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創作與鑑賞

  《》2002年2月1日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文摘

  中國是世界上聞名的古國,有文字的歷史至少在3500年以上,而詩歌產生的歷史還要遠遠超過文字的歷史。可是當文字產生後再去記錄那些所謂的。原始歌謠”時,實際上它們都已經被加工和改變過了。所以真正的上古歌謠,的確是渾茫難睹了。關於詩歌的起源,傳統的說法是起源於勞動。然而恩格斯曾經講過:勞動創造了人。連人都是勞動創造的,何況是詩歌呢!從根本上講,人類的一切文明及其思想觀念,都是從勞動生產實踐中產生的。說詩歌產生於勞動,顯然是過於籠統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說:

  我想,在文藝作品發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詩歌在先,小說在後的。詩歌起於勞動和宗教。其一,因勞動時,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卻勞苦,所以從單純的呼叫發展開去,直到發揮自己的心意和感情,並偕有自然的韻調;其二,是因為原始民族對於神明,漸因畏懼而生敬仰,於是歌頌其威靈,讚歎其功烈,也就成了詩歌的起源。在上古的歌謠中反映勞動生活,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歌謠還可以反映別的生活,比如愛情,所謂“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後記

  移燈而起,冷月穿戶。當寫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時,我又習慣地走向陽臺,在月色下遠眺明滅的萬家燈火,心情和體力頓時有了如釋重負般的輕鬆,就連撲面而來的寒風,也使人有了幾分的愜意。前面的大運河波光瀲灩,無聲地流向遠方,我的思緒也如同流水一樣潺湲而去……

  那是去年十一月的“全國秦觀學術研討會”,在討論中面對宋詞中大量出現的男女相思相戀的作品,有的學者以純客觀的態度目之為“情詞”,因此去求索詞人的戀情;有的則從傳統表現手法的角度,認為其中不少是有政治寄託之作。與會的一位研究醫學的中科院院士,則從醫學的角度和社會調查資料的佐證,說明我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由於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習慣勢力,人的情慾普遍地處於受壓抑的狀態,與西方文藝復興以後的有些國家不同,一般恥於公開地談情說愛。那麼一個封建士大夫,如此頻繁地公開自己的“私生活”,其中的原因顯然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這裡涉及一個創作的心態問題,即詞人為什麼要寫,為什麼要這樣寫?許多問題如果從創作的角度來考慮,也許就會有新的視點和新的發現。

  我常常想,無論如何,推動和指導舊體詩詞乃至新詩的創作與研究,理應是今天詩詞教學與科研的題內之義。儘管長期以來,舊體詩詞的創作其實從未停止過。

  目錄

  第一章 詩史述略

  一、《詩經》與《楚辭》

  二、漢魏六朝詩歌

  三、唐宋詩歌

  四、元明清詩歌

  第二章 詞史述略

  一、詞的起源

  二、唐、五代詞

  三、北宋、南宋詞

  四、金元明清詞

  第三章 詩詞的特徵及其區別

  一、音、形、意的藝術形式

  二、言在此、意在彼的藝術表達

  三、獨特的藝術形象

  四、“詩家語”的藝術結構

  ***一***省略式

  ***二***倒置式

  ***三***意會式

  五、詩與詞的區別

  第四章 詩律與詞律

  一、四聲與平仄

  ***一***運用漢語拼音知識來辨別入聲字

  ***二***運用方音來辨別入聲字

  二、詩律的模式

  三、填詞方法與詞譜

  ***一***平韻調

  ***二***仄韻調

  ***三***平仄轉韻調

  四、格律詩的平仄拗救

  ***一***本句拗救

  ***二***對句拗救

  五、律詩的對仗

  ***一***工對

  ***二***寬對

  ***三***流水對

  ***四***借對

  ***五***交錯對

  ***六***扇面對

  ***七***當句對

  六、詩韻與詞韻

  第五章 詩歌的創作

  一、寫詩的門徑

  二、詩體與結構

  三、標題與起結

  ***一***直起法

  ***二***興起法

  ***三***對偶起

  ***四***敘事起

  ***五***言情起

  ***六***議論起

  四、比興與象徵

  五、靈感的捕捉

  六、事典與語典

  ***一***事典

  ***二***語典

  七、推敲與錘鍊

  第六章 詩歌的鑑賞

  一、入乎其內

  ***一***知人論世

  ***二***以意逆志與言外之意I

  ***三***用心與積累

  ***四***意境及其種類

  ***五***體味與聯想

  二、出乎其外

  ***一***評價標準與創作技法

  1.相反相成法

  2.更進一層法

  3.一筆兩面法

  4.一落千丈法

  5.翻案出新法

  6.移步換景法

  ***二***比較鑑別與賞詩的自由

  1.思想立意的比較

  2.藝術水準的比較

  3.性格與風格的比較

  4.賞詩的自由與限制