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藝的歷史文化

  陶藝在我國曆史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關於你瞭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陶瓷的發展

  早在新時期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拉開了陶瓷發展史的序幕。一開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為容器或餐具。後來陶瓷製造逐漸脫離了實用主義,出現了只作為裝飾功用的產品。殷商初期,隨著燒製溫度的不斷提高,瓷器初具雛形。

  歷史上最先出現的瓷器是青瓷。與比陶相比,瓷器質地細膩緻密,堅固耐用,而且表面塗上了一層釉,防漏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算是進步。但在早期,經常出現露胎流釉的現象。這是由於在製坯時,瓷胎塗滿釉質。在燒製過程中釉質受熱熔化,變為液體,流到地面上,冷卻後又變回固態,把瓷器與地面粘連起來。當時這種現象十分普遍。遇到這樣的情況,師傅們只能用小榔頭敲擊瓷器底部,以把它同地面分開。這是個投鼠忌器的過程,力道的把握非常困難,勁小了,根本敲不下來;勁大了,又會使瓷器上產生裂紋,影響品質,甚至會把瓷器打碎,那前面的所做一切就前功盡棄了。後來有人發明了“半釉”法,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方法就是在制胎時只把釉質塗在器物的上半部分,並且稍微塗得厚一點。燒造時釉質受熱後向下流,流到器物最底下剛好流完,而不會滴到地面上,這樣冷卻後就不會和地面發生粘連,很容易的就可以拿起來了。

  東漢時,浙江的越窯的青瓷逐漸成熟起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直至魏晉南北朝,青瓷已經獨霸中國的瓷器市場。

  此時,白瓷在北方悄然興起,並在青瓷的強大統治下頑強地生根發芽。經過歲月的洗禮,唐朝時已經和青瓷分庭抗禮。兩者各領風騷,有“南青北白”之說。唐朝的彩陶藝術也有了很大發展,最大的成就是人們後來所熟知的“唐三彩”。唐三彩主要由黃、綠、白三色的釉彩塗於胎身,因此得名。其造型豐富多樣,有各種人物、動物、花鳥等,其中最出名的,要屬唐三彩的馬。

  隨著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中國瓷器市場格局重新洗牌。到了宋朝,瓷器產品打上了地方風格的烙印,形成一個個“瓷器割據”。總體上可概括為“五大名窯”,就是人們常說的官、哥、汝、定、鈞。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中國陶瓷到明清時期更加燦爛輝煌。瓷器不再單調乏味,而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有藍釉、祭紅釉、郎窯紅釉、豆紅釉、黃釉、孔雀綠釉、黑釉等,其中黑釉是用來描邊的。

  明代宣德的瓷器在落款上極為講究——真品上的落款中,“德”字右半部分“心”字之上的一橫是省略的,但是宣德爐除外。因為宣德爐是皇家使用的,所以不能殘缺。德化窯的產品質地極脆,製作小型瓷器尚可,大型器物則容易變形,但非常適合佛像,傳世的德化窯佛像價值很高。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但陶瓷製造卻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代,景德鎮依然穩居陶瓷生產的重要中心。清朝瓷器質量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最高。清朝的統治者非常關心陶瓷業的發展,曾多次頒佈特別御令,直接指導官窯的生產活動,對每一件瓷器的器形、樣式、尺寸、紋路等都有明確的批示。這個時期,普遍實行“官搭民燒”制度。所謂“官搭民燒”,就是朝廷把一些御用瓷器的製造工作外包給民窯。由專門的機構設計好瓷器的樣子,同時計算好所需銀兩的數目,一併交給民窯。民窯拿著銀兩去購買原料,按要求進行燒製。如果燒出來的瓷器不合規定,或者製作過程中出現事故,導致原料無法使用,損失必須由民窯自己掏錢承擔。無論返工多少次,朝廷絕不再播一兩銀子,根本不會去管民窯是賺還是賠。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自負盈虧。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許多學者都把官搭民燒歸為“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因為朝廷可以憑藉皇權,肆意壓低價格。但我認為這樣簡單的評價有失偏頗。實際上,當時參加“官搭民燒”的民窯中,真正賠錢的極少。原因有三:一是參加御用瓷器的燒製,有助於提高民窯的生產技術和效率,在提高瓷器質量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第二,因為是在和皇家做生意,窯廠的腰桿就硬了,這相當於做了廣告,是一種巨大的無形資產;第三,參加官搭民燒的窯廠同時也生產民用的瓷器,當然價格會比普通窯廠的產品要高,但是買的人卻不減反增。總之,因為燒御用瓷器所賠的錢可以通過種種途徑賺回來,還會有豐厚的盈餘。由此可見,“官搭民燒”促成了朝廷和民窯的雙贏,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制度,否則它不會延續百年。

  中國陶瓷的起源及歷史文化

  原始時代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製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複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佈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髮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型別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甕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餘力,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型別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於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誌性、裝飾性等效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徵,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誌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