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佩玉的歷史介紹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玉乃是吉祥之飾物,玉是一種有靈氣的寶物,一塊上好的玉件能給人帶來好運,趨吉避凶,佩玉石可養生,身上佩玉可防疾病,佩玉則百邪不侵。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玉墜懸於胸前,一塊好玉溫和與體溫一致,發著淡淡白光,那樣的純潔,那樣的可人,“人養玉,玉養人”,玉惜有緣人,人憐有心玉,面對一塊溫潤細白的好玉,幻想著自己就是那淡淡白光,心中的鬱悶一點一點地被溫暖、撫平、復原。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玉能補氣,玉能辟邪,一個佩玉的人如果遇到不幸,玉會先碎,災禍也會減輕。這叫“玉碎人全”。

  基本介紹

  統治階級都有佩玉,佩有全佩***大佩,也稱雜佩***、組佩,及禮制以外的裝飾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瑀、衝牙等組合。其組合方式,宋以來有很多學者進行了考證和推測,由於佩制失傳已兩千餘年,至今仍難以定論,郭沫若先生考證了1件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出於洛陽金村,全長約42釐米的戰國金鍊舞女士玉佩,它以金鍊貫穿玉質舞女及璜、管、衝牙等組成佩飾。兩舞女短髮覆額、兩鬢有盛鬋,衣長曳地,博帶,各揚一袂於頭上作舞。衝牙為雙首龍形,佩末端懸龍形雙璜,此佩可掛於頸部垂於胸前。

  郭沫若先生認為:“古人制器偏重保守,而玉佩尤關於禮儀,舉凡奇風異俗必不易採入。此玉佩以蜺龍為衝牙雙璜,足徵其保守;而以長袖盛鬋之舞姬為雙珩之飾,尤足證此種習俗必已成為禮節而失其奇異者也。”***《金文叢考》“釋亢黃”***。戰國全佩在河南輝縣也出土過兩件,於玉瑗上懸掛左右兩個珩,左右珩下各掛一個璜,中央從瑗上直接懸掛一個衝牙,垂於珩和璜之間。以上出土的全佩,與《三禮圖》等書所畫全佩形制並不相符。1992年山西曲沃縣晉侯墓地出土的整套玉佩,與《三禮圖》所述差距更遠,說明儒家關於服裝禮制的論述,很多主觀成分。

  歷史記載

  《禮記·玉藻》講:“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人問子貢,人們為何重玉而輕石,是否玉少而石多?子貢去問孔子,孔子答道:“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guì音貴***,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許慎《說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sai音腮***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不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所以

  組佩

  組佩是將數件佩玉用彩組串聯懸掛於革帶上,春秋戰國時期佩是如何掛法,文獻記載也不具體,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陽長臺關2號戰國墓出土10件組佩彩繪俑,給我們提供了直接的形象資料。是組佩彩繪俑中的4件,其中1件高64釐米,身穿交領右衽直裾袍,寬袖,袖口呈胡狀,飾菱紋緣,腰懸穿珠,玉璜、玉璧、彩結、彩環組佩,後背腰束黃、紅相間的三角紋錦帶,衣襟內露鮮豔的內衣,氣度不凡。這組彩繪俑不過是執事人員身份,組佩形制簡單,通過它們可以想象佩掛琳琅的墓主人該是何等風光!湖北江陵紀南城武昌義地6號戰國楚墓出土彩繪偏衣木俑,在胸部以下左右各垂掛一組玉佩,於玉璜間有方形圓形玉相隔組合。屬於組佩之類。

  類別

  裝飾性玉佩包括生肖形玉佩,如人紋佩、龍紋佩、鳥紋佩、獸紋佩等,這類玉佩比商周時期細膩精美,逐漸演變為佩璜和系璧。更為精巧絕倫的則是鏤空活環套扣的玉佩,例如: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玉4節佩,長9.5釐米,寬7.2釐米,厚0.4釐米,系由3個透空的活環套扣連,可開可合;3個活環上飾有首尾相連的蛇紋,4節佩皆鏤空,飾有不同姿態的龍和兩頭龍,最上面1節有穿孔可系佩掛。

  同墓出土的玉多節佩,通長48.5釐米,最寬8.5釐米,全器可分解成5組,插榫接合後可成一器,接合後可展可合,共26節,均由活環套接。其中有4個活環套由金屬材料的接榫插接而成,可以拆卸。有8個環套是鏤空的,不能拆卸。通體飾有龍紋和勾連紋,精巧無比。這兩件玉佩均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1件玉4節環套佩,作群龍相蟠。1978年河北平山戰國中期中山國王陪葬墓出土三龍環形玉佩,徑***釐米,三龍透空雕鏤,作側身回顧狀,極為玲瓏活潑。由河北省文研所收藏。1977年安徽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出土兩件玉佩,1件為鏤空龍鳳合體形佩,高11.5釐米、長21.4釐米、厚0.9釐米,身軀作〓形迴轉,兩端一為龍頭,一為鳳首。

  身上飾有凸起的縠紋,腹部有穿系用的圓穿。另1件為青玉鏤空兩頭龍鳳紋佩,橫寬15.4釐米,高6.8釐米,厚O.3釐米,在臥弓形雙頭龍腹下空間,填飾柔美的雙鳳,粗細對照,更具韻味。這兩件玉佩現由安徽省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