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英雄人物事蹟觀後感

  英雄這一個名詞,承載這責任與當擔,而奮鬥在一線的你們都是那麼的偉大,英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3月7日下午,山東省援助湖北護理專業醫療隊護士長唐曉培***上圖。記者張遠晴攝***在武漢市東西湖方艙醫院揮手送別最後一批病人。隨著這家方艙醫院休艙,唐曉培和同事們開始原地休整待命。

  從2月初接到支援方艙醫院的命令起,39歲的唐曉培在東西湖方艙醫院整整工作了一個月。

  “每天都得繃著一根弦。”雖然唐曉培在急診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艙醫院的工作環境還是第一次碰到。“我們一個護士得照顧五六十個病人,測體溫、發餐食、發藥品,還得談心,6小時的工作時間裡就是不斷走,不斷說。”唐曉培說,“說實話,方艙醫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導,讓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剛住進來,情緒都不太穩定,她是護士長,很多病人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找她解決。唐曉培還記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點醫院治療,妻子在方艙醫院,孩子在社群隔離點,音訊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媽媽,一聽情況,心都軟了。”唐曉培說。她趕緊聯絡了艙外的指揮部,輾轉聯絡上了孩子。聽到孩子的聲音,病人心裡就踏實了。

  這些事情雖小,但唐曉培覺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覺得你確實是真心幫他們解決問題,心情就會平靜,會配合治療。”她還記得一開始進艙的時候,溫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買秋衣秋褲,唐曉培和同事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秋衣秋褲和保暖用品送給了他們。

  她們的付出,病人們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有一次,唐曉培忙著工作,沒意識到防護服的領子開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馬提醒她趕緊去加戴一個口罩,他還特意去拿了一個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讓唐曉培扣在後腦勺上,這樣可以把口罩掛在防護服外邊。

  “當時他對我說,如果你們被感染了,我們會很難受的。”這句關心的話讓唐曉培特別感動。

  出艙時,很多病人依依不捨。一名大媽動情地對唐曉培說: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臉,讓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會為醫護人員寫下祝福,醫療隊隊員們把心願卡細心地貼在牆上,做成一株“許願樹”。

  “我們進來的時候有個心願,就是儘快讓方艙醫院關門!”唐曉培說,“現在方艙休艙,我如願了。”

  篇二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時許,武漢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一病區護理組長高銳***上圖。資料照片***正在檢視患者情況準備交班,突然發現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脣發紫,立即通過對講機呼叫值班醫生。

  “緊急加推一組呼吸興奮劑!”

  收到醫囑,高銳抓緊配藥準備靜脈注射。不一會兒,高銳已忙得汗流浹背,護目鏡裡有霧氣,透視效果較差。戴著3層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針扎準?

  高銳遲疑了幾秒後,堅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輸液”考核標準進行“實戰操作”,一針到位!隨著呼吸興奮劑緩緩推進靜脈血管,患者的呼吸緩慢提速。隨後,高銳又擠壓患者胸廓10多分鐘,患者才恢復了自主呼吸。

  高銳在急診醫學科工作了10多年。2019年她參加聯保部隊護理技能大比武,勇奪3項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救護冠軍”!“只有平時技能練得過硬,遇到特殊情況才不慌神兒!”這正是高銳請戰參加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底氣所在。

  入駐火神山醫院沒幾天,感染七科一病區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壓低、血氧飽和度低,經過醫生用藥、加強鎮靜補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體徵終於有了改善。高銳剛接班,就發現患者血氧飽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脣發紫,心電監護儀上出現室顫波形。高銳一邊呼叫:“快拿抱球準備通氣”,一邊準備除顫。高銳熟練地開機、定位、選擇除顫模式……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幾秒鐘後,監護儀上顯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區曾收治了一名85歲高齡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願選擇留置胃管。為了讓患者儘快服用降溫藥,高銳將藥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內,一邊安慰患者一邊給患者喂藥。如果病人咳嗽噴出飛沫,高銳極易被感染。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高銳成功化解了這一難題。1小時後患者的體溫降到了38.5度,心率漸漸正常了,血氧飽和度也升高了。

  病區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緒波動大的患者,高銳總是衝鋒在前。這名“救護冠軍”,在戰疫實戰中頻頻顯身手。

  篇三

  中日友好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在危重症病房戰鬥了一個多月了。生死一線,他們用捍衛生命的誓言與時間賽跑。這裡的護士長趙培玉告訴患者,即便遠離家人,但是病房裡面沒有孤單,讓我們共渡難關。

  剛剛進入病區,趙培玉就趕緊跑到了25床前。由於病情危重,已經在ICU躺了十幾天的患者產生了焦躁的情緒,她一邊挪動著隨時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導管,一邊安撫著患者,整個過程,護理團隊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鐘後,患者終於平靜了下來。

  在這裡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許多都患有多重基礎病。對於趙培玉和護士們來說,每天除了要面對病人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更大的挑戰是患者複雜多變的病情。

  在護士們的眼裡,趙培玉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從儀器上的資料指標,到每位病人的飯量,從病房裡的每一個針管,到每一臺機器的狀況,趙培玉都要帶著護士們逐一檢查,哪怕是一塊剛剛從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溼,她也要稱重、記錄,和之前資料比對。在她看來,多一分細緻就能多提前發現一分風險,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今年,已經是趙培玉在護理崗位上的第18個年頭。2003年,25歲的她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非典的病房。17年後,曾經的緊張彷徨,化作每一個細節的從容應對。但是,當以護士長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線,除了護佑生命,她還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

  團隊裡,許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年輕護士。從防護知識到操作技巧,每天趙培玉都會不停地叮囑。怕護士們記不住,她又錄製了操作小視訊。

  今年,趙培玉的兒子就要中考了。她說,在兒子備考的關鍵時候來到前線,她不後悔。她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相信他會理解媽媽。

  篇四

  3月12日的一線抗疫群英譜,我們來認識廣東省中醫醫療隊隊長張忠德。17年前,他衝鋒在抗擊非典的一線,在救治重症患者時不幸感染,從生死線上走過一回。如今,56歲的張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仔細詢問,認真觀察。張忠德查房時一再叮囑醫護人員要關注細節。42床的患者剛入院時病情嚴重,無論是氣喘還是肺部影像都不樂觀。張忠德團隊不斷調整治療方案,一週之內患者的情況就出現了明顯改觀,現在已經可以正常下床活動和交流了。

  從1月24日除夕當天離開廣州,張忠德和團隊在武漢已經奮戰了40多天。他帶領廣東省中醫醫療隊接管了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和雷神山醫院三個病區的187張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於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歡叫他“德叔”。他還會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開心。

  中西醫協同治療是張忠德診治時的法寶之一,除了中醫傳統的望聞問切,他總會充分吸納西醫的現代醫學手段。

  在張忠德和同事們的細心照顧下,越來越多的患者情況好轉並且治癒出院,目前他們病區出院人數已超過180人。

  篇五

  “國家之使命,不容辜負,我等你回來!”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鈺的這條微信朋友圈,讓剛到武漢的邢正濤格外暖心。“定不負使命不負卿。”邢正濤說,“在這一刻,大家與小家,緊緊連在了一起。”

  同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護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濤與1992年出生的白鈺,因醫結緣,因疫暫別。

  “正月初二得知要組建醫療隊支援武漢,大家都報了名,穿上這身白衣,就意味著使命與擔當。”邢正濤說,“我愛人也報了名,但最後不在名單上,她為此還鬧了脾氣。”在第一批支援武漢的北京醫療隊136名隊員中,男性護士只有16人,邢正濤正是其中之一。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是邢正濤新的戰鬥崗位。“醫療隊分成11個組,每4小時一班。”邢正濤說,“大家都會提前半個小時到,穿好防護服,整理需要帶進隔離病房的各種必需品。”

  “正常的治療和生活護理要膽大,敢於向前;病人的情緒變化和心理情況要心細,隨時掌握。”邢正濤說,住進隔離病房的患者,經常會產生焦慮情緒,進行心理治療同樣非常重要,“比如通過聊天,給他們加油鼓勁,或者給他們比劃加油手勢,但都要因人而異,注意時機、方式,儘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護,千萬別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鈺都會叮囑丈夫,“他剛到武漢的時候,我擔心得很,整夜睡不著,後來看到各種防護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戰勝疫情,挽救生命”,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願,也是所有醫務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

  邢正濤出征武漢後,白鈺輪崗到醫院急診大廳分診臺工作。測體溫、量血壓、瞭解病情、輔助分診……丈夫邢正濤也是千叮萬囑,“急診病人接觸的第一位醫護人員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護。”

  互相打氣,共同抗疫。第一次進隔離病房前,邢正濤特意請同事將妻子與他的名字並排寫在了防護服上,同時寫上了大大的“我愛你”三個字。“這是我們最浪漫的戰地情書。”邢正濤說,夫妻倆雖身處兩地,但一直並肩戰鬥。

  每當坐上班車,不論前往隔離病房,還是返回駐地,短短10分鐘的車程,第一次來武漢的邢正濤,總是對著窗外看個不停。“我覺得武漢真的很美。”他說,“等勝利了,我一定帶著白鈺來看櫻花,吃熱乾麵。”

  雖然因疫暫別,但白鈺與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們一起去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