“世道這樣亂,管它是誰的梨呢?”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是守法的典範。有一次,總理去開會,在路上,司機違反了交通規則,交警批評司機卻耽誤了總理開會的時間。同車去的幹部想和交警交涉,總理嚴厲制止說:“這怎麼行?交通規則是政府頒佈的,政府總理應該帶頭遵守。總理不遵守,就是帶頭破壞制度”。直到交警放行,總理一行才離開,守法必先嚴於自律,這是一種行為操守,更是一種道德修養。

  在現實生活中,像成克傑、胡長清等腐敗分子無視黨紀國法,恣意踐踏法律,給整個社會造成極壞影響案例,在這裡我們暫且不說。就讓我們反思一下自己,每次過馬路,我們是否都走斑馬線?每次開車,我們能否做到不超速、不搶行?在我們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或不遵守交通法規彷彿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或許正是我國許多城市交通違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我們生活在法制國家,處處需有法,而作為一個普通的公民,我們則應讓法律在心間長駐。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社會 ;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你要知道:因為重要,所以學法;因為重要,所以守法;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江溪流以成大海,積壘方成巍峨”,所以,讓我們共同努力吧,讓守法成為我們自身的一種修養、一種品格,成為我們每個人的一種習慣。

  【我的七月國旗下講話】二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中學生,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程,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老師們傳授給我們的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在學習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讓自己在閱讀中享受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讀書,讓我們學會了在別人的故事裡領悟自己的生活,豐富有限的人生,無限擴大人生的寬度,生命因讀書而美麗!

  同學們也許會問,我們應該讀哪些書呢? 答案是各種用文字書寫的,富有思想性、藝術性、實用性的書籍。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有理想的人的畢生追求,多讀書,提高語言藝術,提高對文學藝術的欣賞能力,能夠幫助我們尋找寫作靈感,讓我們善於以特定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去享受生活。當然,我們讀書不可以漫無目的、無選擇的讀,要做到“擇真而讀,擇善而讀,擇美而讀,擇其不足而讀” 通過閱讀來彌補自己知識、個性、人生觀等方面的缺陷,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實現文字向實際生活的遷移,完成有字書向無字書的過渡,化閱讀吸收的精神營養為改造客觀世界的能量,從讀書中讀出人情的美麗,讀出感動的力量,讀出拓展的姿態,讀出心中奮發進取的烈焰。

  怎樣才能喜愛讀書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答案是發自內心的讀,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讀,循序漸進的讀,學會思考,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在我們正值青春,內心激情盪漾,需要勇往直前的時候,也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增加人生歷練。讀萬卷書學到的知識再多,也僅僅是書本知識,理論知識,可能還有不被理解,不能領會的地方,這就需要從書中走出去,親自看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這樣你才會真正懂得作者的寫作意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縱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很多是沿著這條路走過來的。我國西漢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寫好《史記》,他到過東海之濱,探過大禹的洞穴,蒐集了大量的資料,終於寫成了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史書。杜甫本也是這句名言的忠實實踐者。他20歲以前北遊齊趙,“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引起了多少人對“五嶽獨尊”的嚮往。他身歷戰亂之苦,才有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嘆,才有了《三吏》、《三別》這些流傳千古的優秀詩篇。近人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為了拯救苦難的祖國,不惜遠涉重洋,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梅園新村留下了他的足跡,萬隆會議似乎還回蕩著他鏗鏘的聲音,他為中國革命走過的道路,又何止萬里!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說過:“旅行就是生活。”1831年,安徒生開始了他第一次國外漫遊。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和簡單的行囊訪問了歐洲的所有國家,先後完成了《阿馬格島漫遊記》《幻想》《旅行剪影》等作品。朋友們,用不著多舉例,我想,“行萬里路”於我們的意義,已不言而喻。

  每天被桎梏在校園的我們,即使身被束縛,夢也應該遠行。所以,行萬里路前,讓我們現在精神的行囊裡放幾本書,讓腳步和心靈能夠行的更遠。要擁有“千里眼,順風耳”,通古今,通四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就應該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在讀書中追尋,去實現遠大理想,只有在讀書中才能做到博觀約取,格物致知,才能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讓校園每天都充溢著書香瀰漫的歡樂盛宴!

  書之聲悠遠,書之聲激昂,書之聲清脆,書之聲涵蓋了千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學們,還等什麼,讓我們走進書的海洋,暢飲“源頭活水”,充實思想,改變人生,對世界發出中國最強音吧!

  【我的七月國旗下講話】三

  孔子云:“巳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儒家中心思想——“仁”最好的體現。儒家弟子白圭卻向老師孟子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到遙遠的海邊,為什麼不就近引到鄰國去呢?這樣豈不是更省者”。孟子很堅定地給出了答案:“你錯了,你現在把鄰國作為洩洪的地方,將來鄰國洩洪的水只會倒流。”這就是“以鄰為壑”的典故。

  人生在世,雖然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這世上不只有你一個人。六十億個人有六十億不同的思想,倘若只按自己所喜好的思想去生活,如白圭一樣,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將視野放開,將頭抬起,將別人納入你的胸懷,學會去體貼他人,你所不願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令你快樂就與他人分享,這個世界便多了一份愛,一份理解,一份關愛,便少了一份爭執,一份悲傷,一份委屈。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便施於人”的現象並不少,食堂裡,因為不願落到最後一個,便想著法子去插隊,教室裡,同學們都不願上臺發方,便在底下你推我推地讓別人做替罪羔羊——人是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更有人打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幌子任由自己的自私慾望膨脹。然而,我們所排斥的東西別人會喜歡嗎?人是為自己而活的,但一個人如果僅為自己而脫離集體生存,一個人孤單的生又有何意義?不妨換種角度,食堂中,你前面有人插隊?你會作何感受?你想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去,別人卻將問題又轉向你?你又如何?

  《菜根潭》上有這樣一段話“天運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涼難除,人世之炎涼易除,而心之冰炭難去。去得心中之冰炭,則滿腔皆和氣,且隨地有春風矣!”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狀態,各有各的心路歷程,也各有各的價值觀念,這都是不能強求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說出了做人做事的真實意義,也正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缺少的東西。

  君子坦蕩蕩,便是用豁達的胸襟去活著,悲他人之所悲,樂他人之所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獲得更多人的賞識與認可,一個人的價值是由他人與社會評價得到的,唯有以“仁”服人,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昇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更應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品質傳承下去,同學們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建設一個和諧校園共同奮鬥!

  【我的七月國旗下講話】四

  中華悠悠五千年,“孝”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道德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百善孝為先”,古人把孝作為評價一個人品德是否高尚的第一條件。“不孝之人,不可與交”,這是古人給我們看人與交友的基本準則。“入則孝”,古人將孝作為進家的門檻。古往今來,不一樣的時代,不一樣的地域,都演繹著一個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

  但是,“孝”並不是像我們認為那麼淺顯,簡單,不是可以隨便把物質拿來搪塞,更不可以敷衍,真正意義上的孝敬父母要達到三種境界:一是養父母之身,就是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滿足父母的基本要求;二是怡父母之心,就是要在父母有心事、有煩惱的時候,開解父母,博父母歡心;三是行父母之志,我們應該牢記父母的教導,發揚父母的德業,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心願,只有做到了這三個方面,才算是理解了“孝”的含義。

  西漢黃香,幼年家貧,她的父親,白天外出砍柴,晚上很晚才能回家。冬天的夜晚異常寒冷。黃香就在父親回來之前鑽進又舊又薄的被子裡將被子暖熱,以免父親忍受寒冷。東晉王祥,幼年喪母,繼母對王祥十分刻薄,經常惡言相對。有一回,王祥的繼母病倒了,想吃鯉魚湯,可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沒有魚賣,王祥就走到江邊,臥在厚厚的冰面上,用體溫將冰融化。或許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蒼,兩條鯉魚跳出江面成全了王祥。黃香溫席的故事告訴我們,“孝”不一定是什麼感天動地的壯舉,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事。而王祥臥水求鯉則更令我們動容,面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態度惡劣的繼母,王祥所闡述的“孝”是多麼高尚的一種品質!

  隨著我們不斷長大,父母的臉龐被歲月無情的刮傷,滿頭烏絲已成白髮,他們已成一盞殘燭,卻仍在無私地溫暖著我們,而我們捫心自問,在心裡,為他們又騰出了多少空間?

  王祥臥冰求鯉,在物質上滿足了母親的願望;徐庶聽說母親被抓走,立即來到母親身邊為她解憂;花甲老人王守成揹著百歲母親觀光旅行,幫母親完成了餘生最後一個願望,這些都是我們盡孝的模範,可是現實中我們又做了多少?

  《弟子規》中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從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簡單的四句話,在古代史用來教育孩子的,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快成年的人來說,又能做到幾點?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還不是行孝的時候,待到以後飛黃騰達之時,再讓父母盡享榮華富貴。可是,“孝”是不能等待的,我們不能忘記時間的殘酷,不能忘記歲月的無情,不能忘記人生的短暫,不能忘記這世上還有一份我們永遠報答不完的恩情,我們更不能在“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流下悔恨的淚水。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發自內心的愛。願我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孝敬父母,以反哺之情回報父母。共勉之!

  【我的七月國旗下講話】五

  誠信是來自天宇間的光明,沒有它,世界將會陷入一片黑暗;誠信是通向未來的時間的齒輪,沒有它,社會將無法前進;誠信是寄給遠方和平的號角,沒有它,人類文明將只存在戰火紛爭。自古以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便不絕於耳,廣為流傳。可見,誠信是一種美德,誠信是金。

  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縱觀歷史長河,商鞅立木而信,獲得百姓信任,從而推行變法。當時正處於戰亂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有如此好事,結果沒人肯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兩。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了威信,變法得以推廣。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而信”的地方,卻曾發生過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為博取寵妃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訊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要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將士們匆匆趕到,當大家明白這是君王博妻一笑的騙局後,都憤然離去。五年後,敵人大舉攻國,幽王再次點燃烽火,而諸侯都沒有來—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勢強盛;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忘。可見,誠信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生存的必備條件。

  國守信則繁榮昌盛,民守信則安居樂業,誠信是金,無論你功勞大小,能力高低,只要你能講誠信,就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反之,“人無信不立”,現如今的社會,卻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和諧的音諧,毒大米,劣奶粉,殘害了多少人的生命;注水豬肉,用福爾馬林侵泡海鮮,摧毀了多少人對人性的憧憬。當然,這些不守誠信的黑心商家,因為觸碰了誠信的底線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們難道從一開始就不懂得誠信的重要性嗎?不,不是的。也許他們一開始只是抱著僥倖的心理去撒一些小謊,摻一些小假,但是很不幸,他們沒有抑制住野心與貪慾,最終落得一個身陷囹圄的下場。同學們,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是一樣的。同學約好時間地點去玩,結果卻爽約;考試時抱著僥倖的心理抄襲作弊;去圖書館借書到了期限卻沒有歸還。這些看起來也是生活中的常事,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的國家誠實守信受到嚴重衝擊,正是因為生活中的讓人覺得無關緊要的小事而起,最終導致誠信的大樓轟然倒塌。“千里之提,潰於蟻穴”,在你不以為然的時候,你已經離誠信越來越遠了。

  誠信無形,卻可以經天緯地;

  誠信無色,卻可以耀人眼目;

  誠信無味,卻可以蘊育芬芳。

  仰望星空,俯察內心,讓我們呼喚把誠信作為道德的律令,嚴於守己,誠實做人,誠信做事,共同營造一個美麗和諧的社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