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藝的歷史

  陶藝的歷史源遠流長。你對陶藝的歷史瞭解了多少呢?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的歷史

  從古到今,儘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鑑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

  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開始了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失敗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儘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製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製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

  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製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製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樸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

  商周時期的製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中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

  “六王畢,四海一“。秦漢時期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中國古代製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

  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使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中國傳統陶藝製作源遠流長,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仍盛而不衰,歷朝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時代風尚的不同,審美觀的變化,在陶藝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國內外許多學者、藝術家都非常重視對中國傳統陶藝的研究。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這門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於一身,凝聚著中華民族審美歷程的傳統陶藝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術造型及裝飾技法上,這不夠全面,研究中國傳統陶藝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立足於總結中國傳統陶藝及其製作工藝和裝飾工藝的優良傳統。“傳統”不屬於舊規範化的別稱,而是意味著一種工藝和藝術體系的特徵。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藝上併產生獨特的民族風格,這種民族風格以其特有的工藝技術和藝術形式,顯示它自已的風貌,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東方文化的典範。

  中國傳統陶藝所特具的東方藝術的情韻風格,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她仍紮根於人民之中,集中了無數陶藝前輩的智慧和創造力,經過歷史不斷的錘鍊,然後形成為優良傳統,它貫穿著民族性格,民族感情,體現了民族審美意識的共同特性,代表著民族的精神實質。中國的陶藝前輩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和形成了一套豐富的經驗,創造了多種的工藝技法。正是這一套制瓷的優良傳統,歷代相傳,不斷髮展,使得中國陶藝幾千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對世界文化起著深遠的影響。

  陶藝的發展伴隨著陶瓷的產生而發展,首先是滿足人類自身實用功能的需要,同時在實用的基礎上,通過造型裝飾和泥釉火焰又寄託著原始的樸素美,繼而發展為實用和欣賞兼備的民間藝術品。如今已脫離實用功能,從純精神的感情需要為出發點,開創了一條純藝術的道路。

  作為一種文化體系的藝術創造,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處於不可遏止的發展狀態之中。

  同樣,陶藝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時代特徵:宋代的秀麗,元代的渾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緻。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濃豔華滋,氣韻淋漓,豪放生動,成化青花則淡雅清新,優美細膩。翻開中國陶瓷發展史,在每一個朝代的任何一個階段,幾乎都有陶藝的新品種,新工藝和新風格出現。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寶貴的制瓷工藝,到了近代卻淡化甚至失傳。因此,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陶藝的製作工藝和裝飾工藝技法,並不純粹是一個技術理論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陶藝是否能永葆藝術青春,甚至關係到中國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藝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們猛然從“傳統”、“實用”、“日用”等字眼中驚醒重新打量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僅僅“實用”、“美觀”、“經濟”、“大方”的觀念便能涵蓋得了的。它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廣泛的參與到現代藝術運動中,成為藝術家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注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當然嚴格說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實踐者有關。20年來,老一輩陶藝家如韓美林、周國楨、祝大年、楊永善等在現代陶藝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而且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如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趨多樣。他們中大多數是高校教師,或受過高等教育中傳統陶瓷藝術的薰陶,因此,中國的陶藝在一開始便與學院有著不解情緣。

  然而單純的學院發展,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受到極大限制,而且在學術層次上也是狹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繼而是1995年的“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1998年5月在宜興舉辦了由羅小平等人策劃的規模更大、學術研討更具深度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同年秋在中國美術學院由劉正等人策劃的“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也與觀眾見面。1999年歲初在廣州美術館由左正堯策劃的“超越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家學術邀請展”更是頗具水平。這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性的展會,預示著中國的陶藝正在興起,其規模和範圍及影響正在向全社會拓展。

  現代陶藝燒製種類知識普及

  現代陶藝的燒製方法及燃料的不同可分為電窯燒、氣窯燒、柴窯燒、樂燒等。

  電窯燒

  電窯燒,是利用電能為燒製燃料。電窯體積從大到小可以採用 380V電壓及普通家用220V電壓,功率也會隨窯爐的大小改變,最小的的電窯只需要4千瓦、大的電窯功率高達上百千瓦。由於電窯燒製過程全部是在窯內充滿氧氣的情況下工作,所以我們把這種燒製也叫做氧化氣氛或者氧化焰***在陶瓷產品燒成時,火焰的性質會對產品的顏色和效能產生重大影響***。

  電窯由於操作簡單方便***就像使用一個大電飯煲***,是在陶藝創作者群體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窯爐。

  氣窯燒

  氣窯燒是利用天然氣或者液化氣***瓦斯***作為燒製燃料。體積和內空容積也和電窯一樣有大有小。由於氣窯在燒製到中高溫階段可以關閉氧氣閘門從而減少窯內的氧氣供給,由於氧氣供應不足,燃燒不充分,在陶瓷坯體或者釉料裡中產生了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從而使顏色產生與氧化焰不同的呈色效果***比如,含有氧化鐵的釉料如果在電窯氧化氣氛裡會較黃而在氣窯還原氣氛裡會呈現青綠色***

  氣窯的操作相對電窯更為複雜,但是燃料成本更低,所以陶瓷工廠基本採用氣最為窯爐燃料。

  柴燒

  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電窯或者氣窯發明之前的窯爐都是柴窯燒製,只不過古代的窯爐柴燒需要用桶狀匣缽罩住陶瓷坯體燒製避免瑕疵,而今天的現代陶藝正是利用柴裡的落灰故意使坯體沾染這種“瑕疵”。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一般木材需靜置約三至六個月以上***忌太潮溼***,以利燃燒,其種類有樟、龍眼、荔枝、蓮霧及廢棄木材等。僅以燃燒木材提供熱能,一般燒窯需三到五天,期間需不眠不休輪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總類、天候的狀況、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正不斷地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則使陶壞中的鐵形成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中國的制瓷史已經有數千年,歷代的傳承與發展也使人們對陶瓷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燒製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然而在現代制瓷、燒製技術極為成功的條件下,一種與傳統柴燒審美截然不同的現代陶藝創作“燒製觀”在盛行,現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當代柴燒很大程度上即體現在:柴燒燒製作品時不再使用罩住,意味著對燒成過程中所產生的“弊病”的認可。它的特點是使得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與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自然而無粉飾之氣,不會重複且很難預期它燒窯的成果。柴燒的陶藝作品與一般窯的差別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產生落灰經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不重複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它散發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燒陶藝家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柴燒來就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質,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柴燒陶的特質本來就不那樣精準,在預期效果外,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這也是柴燒迷人的部分。出窯前任何人都沒把握,總是有出乎意外的收穫。

  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覺火焰流竄在坯體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後的灰燼產生的落灰釉,整體呈現的是,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創作者更多的驚喜和藝術享受,這也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柴燒作品,創作者的執著精神甚於技巧的琢磨,因為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與土、窯與柴、火與自然等共鳴的大地交響曲中,浴火重生為生氣盎然的茶器了。

  樂燒

  樂燒的方法在我國的部分地區自古就有,主要是將中高溫燒製的陶瓷坯體***燃料以液化氣為主***不待冷卻就從窯爐內用火鉗夾出,迅速放入空鐵桶裡,倒入碎木屑等易燃物並蓋上蓋子,這時鐵桶裡氧氣量減少而產生還原效果。比如四川滎經的砂器就是採用的樂燒原理。

  樂燒因為其效果的獨特性與偶然性,使創作空間得到充分的發揮,普遍受到陶藝工作者的採用,其作法如下:

  1、先將成形完畢的坯體素燒至800℃,其坯土必須摻入10~20%的熟料或匣缽粉,使能承受急劇升降溫,而不至爆裂。***

  2、上釉方面:以淋釉、浸釉、噴釉或塗彩等方式皆可,施於素燒過的坯體,然後放入窯裡燒成。由於樂燒的特點都是刻意不將坯體燒至瓷化,以能進行薰燒而吸附碳素,因此其燒成溫度都較低,所以大都施以含鉛或硼的低溫釉。

  3、窯燒方面:一般都是自制的簡便樂燒窯,它是以厚約3公分的耐火棉,用粗鐵絲網固定住,捲成或折成窯壁,底座則是用耐火磚鋪迭而成,中間架以瓦斯噴火嘴。將坯體裝窯後,點小火烘燒,逐漸加大火勢,直到坯體通紅而表面的釉藥也呈現光澤,這表示溫度已經達到使釉藥熔融的程度***可稍微掀開窯蓋,靠目測得知***也就是說可以準備熄火出窯了。至於多少的溫度可以達到這個程度,則視釉藥調配所適合的溫度,一般都在700~800 ℃左右。

  4、出窯:事先準備一個鐵桶,內建碎報紙、木屑或是個人所偏好的有機物,如干樹葉等。出窯時最好由兩人從兩端將便窯提掀移開,此時即全部露出通紅坯體,事不宜遲,儘速用火鉗將坯體一個一個挾入鐵桶內,頓時,桶內報紙木屑被點燃,噴出熊熊大火,煞是過癮,像是浴火重生,令人期待著精采作品的誕生!

  5、冷卻與還原:火紅的坯體挾入桶內,裡頭的物質被點燃,待火舌大肆的竄升時,蓋上桶蓋,此時由於空氣被阻絕,火舌隨即消失,而被濃濃的白煙所取代,而呈悶燒的還原狀態。大約經過15~30分鐘的悶燒,再挾出丟入水中,以防再氧化。

  6、完成:出窯的作品在水中冷卻到不燙手的程度,即可取出,用布將表面所粘附碳屑及遊離的碳素刷除掉,再用水洗淨,完成!從坯體排窯點火到出窯冷卻可以拿在手上,所操作的時間 大約是二~三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